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把墨汁當紅糖吃
陳望道(1891-1977),浙江義烏人。現當代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出生於農民家庭,早年就讀於金華中學,曾是日本早稻回大學學習文學、哲學、法律等並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回國後任復旦大學校長、上海大學等高校教民中央副席等職他在中國第一個翻譯《共產黨言》,寫《漫談「馬氏文通」和《修辭學發兒》等專著,擔任礦世著(海)總主編。
陳望道有段時間住在陳宅旁破不堪的柴屋中,裡面有一塊鋪板和兩條長凳,既當書桌又當床,時值早春天氣,還相當寒冷,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風,透過四壁漏牆向他襲來,凍得他手足發麻,陳的一日三餐和茶水等常常由母親給他送過來,為了讓兒子補補身子,有一次母親特地用糯米包了粽子送來給他吃,還加上一碟當地盛產的紅糖,過了一會,母親在屋外高聲問他,還要不要再添些紅糖,他連聲答話:「夠甜夠甜了,」待到母親進來收拾碗碟,只見他滿嘴墨汁,不由得哈哈大笑,原來陳專心致志譯書,竟把墨汁當作紅糖蘸子吃,自己卻全然不覺。
就這樣,陳以平時5倍功夫進行翻譯,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伴隨著他送走了無數個漫長的寒夜,迎來了黎明前絢麗的曙光。1920年4月下,陳終於在分水塘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中文翻譯工作。陳望道隨時留心修辭現象,身邊總帶有一本手冊和一支鋼筆,他常說「家身邊常帶速寫簿,我們身邊就應該帶手冊。「
陳望道治學謹嚴,有一次為學校一張油印報撰寫文章,短短幾百字,至少修改了3遍陳為了幾句修辭用語,經常不惜花錢買很多書,看過之後,記下一兩筆,就掉了。十餘年後才寫出《修辭學發凡》。
陳望道與蔡葵結婚時,他的3個復學生去祝賀,並自我介紹說「我是問號question .」席滌塵說:「我是公民citizen .。」曹亮說:「我叫曹亮,曹操的曹,諸葛亮的亮。」
陳望道任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時,曾提出「七分學者氣,三分才子氣」,即應該讀書時就得老實讀書,應該活動時便猛烈活動。陳望道反對輕浮、呆滯,因此他要學生「含蓄中活潑」「活潑中穩重」。他還將自己辦公室交與學生管理,讓他們玩鬧和讀書,給以充分自由,只要不觸校規。
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是中國第一部修辭學專著,他選定此書作為教材上課時他首先對同學們說「凡已買了《修辭學發凡的都上來吧你們買書時,在定價中有一小部分是出版社付給作者的版稅,現在我把版稅退給你們,我不收學生的版稅。」在《修辭學發凡》中陳稱《紅樓夢》為一部三角戀愛小說,因寶玉與黛玉,玉與玉相對:寶玉與寶釵,寶與寶相對。
陳望道著述謹慎,考慮周密,他從1923年起研究中國修辭學,但到他的《修辭學發凡》出版卻是1932年了,十年春秋,細磨精琢,只寫了一部書,陳望道平時表情嚴肅,言語不多:但一旦發言,總能別開生面,幽默詼諧,常常讓人捧腹。為推動復旦招收女生,陳曾對老校長李登輝採用激將法,提議把復旦改名為「復旦男子大學」,以與北京女子大學相呼應。後李校長很快改變態度,同意招收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