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既然沒有氧氣,那麼我們如何與太空中的太空人 溝通的呢?

2021-01-17 天文在線

這是1957年由蘇聯發射的人類首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發出的聲音

在2018年,SpaceX把艾倫馬斯克的特斯拉Roadster跑車發射進了環日軌道

「史普尼克」衛星在進入軌道數月後即隕落地球,而特斯拉跑車則變成了一塊失控的太空碎片。

目前在軌運行且仍和我們保持通訊的人造衛星共有1700多顆,但我們究竟是如何與它們通訊的呢?在這段視頻裡,我們將探究和這些衛星保持通訊的不同方式,從環繞近地軌道的衛星,一直到太陽系邊緣的深空探索。我們也將探究它們所使用的通訊設備,以及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通訊需求,這些設備所走過的技術進步歷程。

如果你想向位於36000千米高度地球靜止軌道上的一顆衛星發送一條指令,首先指令會被轉換為以每秒30 0000千米速度,也就是以光速傳播的無線電波信號。指令一旦被轉換為無線電波信號,地面衛星天線就會把它發送至衛星用以接收電波信號的超靈敏接收天線上。緊接著,衛星會將接收到的無線電波信號轉換成機載電腦可以識別的代碼,大多數衛星都具備上行和下行雙通道以便向地球回傳數據。

在1962年,NASA意識到阿波羅登月計劃需要一種全新的通訊系統,這不僅僅是由於阿波羅計劃會比其它太空任務飛的更遠,同樣也因為這次要和在兩艘飛船裡工作的三名太空人保持通訊,還要確保發送遙測數據並向地球進行電視直播。

所以NASA開發了「S波段統一遙測系統」。這種新技術使用不同頻段實現了遙測數據、遙控指令、語音訊號和電視直播數據的通訊,卻僅需要一部天線。

這套系統經由分布於地球各處的衛星地面接收站和阿波羅飛船保持通訊,這使得任務控制中心可以和太空人實現不間斷通訊。不過不包括位於月球背面的軌道,如果飛船進入月球背面就會進入40分鐘的通訊中斷狀態。這時候太空人就只能開啟飛船推進器來確保飛船儘快出現在月球正面。

如果飛船成功進行了火箭推動,飛船就會回到計劃軌道上,地球的任務控制中心也就可以準確地獲悉何時才能和阿波羅8號重新恢復通訊。

阿波羅8號:休斯頓,這裡是阿波羅8號,火箭推進已完成。

好的收到。阿波羅8號已進入環月軌道。這裡是休斯頓控制中心,這兒一片歡聲雷動。現在切換聲音到吉姆洛弗爾

當然,如果通訊遇到阻礙,環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也會發生通訊信號中斷的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NASA建立了太空通訊網絡,這套太空通訊網絡使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來對地面站信號進行中繼傳輸,繼而提供了地球全軌道通訊範圍覆蓋。

太空通訊網絡可以覆蓋地球軌道上的衛星,那麼對於遙遠距離的衛星該怎麼辦呢?

在距離地球150萬千米外,地球引力會被太陽引力中和抵消,這是環繞地球軌道衛星的最遠距離,但那些距離地球數十億千米以外的衛星呢?

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是「旅行者1號」探測器,它在1977年發射升空用以研究太陽系外空間,目前距離地球20億千米遠,並還在以每小時62000千米的速度遠離地球。這時那套太空通訊系統已不能滿足收發深空數據的任務了,對於和這麼遠的衛星進行通訊,我們就需要深空通訊網絡登場了。

深空通訊網絡由位於美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的三處地面固定衛星站集群組成,這三處地面固定衛星站集群在地球上的間距正好是120度,每處地面站都有一座70米口徑天線以及兩座稍小規模的高效能天線。

距離地球較近的衛星會使用低增益天線進行通訊,這種天線可以全方位傳送信號,使得地面可以輕而易舉地和衛星取得通訊。而位於深空的衛星則需要使用高增益天線,高增益天線將無線電信號聚集後發送到地球,來獲得更強的信號強度。

隨著對深空通訊網絡通訊需求的不斷增長,截止2016年3月,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已經傳回了超過300TB的數據。隨著人類發送越來越多的衛星進入深空,NASA預估空間通訊能力需要在下一個十年增長10倍之多。隨著我們不斷探索遙遠的太空,那些偉大的小小飛船得以向我們訴說它們在太陽系邊緣的所見所聞。

相關焦點

  • 有犧牲在太空中的太空人嗎,他們的遺體又是怎樣處理的呢?
    截止到2018年,在人類探索太空的豪邁徵途上,全球共計有30名太空人英勇犧牲——在太空中犧牲的太空人18人,其中蘇聯4人,美國14人(包括一名日裔太空人鬼冢承次,一名以色列籍太空人伊蘭·沃爾費曼);在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的分界線(卡門線)以下犧牲的太空人1人;在各種訓練、測試和搜救中犧牲的太空人
  • 太空人在進行太空行走前,為什麼要進行吸氧排氮?
    可是,真正的太空行走,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人類的宇宙飛船或者其他載人太空飛行器,都是按照地球的標準進行設定的,有太空飛行器的保護,太空人在艙內活動,基本上可以跟地球很相似,除了失重狀態之外,其他方面還能夠勉強適應。可一旦要進行艙外太空行走活動,需要進行的準備,就跟艙內完全不同了。
  • 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太空人去世了-虎嗅網
    由於倉外服的設計問題,出倉過程中列昂諾夫在真空中開始膨脹。這直接導致他在返回飛船的過程中被卡在艙門外,蘇聯的電視臺也緊急將直播出艙的畫面切換掉。列昂諾夫做了一個十分冒險的決定:將氧氣從艙外服中排出。 事實上不光是艙外服的設計,在這次的太空試驗中,蘇聯在各個環節的設計都極為激進,上升號的飛船和火箭沒有配備逃逸塔,這意味著兩名航天員如果在發射階段遇到任何問題,是沒有任何逃生方式的。今天看來,兩位英雄太空人能活著從太空回來都已經是萬幸。 在列昂諾夫返回飛船之後,遇到的問題始終沒能停止。
  • 太空竟然有尿味 太空人真的能聞到嗎?
    好吧,味道有點多,我們來梳理下,根據澳大利亞科學雜誌的分析,太空味道的成分有硫化氫(臭雞蛋味),氨(尿騷味),氰化氫(杏仁味)甲醛等混合味道。如果鼻子敏感,還需要注意二氧化硫(醋味)和較甜的二硫化碳的味道。問題來了,為什麼穿著太空服的太空人可以聞到味道?
  • 研究揭示太空探索對人體的影響:太空人將需太空治療
    據國外媒體報導,太空人在太空會承受輻射、失重、孤獨以及其他各種生理和心理壓力。這些危害又會對他們的身體造成怎樣的實際影響呢?   我們可以從 29 篇論文中尋找答案。這 29 篇論文共同促進了我們對太空飛行如何影響人體健康的理解。 這項研究工作源於 NASA 的 「雙子研究」 。
  • 如果太空中也爆發流行病,太空人該怎麼辦?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肆虐,我們或許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種病毒傳播到太空中,將會發生什麼?不過,從這些早期的太空疾病案例到現在,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未來的某一天,太空人是否會在更加困難的太空環境中與更嚴重的疾病作鬥爭?疾病在太空中有何不同由於地球與太空之間通信能力的增強,現在的太空人在遇到緊急醫療情況時,已經可以在太空中遠程獲得地面的醫療援助。
  • 太空中的危機越來越多,美國太空人操作失誤,製造了太空垃圾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太空中的危機越來越多,美國太空人操作失誤,製造了太空垃圾太空為何會產生新垃圾?人們常說,是人類創造了垃圾。但是太空上人跡罕至,也沒有生命的蹤影,太空上的垃圾從哪來?《美聯社》指出,此次製造垃圾的是一名名為長克裡·卡西迪的太空人,原因是他把鏡子落在太空上。太空人為什麼要帶鏡子?
  • 太空旅行給人帶來什麼?新片《天空中的露西》深層剖析太空人內心
    在她回到地球之後,她又想返回太空中,這部電影的剩餘部分都在講她如何追尋這種獨特的感覺。   「很多太空人從上方俯瞰地球時,都感受到了這種震撼人心的敬畏,甚至是超脫。」   從許多現實中的太空人在俯瞰地球時表現出的敬畏感、甚至超脫感來看,科拉對太空旅行的這種強烈情緒化反應並不是她獨有的。
  • 《地心引力》主角為何是女太空人?太空中保護隱私原來是這樣
    現實中女太空人在太空如何工作和保護隱私呢?今天就帶大家一同了解女太空人所不為人知的一面。影片情節新穎,節奏緊張,攝影出眾,為觀眾呈現了逼真的太空和驚心動魄的故事。為何事故的倖存者是女性呢?是因為近年來女權主義崛起,影片製作方有意討好美國女性觀眾嗎?
  • 如果太空人不小心飄進太空,它會成為另一顆星球的生命之源嗎?
    還有一些太空人會在空間站進行作業,未來相信還有更多的太空人進入太空,執行更加繁重的任務,甚至是在其他天體上建立基地。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太空人在星際旅程中或者執行任務時,不小心飄進了太空,會發生什麼呢?太空人是如何犧牲的?
  • 《流浪地球》:俄羅斯太空人在太空上到底有沒有酒駕空間站?
    雖然都是災難片,《2012》是只將部分精英人士運送到「諾亞方舟」上,而《流浪地球》中雖然也為人類留了種子,但是救援隊和劉培強還是選擇犧牲自我,成全大我,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和西方人不同的價值觀。在《流浪地球》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就是劉培強的搭檔,一位俄羅斯的太空人在空間站上,拿出一瓶透明的液體,問劉培強喝不喝,劉培強說:「這東西不是違禁品嗎?」
  • 太空人在太空分享金星從地球極光中升起美妙畫面
    太空人社交網分享金星從極光升起短片金星從地平線和極光中升起,金星為圖中亮點。騰訊太空訊(桂林)我們在地球上看過「日出」,阿波羅太空人也發回過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出」,那麼在太空看其他行星慢慢升起是什麼景象呢?
  • 太空人在太空種的生菜,好吃又健康
    在今年春節,如果你曾幾天買不到新鮮蔬菜(或不懂做飯),連續吃了一段時間速食食品,也許你也能想像到生活在太空的太空人們的饞。太空人的主要食物來源都是包裝食物,正如大家想像的,它們都不怎麼好吃。如果太空人覺得食物難吃,他們就會吃更少,攝入的營養也會不足。很多太空人的體重都下降了。Gioia Massa 說道,她是 NASA 中負責生菜種植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如果未來要前往火星或進行其它更長途的太空旅行,能讓太空人自己種植蔬菜就顯得更重要。
  • 太空人在太空吃的冰淇淋味道如何?撒貝寧忍不住品嘗後,他的反應亮了
    我們生活的地方其實很大,大到我們一生都不能了解它,更不要說這些地方發生的各種事情了,在我們多姿多彩的人生中很多事情有時候我都沒有去注意,這時候可能就會錯過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為了讓大家更多的了解這些事情,我會一一把這些資料整理出來,讓大家看看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發生些什麼事情,這些事情也許你也曾經聽說過但是沒有了解清楚,今天先和大家說說太空人在太空吃的冰淇淋味道如何
  • 比太空救援更驚險的《太空第一步》
    關於蘇聯時代的太空片,如果《太空救援》還不夠過癮,那麼可以再看一看同樣是去年拍攝的《太空第一步》(又名《天際行者》),這一部更加驚險。
  • 在《太空救援》影片中,太空人看到的「綠光」究竟是什麼?
    既然說到了看,大部分專業影評人士會著重從劇情先下手,比如說引用《太空救援》的簡介,強調這部電影是根據歷史事件改編製作而成,而這段被改編的故事,其實講述的就是1985年蘇聯人修復「禮炮七號」空間站的故事。
  • 科幻片中十大常見的太空誤解
    科幻片是當下最熱門的電影之一,也是觀眾和票房最高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每個人都渴望著對外太空的了解。ufo的事件頻頻出現,也讓大家對地外文明更加渴望略知一二。但是科幻片中的科幻效果在真實的環境中會如何呢?比如在太空中飛船可以無限加速嗎?在沒有氧氣的黑暗宇宙,爆炸會持續燃燒嗎?
  • 現代太空營養學:太空人健康對地球上的人有明顯影響
    在太空飛行中,營養保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持續數月的太空任務中,保證太空人的營養供應,使其不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對於任務能否順利完成至關重要。不過,現代太空營養學涉及的內容不止於此。它不僅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太空人的表現,還要減少太空飛行對人體的傷害,同時防止癌症和心臟病等長期健康風險。
  • 中國太空人在太空裡都吃些什麼?外國太空人都羨慕死了
    太空人在太空都吃什麼?日本吃罐頭,美國吃快餐,那中國呢?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好奇心越來越強,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慾幾乎到了狂熱的地步。對於旅遊,很多人不再只滿足於在地球上旅行,很多人把出行的目光投向了太空。
  • 馬斯克承認用了三四年時間親自設計太空服,為每位太空人量身定做
    實際上,我花了三年、幾乎四年的時間來設計這些既好看又實用的太空服。」 注重形式和功能 太空服本質上是複雜的、個性化的、人形的太空飛行器,它們必須讓太空人在小型太空飛行器的長途太空飛行中穿著舒適,同時保護他們不受氧氣水平和壓力變化的影響。自從SpaceX幾年前開始設計太空服以來,馬斯克一直專注於這些設備的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