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傻子」感動了全世界?

2020-12-24 十二點人物

近期,「凡爾賽文學」火了。

首先得跟大家科普一下凡爾賽文學,這個詞最早出自漫畫《凡爾賽玫瑰》,值得是那些在社交圈訴苦,實際上是在炫耀的內容。

馬雲說「我對錢沒有興趣」;

撒貝寧說「北大也還可以」;

張國榮說「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長得好看」

這些凡人凡語瞬間被挖了出來,確實,誰不想輕鬆過上令人羨慕的生活呢?

在凡爾賽文學的背後,是網友們對成功學的嚮往?

但是成功真的有那麼容易嗎?

我們也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你必須很努力,才能做到看起來毫不費力。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希望天上能掉下月餅,坐享其成地炫耀生活,這聽起來有多荒誕。

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阿甘正傳》,正是為大家講述了一個關於成功的故事。

《阿甘正傳》是美國作家溫斯頓·葛魯姆創作的長篇小說。

對於這部作品,想必我們都不太陌生。

小說翻拍的電影,早就廣為流傳,成為勵志電影的標誌性代表作。

但電影翻拍後,鮮少有人再關注原著小說,大家只記住了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卻很少有人記得原著作家溫斯頓·格魯姆。

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個名字叫阿甘的低智商白痴成為了體育明星和超級英雄的故事。

小說和電影的主角雖然都是打著「低智商」的弱者標籤,但原著和電影想表達的主題卻有著天差地別。

電影的主題自然是人性的真善美,阿甘的成功是因為他生性單純善良,他雖然不聰明,但是他很努力,因此他才獲得了成功。

而小說的理念更像是一種一種自黑式嘲諷,表面上寫著阿甘的成功,實際上卻是在同情那些不如傻子的人們。

用現在的話來轉述作者的創作思想,大概就是就是:你看,你這麼努力,卻還不如一個傻子?

這聽起來卻是有些嘲諷,電影一味地將「真善美」與「成功」劃上了等號,把阿甘的成功變得更加合理,但實際上這更像是蒙住了觀眾的眼睛,以一種幾乎洗腦的方式告訴人們,只要真善美就可以成功。

真善美固然是好事,但是真善美未必和成功有必然的聯繫。

反觀原著本身,溫斯頓雖然寫了一個不可能成功的人物,但為了邏輯自洽,他也在其中穿插了許多細節,等著讀者們去挖掘。

被認定的殘次品如何破繭而出?

阿甘是一個腦子有點問題的殘疾人,放到現實生活中來講,這樣的人想要出人頭地,實際上不僅僅是需要付出努力這樣簡單。

阿甘就像是那個上帝造人時打了個噴嚏的殘次品,年幼的阿甘因為智力的原因,加上腿部有疾病,只能依賴金屬支架走路,因此他時常遭到壞孩子們的欺負。

阿甘確實不聰明,他懂得也非常少,但是他也明白,被打就要逃跑的道理。

這個時候也許有讀者會誤解,阿甘是因為小時候經常跑才有機會變成運動員嗎?

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只看到了阿甘的缺陷,卻沒有看到上帝給他打開的另一扇窗戶。

阿甘雖然智力低下,但是他在運動上是有天賦的,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天才。

在故事中,我們可以讀到阿甘根本沒有學過桌球,卻能夠在短短的訓練時間裡,就成為了一名國家級運動員。

這其實是很難想像的,我們都知道國家級運動員都需要從小開始培養,那些有了成績的人,都是比常人吃了許多倍的苦,才有的今天。

而阿甘能夠在零基礎,零經驗的情況下,快速達到國家級的高度,除了天賦異稟之外,沒有更好解釋了。

在這裡,作者有些「神化」了阿甘的技能,但這也十分合理,畢竟阿甘的智商也是被「神化」了的低級。

因此,作者真正的意圖是為了讓讀者們明白,人生本來就是如此,上帝關了一扇門,必然會打開一扇窗。

我們總是把目光凝聚在那一扇關了的門上,自然沒有辦法找到自己的光。

阿甘就是這樣代表,我們能讀到他短板的一面,那麼長板的一面也自然合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劣勢,而我們要做的是,發揮自己的長處,儘量減少自己的短板。

沒有人註定平凡,但能夠改變平庸的,只有我們本身。

他人的成功靠的只是天賦和運氣?

阿甘的成功如果一部分靠天才,那麼還有一部分是靠運氣。

當然,阿甘本身的愚鈍,也成為了他的成功之一。

這就好比是因禍得福,他的愚鈍使得他成為了一個極其簡單的人。

在越戰時期,無數的炮擊之下,全隊的成員都負傷了,阿甘一個人穿梭在戰場,把戰友們一個一個背回去。

用正常的思維去理解這件事,我們就會發現,阿甘能夠做到,實際上跟他的堅持,責任心,毅力等等都沒有關係。

人跑得再快,都沒有子彈快。

但阿甘能在戰場上臨危不懼,是因為他心思單純,從未想過自己會犧牲,也就是所謂的傻人有傻福,他不計較得失,只知道完成自己的任務,因此他沒有常人該有的恐懼和心慌。

但這畢竟是小概率事件,就好比我們擲骰子,一次是6,後面每一次都是6嗎?

未必可見,但作者用運氣來加持成功,難道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不可能嗎?

恰恰相反,人這一生會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事。

阿甘的成功固然有不確定性,但反觀歷史上的成功典故,又有幾個人能完全擺脫「運氣」這個額說法呢?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你想要成功的時候,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為什麼珍妮一直離開阿甘

除了阿甘之外,我們也關注到了另一個主角,珍妮。

珍妮從小被父親虐待,苦苦求生,長大後想出名,為了音樂不惜裸體彈唱吸引眼球,數次遭受挫折,想要自殺,最後還得了愛滋病死去。

作者投擲在阿甘身上的「神性」太多,反而顯得珍妮有幾分真實。

確實,我們的人生往往都是如此,我們努力了,我們拼搏了,但是我們還是失敗了。

更多時候,我們就像是珍妮一樣,努力衝向了終點,卻是阿甘的起點。

而最為諷刺的是,起初,我們還看不起智商低下的阿甘。

後來,這個阿甘成為了我們敬仰的人物。

但在這裡,不得不為作者澄清的一點是,阿甘的荒誕成功學,並非是為了讓我們適時止步,而是為了讓我們更有動力前行。

阿甘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他需要極高的天賦和運氣。

因此,我們都不是阿甘,反而證明了我們不是這樣的少數人。

在這個世界上,多的是像珍妮這樣,本本分分,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衝的人。

作為旁觀者而言,我們都能讀到阿甘的成功。

但是這種成功,放在阿甘的身上有價值嗎?

並沒有,他是個傻子,他沒有在這些成功中獲得成就,得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換句話說,這些對於阿甘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

運動員和殘疾人沒有差別,社會精英和傻子沒有什麼區別,這才是這本書最荒誕的地方。

所幸,我們都不是阿甘,我們有許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探索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這個世界上愚鈍的人不少,聰明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凡爾賽文學火了之後,有不少的讀者們開始學習凡爾賽文學。

但實際上,這種跟風沒有任何價值。#阿甘正傳#

凡爾賽文學的背後,是自大式的誇耀,生活始終是自己,日子也還是要過。

人生中有太多的誘惑,避開那些小概率的成功,堅定自己的內心,把每一步都走踏實,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學。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嘗到哪種滋味。」

希望讀到這裡的你,都能吃到最甜的那一顆。

相關焦點

  • 《阿甘正傳》:一個傻子的故事怎麼就得了6項奧斯卡獎
    要知道,當年參加評選的電影還有《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獅子王》、《這個殺手不太冷》等。這隨意拿一部出來,都是百年經典電影必選影片。《阿甘正傳》能從它們中間脫穎而出,實力自是不凡。可看過電影的我們都知道,《阿甘正傳》講述的是一個「傻子」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怎麼就這麼吸引人呢?或許這和傻子文化有些關係。
  • 《阿甘正傳》的作者去世了,死因尚未證實網友感慨一個時代結束了
    《阿甘正傳》的作者去世了,死因尚未證實,網友感慨一個時代結束了說起電影《阿甘正傳》相信很多的網友都應該看過,就像電影中的一句經典的臺詞一樣:「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而創造阿甘這個故事的人,卻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根據媒體報導《阿甘正傳》的原著作者溫斯頓·格魯姆去世,享年77歲。
  • 什麼是「阿甘哲學」?《阿甘正傳》僅是一個低能兒逆襲的故事?
    《阿甘正傳》僅僅就講的是一個低能兒逆襲的故事【以不變應萬變】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其隱藏在主人公行為下的哲學,讓我們暫且稱其為「Gumpism(阿甘哲學)」吧。仔細思考一下阿甘哲學的本質,你會驚奇地發現阿甘哲學和中國古代歷史上兩個著名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是道教老子提倡的「無為」思想。任憑周圍的世界如何變化,阿甘總是我行我素。
  • 25年後重看《阿甘正傳》,我搞懂了「傻子」的定義
    但是後來再次回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才發現阿甘的人生歷程是如此令人感動,我們從生活中所了解的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在這裡體現。阿甘的成功並不是巧合許多人批評這部電影的道德觀念很差,似乎越是愚蠢的人就越會成功,這無疑是對《阿甘正傳》的一種誤解。這部電影其實只是通過阿甘的人生經歷,去探討一個生命的話題:生活是有目的的還是偶然的?當然,這部電影並沒有提供具體的答案,但是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
  • 《阿甘正傳》:一個傻子教給我們的6個人生真相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提到勵志電影,不得不說《阿甘正傳》。這部1994年上映的電影,被稱為勵志電影中的經典之作。一個智商只有75的傻子,卻憑著真誠與純粹,努力與專注,擁有了逆襲般的人生。年輕時候看阿甘,總覺得他是運氣過人,長大後再讀,才發現他的經歷裡,暗藏著成人世界的6個真相。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大的後臺。
  • 必看電影之三十——阿甘正傳:「傻子」阿甘
    ,滔滔不絕地訴說著自己一生的故事。《阿甘正傳》就是這一時期反智電影的代表作,它根據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通過對一個智商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以獨特的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現。它使美國人重新審視國家和個人的過去,重新反省美國人的本質。
  • 《阿甘正傳》:為什麼傻子更容易成功?
    無數藝術天才把自己的代表作留在了這一年,《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這個殺手不太冷》、《獅子王》、《燃情歲月》輪番上映,豆瓣評分前五的電影,有三部都於1994年上映。但最終,奧斯卡6項大獎都頒給了《阿甘正傳》,由此可見,這部電影的意義非同一般。
  • 《阿甘正傳》《士兵突擊》「傻子」成長史,隱喻理想背後現實人生
    剛得到一個消息,飾演阿甘的湯姆漢克斯確診新冠,心裡再次沉重起來。在影響重大的疫情中,「阿甘」也沒能倖免。想起當年看阿甘正傳,熱血沸騰,內心充滿感動。是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 《阿甘正傳》一部感動萬人的勵志電影,評分9.4,豆瓣排名No.4!
    今天小凹要和大家說的這部電影是《阿甘正傳》,豆瓣口碑榜第四,評分9.4。榮獲1995年6項奧斯卡金像獎。記得最開始看《阿甘正傳》是覺得和魯迅的《阿Q正傳》相似,後來看完才明白是兩部風馬牛不相及的作品。魯迅的阿Q更多的是諷刺社會現象,書中的阿Q讓人可氣可恨。而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甘正傳》講述的是「傻子」的勵志故事,讓人感動敬佩,這兩部作品都稱得上經典。
  • 《阿甘正傳》:這個傻子靠跑步跑成百萬富翁,他的故事流傳至今
    1994年,電影《阿甘正傳》成為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大贏家,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等六項大獎,記錄至今無人打破。時至今日,《阿甘正傳》依然是影壇的奇蹟,而主人公阿甘的故事,更是激勵了無數人。許多身處迷茫的人,只要想到「阿甘」,就會獲得了一種動力,一種堅持下去的勇氣。
  • 豆瓣高分電影《阿甘正傳》:人活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
    文/劉年大家好,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電影是《阿甘正傳》,這是一部非常勵志的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也是一直在9分左右,而且居高不下。那麼,這部電影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觀看的地方,又有什麼感動我們的地方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講一講。
  • 《阿甘正傳》的魅力
    當羅伯特澤米基斯找到湯姆漢克斯提出拍《阿甘正傳》時,後者只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事件必須真實。
  • 《阿甘正傳》:珍妮為什麼一次又一次離開阿甘?
    經典電影《阿甘正傳》,1994年上映,第二年一舉摘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名垂影史。《阿甘正傳》故事並不複雜,就是傻子阿甘一步步打怪升級的故事,說升級或許還不準確,因為智商75的阿甘恐怕到最後智商也沒有增加,還是邊緣智力的屬性。
  • Top | 《阿甘正傳》珍妮離開阿甘的原因...
    今天,讓我們來聊聊一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會熟悉這部電影,叫《阿甘正傳》。我們總說走完人生的歷程,而他是跑完人生歷程……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主角阿甘的人物設定便是一個出生腿部殘疾並且大腦IQ還有些殘缺的一個智障小男孩。這個人物設定我真的想說——棒極了……
  • 「阿甘正傳」願你歸來仍是少年
    幾天小編想講的是一個比較冷門,也可能有點偏題的電影。很多人都看過《阿甘正傳》,覺得這是一部寫奮鬥,充滿正能量的電影。但實際上,電影與原著想要表達的思想卻大相逕庭。 《阿甘正傳》是美國作家溫斯頓·葛魯姆創作的長篇小說。該書以荒謬的風格,通過傻子阿甘的視角,反諷美國的社會問題。
  • 《阿甘正傳》——巧克力人生
    格魯姆先生在世時,創作了不少經典作品,如:《阿甘正傳》、《The Art of Screenplay Adaptation 》、《夏日消逝》等。其中《阿甘正傳》最為知名,於1994年被羅伯特·澤米吉斯翻拍為電影,並流傳至今。《阿甘正傳》之所以可以成為經典,主要是因為此部作品中的主角人物——阿甘,他身上體現出一些珍貴的精神品質。
  • 《阿甘正傳》:看了這麼多年的這部勵志片,其實是部諷刺片?
    《阿甘正傳》,影史上大名鼎鼎,狂攬1995年奧斯卡6項大獎,上映二十幾年來,感動無數人。初看《阿甘正傳》,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被感動得涕淚橫流,邊擦哈喇子還邊想,這老美就是牛啊,一個勵志電影能拍成這樣,阿甘都能走上人生巔峰,我輩只要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何事不成?
  • 《阿甘正傳》:看了這麼多年的這部勵志片,其實是部諷刺片?
    《阿甘正傳》,影史上大名鼎鼎,狂攬1995年奧斯卡6項大獎,上映二十幾年來,感動無數人。初看《阿甘正傳》,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被感動得涕淚橫流,邊擦哈喇子還邊想,這老美就是牛啊,一個勵志電影能拍成這樣,阿甘都能走上人生巔峰,我輩只要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何事不成?
  • 一個傻子教給我們的6個人生真相—《阿甘正傳》
    →選「標★」作者:票叔來源:電影男票說到勵志電影,我不得不說《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於1994年上映,被譽為勵志電影的經典之作。一個智商只有75的傻瓜,卻有著真誠和純潔,努力和專注,有著逆襲般的人生。年輕時看到阿甘,我一直認為他很幸運。
  • 阿甘正傳電影百度雲資源高清在線,在線觀看阿甘正傳
    >電影中的一句「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事實上是從原著的「當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改編而來。在這些嚴肅的歷史事件中,主人公卻是一個智商只有兩位數的傻子。他用一個白痴的視角,參與了對歷史大事的解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