文|沐析沐析
1994年《阿甘正傳》橫空出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6項大獎。
要知道,當年參加評選的電影還有《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獅子王》、《這個殺手不太冷》等。
這隨意拿一部出來,都是百年經典電影必選影片。
《阿甘正傳》能從它們中間脫穎而出,實力自是不凡。
可看過電影的我們都知道,《阿甘正傳》講述的是一個「傻子」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怎麼就這麼吸引人呢?
或許這和傻子文化有些關係。
成功不是聰明人的專屬,而是傻子「愚蠢」出的結果。
傻子文化的外在表現:執著堅守,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阿甘的身上,恰恰就具備了這樣的精神。
他總是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這樣的極致在別人看來是傻,而成功卻願意眷顧這位「傻子」。
他在醫院療養的時候,無意中接觸了桌球。別人忽悠他,教給他「訣竅」——眼睛不要離開球。
他傻傻地記住並實踐了這句話,人生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起初阿甘的桌球技術,只是用來表演,供別人觀賞娛樂,時間久了,他的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他受邀加入了全美桌球隊,甚至受邀訪問中國。
阿甘回國後,成了名人,上節目接受採訪,有些贊助商找到阿甘的媽媽,要求阿甘幫忙代言宣傳產品。
別人在電視、書裡才能看到的榮耀,卻輕而易舉被阿甘得到了。
有人說,他意外獲取了名利,可是真的意外嗎?阿甘他犯傻的時候,你們意外嗎?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他們抱著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信念,傻傻地做一件事。
他們不是因為一件事情有希望才去做,而是即使沒有希望也要堅持下去,這到後來就成了他們做事的信仰。
不被別人看好的事情,他們也總能找到堅持下去的意義。
時至今日,急功近利的心態,已經讓很多人喪失了踏實做事的態度,轉而去尋找成功的捷徑,一夜暴富的秘訣。
殊不知,大道至簡,把不起眼的事情做好,每一件小事做好,看似這是一種傻的行為,其實是一個人對自己最好的偽裝。
拂去了浮躁,反而沉澱下了精華,而這恰恰鋪就了成功之路。
傻子文化的核心所在:傻不是終點,情義堅守才是內涵
人們常說守住初心,方得始終,但是真正守住初心的能有幾個人呢?
那些守住初心的人,大抵都是守住了最初的情義。
阿甘退伍後,到布巴的家鄉開創了捕蝦事業。
所有的人都不理解阿甘的選擇,認為他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
可是對阿甘來說,他只是在兌現當初對好朋友布巴的承諾,堅守自己的初心。
布巴在部隊反覆提起,退伍後要去捕蝦。
他去世後,阿甘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完成好朋友的心願。
沒有捕蝦經歷的阿甘,在最開始總是失敗,他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他就傻傻地去一次次嘗試。
身殘自暴自棄的丹中尉,被阿甘的誠心感動,振作起來,也加入了捕蝦行列。
他們一起在暴風雨中的堅守,為自己的成功鋪就了道路。
阿甘的傻傻堅守,恰恰是媽媽對他的培養。
媽媽知道阿甘的智商低於其他孩子,但是媽媽從來不妄自菲薄。
她從小就給阿甘輸入了積極的正能量,這才使阿甘沒有沉迷於別人的鄙視而自甘墮落。
為了阿甘的前途,媽媽堅持讓阿甘進入正常的學校讀書。不管別人如何捉弄自己,阿甘從來沒有懷疑過媽媽的話——自己是正常的孩子。
除了媽媽的守護,阿甘還有好朋友的愛護。
「打不過就跑」無疑是阿甘從小夥伴珍妮那裡,學到的最重要的生存法則。小時候珍妮在守護著阿甘。
成人後阿甘學會了守護珍妮,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珍妮需要幫助,阿甘義不容辭。
乍看這種守護很傻,更像是一種無望的結局,對一個傻子如此呵護,能有什麼希望呢?實際上阿甘、媽媽和珍妮守護的背後是愛。
因為愛,他們選擇了堅守,因為愛,他們選擇了不放棄。
如果一件事情被注入了愛,這件事無疑就有了靈魂。
一個人用靈魂做事,即使不會百分百成功,但至少不會出現令人失望的結果。
這樣的守護,還能用「傻」來形容嗎?
「傻子」文化的終極意義:渡己,渡人方為正道
阿甘總是用自己的行動和信念,去感染身邊的人,讓他們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
丹中尉出生於軍人世家,他覺得軍人最大的意義就是死在戰場。
然而命運跟他開了玩笑,他在戰場上失去了雙腿。而他把這一切歸咎於阿甘,認為阿甘不該救自己。
丹中尉是如何被救贖的呢?一句捕蝦的玩笑話,卻被阿甘付諸實踐。
丹中尉看到了阿甘身上的認真,他似乎想明白了「活著」這件事。
他真心的跟阿甘說了聲「謝謝」。重新活過來的丹中尉換了假肢,找到了自己的愛人。
珍妮的所作所為,無疑就是阿甘的對立面。
她的放縱其實就是逃避,越逃避越失落。她沒有辦法自我救贖,就只能回到阿甘身邊。
阿甘身上的平靜,才是治癒珍妮的良藥。珍妮從阿甘身上獲得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她堅持把孩子生下來,通過自己的勞動養活孩子,這無疑就是從良的重要轉折點。
丹中尉和珍妮都是因為阿甘的無形帶動,而選擇了重新做人,重新生活。
而阿甘又何嘗不是自己的「救世主」呢?
真正的智者不但渡人還渡己。
媽媽離開了阿甘,珍妮也悄悄離開後,他不知道該幹什麼,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的跑步之旅。
這次跑步之旅持續了三年多,在跑步中,阿甘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無助面前,阿甘選擇了自救。
傻人不傻:成功不是算計,而是沉澱和積累
影視作品中,傻子文化的代表,除了阿甘,還有我們國內的許三多。
《士兵突擊》中,不被看好的許三多,一路升級打怪,將那些瞧不上他的人甩在了後面。
同是老鄉的成才和伍六,則是許三多的反面教材。
成才太精明,一心為己的價值觀揭開了他自私的面紗,被踢出了隊伍。
伍六一要強不認輸的拼勁,卻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呆頭呆腦的許三多卻憑著自己的耐力,跑到了最前面,最終成功登頂。
心理學上有個專業術語叫「自我服務偏見」,簡言概括之,我成功是因為我很優秀,而你成功則是運氣好。
事實上這是人在咀嚼失敗時說出的酸話。
丹中尉面對慘敗的事實,只想著同歸於盡卻沒有勇氣面對。
看到阿甘帶著勳章到處演講,話裡話外充滿了酸味。
《士兵突擊》中的成才陶醉於自己的算計,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
他只看到許三多的呆傻,卻沒有看到許三多背後的沉靜和踏實。
有時候成功就是一場耐性競技,能沉下心的人反而會被眷顧。
丹中尉和成才無疑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阿甘和許三多原本是陪跑的人,為何卻成了最後的贏家?
阿甘和許三多本質上是一同類人,他們從來沒有定義過自己的人生——何為成功,何為失敗。
他們是為了一個信念,為了在意的人,隨時都可以拼盡全力的人。
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丹中尉和成才這樣精明能幹的人。
他們眼光長遠,富有謀略,萬事萬物似乎都在自己的掌控中,所有的人都該服從自己的指揮,聽從自己的命令。
但謀略一旦過了頭就成了一種算計,人生中的很多東西是算計不來的,到頭來往往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還不如做阿甘、許三多這樣的榆木之人,看似寡淡,卻步步為營。
我是丹叔,這是我今天分享給你的,希望於你有益,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