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教父》開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義大利黑手黨頭子柯裡昂女兒的婚禮上,殯儀館老闆博納瑟拉找到柯裡昂,想出錢請他為自己的女兒報仇。按照義大利人的習俗,在兒女的婚禮上應當儘量滿足他人的請求。
博納瑟拉忌於柯裡昂的黑幫背景,一直不願意交這個朋友。柯裡昂對此心有芥蒂,他斷然回絕——如果你把我當朋友,那這個忙我一定會幫你,可惜你只是把這當成一場交易。
聯想到柯裡昂的黑幫背景,我們不難知道,為什麼博納瑟拉不願意接受他的友情幫助——一旦接受了黑幫老大的幫助,就會被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潛規則綁架:當對方需要麻煩你時,你也得義不容辭,哪怕要你做的是違背原則的事情。
人際交往中的這種潛規則,其實就是經濟學和心理學領域的「互惠原則」。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情債」。
「人情債」是人類社會合作的重要基石,但也是產生「互惠焦慮感」的源頭。
當我們接受了別人的饋贈後,很容易產生一種必須回報的念頭,同時也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種感覺直接催生了焦慮感。
在一段正常的關係中,人情債應當是潛在水底下,大家心知肚明即可。不可反覆提「我幫了你什麼什麼」,更不要拿它當籌碼要求對方回饋自己,這樣做只會讓對方感到厭惡,對任何一段關係都無益。
王湞醫生最近遇到件煩心事兒:兒子快放暑假了,她想給孩子請個家教,卻找不到合適的人。
無奈之下,她只得找人幫忙,有過一面之緣的媛姐成了她求助的對象。媛姐以前在公辦學校做老師,後來自己開了家培訓機構,桃李遍天下。
媛姐推薦了一個在重點大學讀書的學生。王湞仔細打聽了情況,非常滿意。後來,媛姐又推薦了幾個不錯的家教,有時候還主動給王湞的兒子補課。
為此,王湞特別感激,請媛姐吃了頓飯不說,還送了些禮物,兩人也走得越來越近。
沒過多久,這件事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媛姐隔三岔五地便來醫院找她,還經常領著親戚來。剛開始,王湞還真是有求必應,可久而久之,她發現媛姐麻煩自己的次數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過分,甚至連給胎兒做性別鑑定這種違法的事也不避諱。
王湞有些煩不勝煩,最終還是開了口。她說得很委婉,意思是,她已經幫得夠多了,有些忙她也無能為力。
可媛姐明顯不識趣,面對拒絕,她更多的是惱怒:「你家孩子學習上的事兒我操了不少心,也幫了你,怎麼讓你幫我一下這麼難?」
媛姐的話讓王湞氣不打一處來,兩人在電話中吵了幾句,自此再無聯繫。
人情不是籌碼,更不能主動以此為由「命令」別人幫自己的忙。在一段正常的人際關係中,雙方都會主動尋找平衡,你幫了別人,別人自然心中有數。
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叫中山的小國。
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不巧的是,當時宴席上的羊肉羹分量不夠,因此,在場的諸位名士並不是每人都能喝到。
其中,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名叫司馬子期,為了這點小事懷恨在心。為了報復中山國國君,他竟然跑到了楚國,力勸楚王攻打中山國。
一直以來,楚國就是一個財力雄厚的強國,若說攻打中山,簡直易如反掌。後來,中山國被攻破,中山國國君只好逃到了國外。
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著他,於是便好奇地問道:「二位壯士從哪裡來,為何緊跟在寡人身後?」
那兩個人回答道:「國君不必害怕,您曾經將一壺食物賜予一個瀕死之人,這個人因為您的恩賜才免於死亡,我們兩個人正是他的兒子。父親在臨死前,曾萬般囑咐我們,中山國若是有任何事變,我倆務必竭盡全力,誓死保護您的安全!」
當你希望別人能夠回饋你時,一定要明白,在「互惠心理」的作用下,自覺的人會主動尋找平衡,而那些只拿不給的人,也不值得你深交。
但有的人還是習慣於把人情當令箭,把幫過別人的忙當自己的籌碼。自己需要幫忙,別人流露出一點為情,就立馬把籌碼加上去,瞬間將自己和對方對立起來。
周星馳主演的喜劇電影《九品芝麻官》中,包龍星的父親有恩於京城的刑部尚書,在對方餓得要死的時候給了他半塊餅。
包龍星拿著父親給他的信物——剩下的半塊餅,去找對方,對方客客氣氣,雖說不願意幫忙,也沒有撕破臉皮。
包龍星作死地提了句「我爹當年對你恩重如山,就算你不幫我也該給我點好處」。這話惹惱了刑部尚書,他命人端來100個餅還人情,還強迫他全部吃下。
電影固然是電影,故事思路卻符合真實的人性:不管人情債有多重,都沒人願意被道德綁架。
拿人情做籌碼提醒別人應該幫忙時,就已經給他扣上了「忘恩負義」的帽子,此時,再好的關係也會撞上冰山。
我們都知道幫忙是一種情分而不是義務,哪怕你曾經幫助過對方,也不能要求他按照你的條件給予回報。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在別人困難的時候,借給別人一筆錢,這是一種良善,也是人情。但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不能同樣要求對方也借你這麼多,要根據對方的經濟條件,而不是你需要的條件來提出請求。
朋友李蕊最近找我訴苦。
她的婆婆很能幹,以前下海經商掙了不少錢,家裡的房子和車子都是她置辦的。李蕊和丈夫結婚後手頭緊,婆婆還接濟過他們。
李蕊也知道,自古婆媳是冤家,所以她也儘量多地回報婆婆。婆婆給的錢,她堅持要求丈夫和自己一起還清了。家裡條件好了之後,她逢年過節也會拎點東西到婆婆那兒去。一來二去,婆媳關係倒也不錯。
可後面就出了問題。
二胎政策放開後,婆婆希望夫妻倆再生一個兒子。這事兒李蕊堅決不同意,她覺得有個女兒已經夠了,可不想再受那份罪。
李蕊的丈夫倒也識趣,跟母親說:「生孩子是我們倆的事兒,她不願意,我也沒轍。」
所以,婆婆就把火力全轉移到李蕊這兒來。一會兒講道理,一會兒又是苦情戲。李蕊那邊呢,無動於衷,軟硬不吃。
婆婆無奈,開始道德綁架:「你們倆結婚的時候,我也沒少幫忙,這次就當是成全媽媽,我做夢都想抱個孫子。」
就是這樣一句話,讓李蕊爆炸了。
她本來就因為欠著婆婆的人情而膽戰心驚,現在婆婆拿感情逼她便觸碰了她的底線。兩人原本和和氣氣的,就因為這一件事,鬧得非常不愉快。
我見過太多這樣動不動就揮舞「人情」大棒的人了。在我看來,這種拿人情當籌碼的事兒簡直是太可笑了——欠了你人情,難道就得任你宰割?這哪是人情債,分明比賭債還可怕。
其實,任何一段關係最終都會回歸平衡,它會在一次次順其自然的交往、麻煩中讓雙方都得到幫助和補償。
當你求助於曾經幫助過的人時,無須任何籌碼,該幫忙的人自會出手,有心無力的人也該感謝。這樣,人際關係才會回歸到交情,而不是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