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馮英華)「許主席,『粉絲』又追來了。」易縣婦聯主席許新明和同事剛進坡倉鄉下葦場村,準備開始又一輪的入戶幫扶走訪,村民們嘴裡的「粉絲」聽到信兒,就趕來了。
圖為2016年許新明和同事第一次給方鳳利理髮,一塊塑料布做成了「圍裙」。
「粉絲」叫方鳳利,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五保戶,今年66歲,智力有缺陷,是許新明重點關注與幫扶的對象。他像往常一樣,歪咧著腳趕到許新明身邊,一個勁兒用手呼啦著腦袋。「記著呢,一會兒等入完戶,就去給你理髮啊。」聽到這樣的答覆,方鳳利才放下手,衝著大傢伙兒開心地傻笑。
下葦場村距易縣縣城150華裡,地處深山區,全村145戶,41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39戶,貧困人口85人。2016年2月,許新明作為縣婦聯駐下葦場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進駐到下葦場村。為更好地做好駐村工作,精準識別貧困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走訪。在走訪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方鳳利。
「那屋子,是真下不去腳。外邊撿回來的破瓶子、破罐子、紙板啥的堆了滿地,油黑的炕單、露著棉絮的被子……簡直就是像個垃圾場。」許新明永遠忘不了那一幕,「方鳳利呢,渾身又髒又臭。尤其是那頭髮,也不知道多長時間沒理了、沒洗了。」
據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趙春明介紹,方鳳利有個兄弟,長年在外打工。家裡的兄弟媳婦也不知事兒,做飯都沒個時候。她啥時候做,方鳳利就蹭著吃口。理髮更不可能了,村裡到坡倉鄉的理髮店有20裡地,就是去了,他那個髒勁兒,人家也不願意給理。有時候,他就自己弄把剪刀,胡亂往短處剪剪,日子過得沒個樣子。看到眼裡,聽到心裡,這一切,讓許新明覺得特別不是滋味兒。
從村裡回到縣城,許新明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找了家商店,花九十多元,買來一把電動理髮推子。她對同事們說:「越是這樣的,越需要咱們伸把手。咱們給他理理髮,讓他的生活從頭開始,換個活法兒。」
第一次給方鳳利理髮,可愁壞了許新明和她的同事郭紅霞、黃雪梅。因為沒經驗,方鳳利的頭髮又長又厚,她們前前後後鼓搗了近一個小時,才算理出個樣子。「我買的推子是放電池的,中間換了回電池不說、還弄壞了兩個卡尺。卡尺先是用12公分的,又用到9公分,後來是7公分,一點點摸索著來。」許新明想起她們當時笨手笨腳的勁兒就想笑。
沒想到這一開始,就堅持了近五個年頭。從春到夏,從秋到冬,理髮推子成了許新明包裡的必備品,技能也日益熟練,理髮時間從不到一小時,提高到五六分鐘。2019年6月,許新明卸任第一書記後,這個事兒也沒落過。不僅如此,她還給方鳳利買來被子、床單、門帘等生活用品,換季過節還會給他買新衣服。2019年,又幫方鳳利把現在住的兩間小房進行修葺。村裡人見到方鳳利不躲了,他也敢往人堆裡扎了,臉上的笑容漸漸多起來。
現如今,許新明也不背著理髮推子跑了,乾脆把推子放在了村幹部家裡,方便隨時使用。和理髮推子一起放在村裡的,還有她那顆火熱的心。她說:「他鄉即故鄉,他們都是我的親人,我不會忘記他們。」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