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社會,90後裝腔,95後自嗨:歌星要舞臺,人民愛廣場!

2020-12-22 創業邦

唱鴨以玩音樂為定位,以95後為切口,沿著「工具-內容-社區」之路不斷進階,從「金色大廳」跨越到「市民廣場」,全民皆是創作者的時代,或許真的來了。

文/陳紀英

版面/大海

痴迷音樂常常始於對偶像的崇拜,但「殺死偶像」才是普通人音樂創作的開始。

1961年1月底,還是無名小子的鮑勃·迪倫,坐著灰狗巴士,來到新澤西州的灰石城醫院。

他來拜訪自己的偶像伍迪·格斯裡——曾經的音樂天才已經罹患精神疾病多年,他顫抖著、抽搐著,無法吐字成句。

感慨萬千的迪倫,後來為格裡斯創作了一首歌《給伍迪的歌》。

「遙不可及的偶像讓人恐懼

倒下的偶像讓人希望盡碎」,

迪倫就此開啟了獨立創作的時代,後來,他成為了更多人的音樂偶像——比格斯裡更知名,影響力更大。

破除音樂創作的藩籬,把創作權力歸還於人生鼎沸的「市民廣場」,讓普通人也能玩音樂——就是唱鴨要做的事情。

在某種程度上,它確實做到了。

新冠肺炎疫情引爆全國之後,音樂成為激勵全民戰「疫」的集結號,創作者中既有歌手孫燕姿、林俊傑,當紅偶像朱一龍、李現,也有鮮聞其名的普通創作者。

那些與我們穿行而過的普通人,在唱鴨上創作了百餘首原創短音樂「聲」援武漢 ,歌詞裡盛放著他們最樸素的心願,「別怕,我們一定將你治癒」。

從金色大廳跨越到市民廣場,人人玩音樂、全民皆是創作者的時代,真的來了。

1

錨定95後,聚焦「玩音樂」

音樂,原本就相當喜聞樂見,勞動人民體力活幹乏了,嚎一嗓子提提神;豪邁孔武的船工號子,郎情妾意的花兒,人人都能唱上幾句。

後來,音樂家走進了高大上的劇院,歌聲響徹維也納的金色大廳,流行偶像收穫崇拜和信仰,讓音樂創作仿佛成為了專業人士的特權。

音樂的主流用戶,要麼循規蹈矩的豎起耳朵當聽眾,要麼潛心盡力當迷妹迷弟,堅信對偶像和音樂最大的敬意,就是模仿得宛如本人。

現在,包括音樂在內的創作權力,無一不在去魅化、普及化。

不過,與其說是唱鴨開啟了「玩音樂」的時代,不如說唱鴨激發了95後的需求。

近日,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比達諮詢發布的《2019年度95後用戶K歌洞察報告》顯示,中國在線K歌用戶規模超過3億人,95後已然挑起了大梁。

其中,唱鴨月活用戶增速最快,且成為95後最喜歡的K歌產品,以85%的喜愛度,高於全民K歌的82.4%和唱吧的78.2%。

果然,三歲五歲隔一代,K歌領域也是這個理兒!

  • 在社交場合已經坐實「叔叔阿姨」輩分的80後最「社會」,還是習慣Face to face,唱歌助力,社交自嗨,畢竟,都敢抹開面子展示自己的「鬼哭狼嚎」了,還不是自己人咋滴;

  • 90後堪稱心機滿滿的「裝腔男女」,自拍愛美圖,唱歌愛修音,多糙的破鑼嗓,也要修成天籟仙樂,假唱可能和假臉一樣泛濫;

  • 95後最愛「自嗨」,既不甘心跪舔偶像彎腰當觀眾,也不屑修音美化假裝「大歌星」,「唱得像」就是「唱得好」的規則,徹底失效了。95後愛的是自嗨自樂的「玩音樂」,通過彈奏、改編、演繹,將其 「再創作」,成為屬於自己的歌。

話說,身為一個80後老阿姨,我顫巍巍下了唱鴨——試了兩把之後,竟也品出了滋味。

過去,我空有一顆搖滾文青的心,卻敗於五音不全的殘酷現實,一去K歌,朋友們都「點讚」我是「創作型歌手」,同一首歌,時唱時新,每次調都不一樣!

吶,在唱鴨,我終於找回了自信……

話說,在K歌界:

線上大佬在前,線下哀鴻一片,還能有小個頭的唱鴨什麼事兒嗎?

其實,唱鴨的底氣,就在於牢牢抓住了95後。國內95後的群體規模已接近2.5億。過去所有的K歌產品,無論線上線下,滿足的都是「唱得像」的需求,卻忽略了95後參與創作「玩音樂」的訴求,唱鴨是獨一份兒——搞定95後,在全體網民裡基本上就能四分天下了!

也許是眼饞95後,唱吧、彈唱達人等K歌產品,也紛紛跟風彈唱功能,自唱鴨而起、行業跟風、K歌市場「玩音樂」的浪潮開啟了。

2

人人皆歌手

唱鴨負責人李陽,和我有一樣的煩惱——愛唱歌,但總跑調,這樣的用戶,難道就只能乖乖當一個沉默的聽眾嗎?

在李陽看來,音樂行業用戶有三大需求。

真正的音樂發燒友,估計都有心癢難耐、寫上幾句哼上幾曲彈奏幾把的衝動,伍迪·格思裡點燃了鮑勃·迪倫內心的小火苗,星火燎原,爆發成旺盛的創作欲望和創作能力。

但為什麼要從95後下手,或者說為何00後、95後最早愛上唱鴨呢?

超級女聲肇始的2004年,95年-00年的年齡為4-9歲,如火如荼的音樂選秀,掀起一股全民學音樂熱潮,各種鋼琴班、聲樂班逐漸遍布全國——95後從小就是被音樂「餵養」的一代,基本的樂理知識、音樂素養都要更上一籌。

此外,相比於聽著磁帶、CD、MP3成長的70後、80後,95後和00後接觸音樂的路子要寬廣許多,抖音神曲的火爆等,天然就激勵也激發了他們的音樂創作熱情——創作的門檻原來並不那麼高,全網爆紅也不是不可能。

在專業性上具備起碼的創作能力,同時,普遍追求個性呈現和自我表達,能力和欲望兼備之下,95後與唱鴨的相逢不是意外的碰撞,而是必然的合拍。

當然,把唱鴨的產品傻瓜化,降低使用門檻,是唱鴨必然有意為之的方向,示範、回放等教育功能,讓我這樣壓根沒有任何樂理知識的80後老阿姨,也不難上手——雖然整個錄製過程中手忙氣短,但至少,30秒的《執著》我還是錄完了。

樂器+清唱+鼓點+音效,這麼一套流程走下來,竟然也有點小小的竊喜和滿足。

工具的傻瓜化,是為了擴展用戶基礎的廣度,而工具的豐富性,則是為了鍛造用戶粘性的深度。

目前,唱鴨已經有吉他、鋼琴、尤克裡裡、管弦樂、琵琶、古箏、B-BOX、放克電鋼等幾十種樂器或伴奏音。

其實,有了基本的工具,疊加起碼的創作能力,已經不難創作出說得過去的作品。

這次疫情中,就有多位唱鴨用戶的創作歌曲,火爆出圈。

22歲的唱鴨音樂人「一朝」,寫下了歌曲《逆行》,為老家浙江奔赴武漢的醫療隊吶喊助威,擊中了很多網友的淚點,「我年輕,無牽無掛自願趕赴前線;別告訴我的父母,我很好」。

歌曲發布後,獲得了 2 萬多次點讚,近千條評論。

工具是起點,但並非唱鴨的終點——只做工具的APP,就像用戶偶然興起的露水情緣,終免不了始亂終棄的宿命,臉萌等紅極一時的工具型產品,莫不如此。

以工具為起點,吸引用戶沉澱內容,然後沉澱關係,才是唱鴨的進階之路。

唱鴨用戶的偏好,具有高度趨同性,反而容易沉澱最為粘性的互動關係;在唱鴨,不像其他音樂APP一樣,以音樂和歌曲為核心,而是以音樂人為核心,人性的因素,通過創作的獨特性得到了直觀、完整且深入的呈現,天然奠定了社區的基因。

因此,以玩音樂為定位,以95後為切口,沿著工具-內容-社區之路不斷進階,就是唱鴨的打法和布局。

3

唱鴨的破局和終局

要想不出局,只能不斷破局,在終局中謀得安身立命之所。

對於剛剛上線不到一年的唱鴨來說,錨定終局,還為時過早。

但有一點,李陽應該想清楚了,唱鴨並不甘心,僅僅蝸居於95後、00後群體,如何走向大眾化,是唱鴨早晚要跨越的門檻。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用戶年齡上的鄙視鏈,始終是越年輕越在上遊。舉例來說,90後、80後早就習慣了生鮮電商,但直到這次疫情大爆發,封城封路封小區,很多50後、60後的爸爸媽媽才在子女的教導下,迫不得已學會了線上買菜。

因此,95後、00後的偏愛,恰恰代表了「潮水的方向」。

就在今天,我赫然發現,我的一位名為「大牛無形」的60末微信好友,竟然也是唱鴨的重度用戶。

大牛無形本人是重度音樂愛好者,上世紀90年代大學畢業後,因為痴迷音樂,甚至專門開了家音像店,對樂理知識也略通皮毛,愛聽也愛唱。他一度是全民K歌的老用戶,用了兩三年。

今年1月,大牛無形在朋友圈偶然發現了唱鴨。疫情爆發後,在家隔離閒來無事,試用唱鴨之後,竟然欲罷不能,如今已經卸載了全民K歌,專寵唱鴨。

「唱鴨的優勢有三個,第一,可以參與創作,發揮技巧,我唱過Rap版的《甜蜜蜜》,古箏版的《恰似你的溫柔》,覺得很好玩。第二,樂器很多,尤克裡裡等都是我很喜歡很想嘗試的。還有很多女性歌手音很高,男士可能唱不上去,用唱鴨可以改調子,比較靈活。」大牛無形說。

他現在苦惱的是,自己還沒紅,在唱鴨上粉絲太少——「什麼時候我能像隔壁的老樊,成為隔壁的老牛呢?」

B戰為唱鴨提供了破圈的樣本。

B站早期聚焦的是二次元群體,但2020年新年晚會,B站竟然碾壓一眾傳統電視臺,獲得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和大眾群體認可,破圈突圍。

而DT財經的研究也發現,在B站上,大眾主流的遊戲、生活、娛樂等內容,早就遠遠超過番劇、鬼畜等純粹的二次元內容——這對於B站並非壞事。60後群體入場唱鴨,也是同理。

此外,快手抖音的成功,也能給唱鴨的終局帶來啟示。

抖音始於工具,通過工具降低門檻,掀起了全民創作短視頻的熱潮,內容自然沉澱下來,社區社交屬性也顯山露水——現在,誰還敢說快手抖音,是工具不是平臺呢?從本質來看,這也是打造生產工具,解放生產力,最終重塑生產關係的過程。

偶像需要金色大廳,人民需要音樂廣場。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如今大多數90後寧願娶80後,也不娶95後?
    但是卻有一個很神奇的現象,大多數90後在選擇結婚對象時,更傾向80後而非95後,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夠完善,所以不太受社會禮俗的限制,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小孩子會童言無忌說出長大後要娶母親。 成年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小孩子不懂事,對母親的迷戀讓他們說出那樣的話語。
  • 80後貸款,90後分期,95後全款,面對現實,80、90後都酸了
    不是何時身邊流傳這麼一句話,80後貸款,90後分期,95後全款。這個全款指的還不是別的,是全款買房。真是一個男默女淚的故事,讓80後的叔叔阿姨們化身檸檬精啊這是!所以95後才是真正的後浪。有數據顯示2019年,90後的購房比例已經佔據了成交比例中21.45%,而其中95後佔據了1.39%;而95後購房人群中,全款買房佔比超30%!在80後還在觀望的時候,95後已經完成了過戶。算算95後最大的96年的同學今年才24,呵,24歲上學晚的大學都沒畢業吧。就是這些人,已經成為了買房一族中不可忽視的力量,當然也有人說這些人買房又不是自己掙的錢巴拉巴拉。
  • 80後逃避婚姻,95後開始學習戀愛
    02 95後擁抱戀愛教育2018年,一項由簡單心理匿名隨機抽樣的調研結果顯示,從2014年到2018年,心理諮詢來訪者的平均年齡從30.76歲小幅下降至29.05歲,諮詢群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同時80後與90後諮詢者合計佔比達到85.1%,90後在心理內容上的付費佔比約為53.74%,是目前心理課程的主要付費群體。
  • 80初的歌曲,打造80後90後的視聽盛宴
    當社會在不斷前進的時候,代溝問題日益嚴重了。從10年一代溝,縮短為5年一代溝,再到現在的三年一代溝。看著這些貌似同齡卻全無溝通話題的孩子們,代溝這個話題就像一塊「燙手的山芋」——不敢摸也摸不得。80、90後們,就是代溝時代的產物。從最初的以十年為一個分層點,到現在以五年為一個分層點。
  • 80後聽音樂,90後學音樂,00後玩音樂?
    然而 00 後似乎都特別不嫌麻煩。k歌app的高級修音效果不喜歡,哪怕彈唱到跑調也要搞「獨立創作」。唱鴨發布的數據顯示,每晚 9 點到 10 點是使用尖峰時段。這是 00 後親們終於做完作業,來段花式彈唱愉悅下身心唄?不過,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流行是個圈啊。80、 90 年代火爆校園的自彈自唱,這不又回來了嗎。
  • 「吐槽」95後的看劇習慣?先看看70後—90後的習慣再說吧!
    ,文中提到,95後作為真正的網生一代,逐漸成為主流觀眾,95後亞文化被更多創業者與資本所關注。 當前企鵝智庫在《解剖95後》的數據報告指出,95後年輕人消費影視內容的三個特徵:    從70後到95後,中國在將近40年的時間裡,實現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多元繁榮開放、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出生於不同年代的人基於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心理狀態,有著價值觀迥異的選劇需求和觀劇體驗。
  • 絕對是史上最牛逼的80後90後00後分析報告!不信你看!
    >他們在AB站被稱作「小學生」,因吐槽直接、真誠被90後用戶逐步邊緣化但仍「愛覺不累」。 1.2 成長紅利(ChildhoodDividend):80後最悲催、95後踏入高成長紅利期(高人均GDP、低出生率),00後愛覺不累 80後人口人均GDP(PPP調整、城鎮化調整)與出生率負剪刀差達到代際人口最大值
  • 90後女生,更喜歡80後男人?聽聽3位90後的心裡話
    90後的女生很多都已經進入婚姻殿堂,但是奇妙地發現,很多90後女生,更多的選擇的是80後的男人,而不是跟自己相同的90後,明明跟自己同齡的人溝通會更簡單不是嗎?畢竟常言說的三歲就已經是一個代溝了,那麼為什麼90後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80後男人,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這3位90後女孩子的心裡話。
  • 80後、90後和00後的動畫偶像
    因為每個觀眾都只從事著自己的一種或幾種極為有限的職業,所以對於觀眾來說,動畫中精神偶像總是要遠遠多於職業偶像的。 對於偶像的問題,我曾不止一次地問過周圍的80後、90後和00後,以致我終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結論:對於80後的偶像,我表示認同;對於90後的偶像,我表示理解;但是對於00後的偶像,我只能說我out了。或許這就是代溝。
  • 「我們不一樣」——70、80、90後的「代溝」這樣活生生難以逾越!
    近日,一則「95後立遺囑」的新聞刷屏了朋友圈,在無錫錫城公證處,最年輕的立遺囑人,是95年和97年的兩個女孩。事實上,隨著觀念轉變和突發情況增多,公證處立遺囑已經能見到80後、90後的身影了。但大多數70後都會認為,立遺囑是「觸黴頭」,誰沒事兒做這個?
  • 90 80 70後 一起「潮」!
    百貨賣場「潮牌」洶湧,90後漸成消費新軍愛潮牌——「EdHardy的一件皮衣8000元、一件T血1800元、一頂帽子都是3000多元,雖然很貴,但確實很潮啊」,說起劉嘉玲代言的這款潮牌,網友「疋疋」眉飛色舞。愛生活——「誰說我只逛第一城、EGO、香檳啊,我每周都逛王府井、伊藤。
  • 屬於80後、90後年代,紅極一時的「網紅」歌曲
    從2000年後,歌壇可謂是神仙打架,陸陸續續出了很多我們熟知的歌星,以及耳熟能詳的歌曲。屬於80後、90後記憶,紅極一時的歌曲你都記得哪些?用現在的即是「網紅」。2009年發行首張詞曲全創作專輯《自定義》,獨立包辦詞、曲、編曲、唱、錄音、製作等一切音樂工作,從而正式出道 。
  • 80後90後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80後 90後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一 、老大不小了,四十出頭、三十出頭,意味著成家立業、二抬環繞,青春早已散場,人到中年的感覺襲上心頭。青春消失的到底是什麼?、90後的壓力有多大呢?我們無法改變時代,但是可以改變自己,與其怨天尤人,與其自怨自艾,不如放手一搏,不懼挑戰、迎難而上,通過奮鬥為自己和家人創造更幸福的生活,才是每一代人必須要做的事情。經常跟朋友討論這個話題,90後挺尷尬的,在一個網際網路和房價高速上漲的時代裡成長並且處於這個矛盾中間。現在房價那麼高,第一批90後已經30了,成為社會的主力軍。
  • 為什麼90後不再聽新歌了?
    我和我一個80後的姐姐互相分享自己的歌單的時候,發現很多我們喜歡的歌都是一樣的。就連網易雲音樂上播放量超過2500w收藏達50w的經典老歌,它的名字叫「80/90後KTV珍藏」。所以說整理歌單的人他們也是認同80後90後聽歌的相似。
  • 80後90後的壓力有多大,成年人的世界那有容易二字
    今天,「80後90後的壓力有多大」話題衝上熱搜,閱讀量上億。足見這個話題的關注度還是很高,引起了無數80後、90後的思考、回憶、感慨。有一位網友說,現在的狀態是送命式熬夜,經常性失落,間歇性崩潰,習慣性自愈。還有網友說,80後、90後現在是為房所困、為情所困、為事業所困、為家庭所困、為孤獨所困。
  • 80後還在單身,90後卻已經開始離婚了……
    有人說,在許多80後尚單身未婚的時候,第一批離婚的90後已經出現了。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90後離婚帶來的話題。
  • 80年代|「80後」看《80後》80後的觀後感
    相信沒有人會懷疑隨著「80後」的成家立業,這樣一個曾經引起無數爭議的群體已經開始逐漸隱於歷史的大幕之後了。如今的舞臺是「90後」的,再或者是「00後」的,總之終究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了。就像沒有一個朝代甘心無聲無息地退出歷史舞臺一樣,趁著自己還有話語權,我們這群人也不免要趕緊深情緬懷一下自己還算很有些故事的過去。
  • 2020鼠年春晚即將開始,今晚的舞臺註定要被年輕的80、90後點燃!
    看到完整節目單的那一刻,我不禁感嘆,曾經被護在羽翼下的80、90後兩代人已經悄然成長為春晚舞臺上的主力軍。後,張舒越是97年的,只剩下任魯豫是70後。在表演嘉賓上,我們看到了90後的身影也比往年來得更多。楊紫、李現、肖戰、王嘉爾、王俊凱、張藝興、鞠婧禕、張天愛、周冬雨、李沁、彭昱暢、鄭雲龍、宋祖兒幾乎齊聚了線上當紅90後明星的半壁江山。
  • 90後和95後的反應可能不一樣
    一邊是鼓勵生育,一邊卻是人口增長放緩的事實,深究背後,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90、95後年輕人對生娃這件事自動屏蔽,70、80後的中青年倒是為二胎暗暗發力。丁醫生是市裡婦幼保健院的婦產科醫生,從業已經有二十餘年。自從二胎政策開放後,明顯感覺到40多歲來生二胎的女性越來越多,而適育年齡的女性來做產檢卻越來越少。
  • 黃家駒離世26年,再也沒有誰的歌,能影響60後、70後、80後、90後、00後……
    要擁有怎樣的光輝歲月,要愛過怎樣的情人,要說過多少遍真的愛你,要擁抱過怎樣的海闊天空,要含淚熬過多少個冷雨夜,才能無悔這一生?葉世榮在一次採訪中回憶,「然而《大地》、《真的愛你》獲獎之後,我們突然爆紅。可是我們並不開心,因為紅了之後,要被迫接受許多無聊的事情,生活再也不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