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依之地:生存在21世紀的美國》作為文學底本,撕去了虛構與現實之間的那層薄膜。最終的呈現效果,是整個故事既像電影又像紀錄片,令人沉迷。本片的故事並不難懂,它簡單到一句話就能概括。
那就是寡婦弗恩(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飾)獨自駕駛房車,在美國西北部流浪與艱難生存的故事。
經歷二次濃縮以後,整個故事甚至可以只剩三個關鍵詞——一人、一車、一世界。
故事框架的極簡,卻不意味著文本與敘事的單薄。
它或多或少地展示了三個剖面,其中包括亞馬遜車間與恩派爾的廢棄工廠、遊牧民營地、荒野與沙漠。
很顯然,這三者分別指向了資本主義、社會、自然。憑藉三者的相互勾連,不著痕跡地就串起了整條故事的脈絡。
信息濃度極高,是電影的一大特色。
短短的15分鐘,便足以揭露出美國社會裡系統性的暗瘡——
譬如說,資本主義對工人的異化和壓榨;工業衰落之後,美國鏽帶地區的工人們生活水平的急速倒退;
福利機構對於養老的兜底力度不足,導致本該退休的老人們無法安度晚年。
這些問題,又恰好處於環環相扣的狀態。
有此才有彼,有彼才有此。
由於失去工作,政府發放的養老金又不足以維繫生活,老無所依的老人們才被迫進入亞馬遜,投身進這座科技外殼包裹著的勞力工廠,繼續忍受被壓榨的生活。
再留意一個細節。
片中,和弗恩同桌吃飯的工友裡有半數以上是中老年人。
可想而知,他們大概都有著類似的遭遇。
在組織者鮑勃·威爾斯的宣講中,他曾自嘲許多美國人和他一樣,是受制於美元暴政的馱馬。終其一生,等待他們的只有看不到盡頭的繁重勞作。
直到剩餘價值被徹底榨乾,淪為老弱病殘的人們才被驅逐到這座沙漠。
光從表面看,這是群可憐人。
經受過資本與社會的雙重壓榨與拋棄,最終淪落荒原,徹底游離在主流社會的邊緣。
在鮑勃的號召下,他們組成了遊牧民營地,一個提供給眾多流浪者的野外家園。
以構建「小型烏託邦」的形式來反抗資本主義的剝削,在日益原子化的社會裡尋求團結。
嗯,這看似很美好,但仔細想想,你就能識破它藏在美好背後的隱患。
這個烏託邦實際上非常脆弱,基本不具備任何抗風險能力,它隨時隨地可能被一場流行病、自然災害摧毀。
話雖如此,導演卻毫無賣慘的意味。
相反,影片始終以平視的態度,描摹和記錄著他們真實的生活軌跡。
甚至,有意無意地凸顯出營地生活裡充滿活力與美感的時刻。
當朝陽即將升起,鏡頭跟隨主角,作出了一番全景式的展現——
有人簇擁在一起,忙著交換各自所需的物資;有人戴著手套,升起火爐,默默準備著早餐;
有人圍坐在篝火邊,靜靜烤火和聊天,等待晨曦的降臨;遠處,還有一群人用緩慢而悠閒的舞步,迎接朝陽。
最後,鏡頭拉遠,對準了一批即將抵達的新車隊。
你大可以說他們的反抗很消極、微不足道,卻無法否認這個社群煥發著勃勃生機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