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9歲小夥子蘸著墨汁吃粽子,翻譯出一部小冊子,影響了幾代人
1920年2月,浙江義烏分水塘村一間柴屋。陳望道根據《共產黨宣言》日譯本、英譯本,並藉助《日漢辭典》《英漢辭典》,奮筆疾書地翻譯。母親在屋外喊:「紅糖夠不夠,要不要我再給你添些。」兒子應聲答道:「夠甜,夠甜的了。」誰知,當母親進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兒子滿嘴是墨汁,紅糖卻一點兒也沒動。原來,他正在翻譯 《共產黨宣言》,蘸著墨汁吃粽子。看來信仰、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原來啊,「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化運動在中國大地興起,一些進步報刊開始介紹《共產黨宣言》,但只是翻譯部分章節或片斷,尚沒有完整的中譯本。星期評論》周刊編輯委託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並準備在《星期評論》雜誌上刊載。
為什麼陳望道能夠擔此重任呢?
一是陳望道於1915年初東渡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和中央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在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後,他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
二是陳望道擔任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國文教員,國文素養又很好,精通語言修辭等。
三是精通日文、英文。當時國內《共產黨宣言》版本多為日譯本、英譯本。
據說,當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全國最多不過數十人,歷史就這樣選中了29歲的陳望道。
陳望道回到家住在一間柴屋裡,裡面很雜亂,也沒有桌子。他拿來兩條板凳,搭了一張床板當桌子,拿來幾捆稻草墊起來當凳子,山區早春的天氣非常冷,但他依然堅持翻譯,實在堅持不住時,就在屋裡做運動取暖。《共產黨宣言》全篇譯文不足兩萬字,但陳望道花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在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過程中,陳望道遇到的不僅僅是生活條件的艱苦,還有參考資料的匱乏。當時,在大城市也很難找到馬克思主義著作,更不用說在一個小山村了。
歷時兩個多月,到1920年4月底,陳望道完成《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5月,陳望道將《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稿帶至上海,交由陳獨秀和李漢俊校閱,並於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
作為《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初版1000冊一銷而光,9月又重印1000冊,到1926年5月,該書共已印17版。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是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魯迅高度評價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是「對中國做了一件大好事」。
1975年1月,陳望道去北京圖書館參觀,副館長鮑正鵠取出該館珍藏的1920年9月版《共產黨宣言》,特請譯者陳望道籤名紀念時,年已85歲高齡的陳望道才得以重見他所翻譯的《宣言》版本。上海一大會址和韶山紀念館都陳列著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毛澤東的一生中讀得遍數最多、讀得最熟、讀得時間最長的一本書是《共產黨宣言》。1936年,當毛澤東與斯諾談話時說:「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 這些書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1939年底,他說,《共產黨宣言》讀了不下一百遍。在後來的幾十年裡,他自己說「每年都把《共產黨宣言》讀幾遍。」
一代又一代人都從中汲取了信仰的力量,湧入了革命的洪流之中。可見《共產黨宣言》在黨的歷史上地位之重要,影響之深遠。陳望道立了大功,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