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那些花了 9 塊錢買了國配「蟻人2」甚至「復聯3」電影票的朋友們,致以真摯的慰問 —— 總有那麼點覺得不習慣吧?
但是,難道國語配音就天生不如國外嗎?
許多看日本、美國動畫的人會二話不說地排斥國語配音,這個真的是無可厚非。
原理1. 原音往往比不過配音
A.作品作為整體,角色每次說話的時長都是根據臺詞而定,在翻譯的過程中,兩種語言在表達一個意思所用的音節長度一般會一樣,所以出了對不上口型之外,後期配音會有以下的現象:配音不得不拉長來說,聲音拖沓;不那麼上心的,還會出現角色嘴巴還在動,但沒有聲音;
▲例如我就只喜歡聽真·義大利語原音
B.現代社會信息發達,人們早已熟悉一種面孔、一種畫風配一種語言,大家已經形成白人說西方語言,日漫說日語的的固有感受,如果改成普通話,就是很大的反差(因此,二次配音如果想要不引起反感,只有往幽默方向創作,消解作品的整體感);
C.所以強制國配實在是吃力不討好的。
原理2. 配音的直接基礎,是臺詞的文本
D.譯製片的臺詞是翻譯的結果,翻譯被稱為「戴著鐐銬跳舞」,其難度並不比直接創作強,所以在當代我們無法接受譯製片的聲音,出了原音 A、B,還有翻譯結果不接地氣的原音;
▲把「應該也是肯定想要」完全念出來的臺詞怎麼念都是糟糕的
那再原生的國漫,「國配」是否就能完美契合呢?並非那麼容易。
E.由於當代的國漫仍然受日本、美國的作品很大的影響,在臺詞的撰寫、甚至劇本、甚至整體的策劃,都很容易受到日漫等影響,原生的國語臺詞也存在翻譯化嚴重的方向。
▲書面化,日本人設臺詞直譯,強硬地透露出拙劣模仿感
目前其實中國的配音演員力量還是相對雄厚的,但他們的領域更多是在電視劇與電影領域,主要原因在於電視劇能夠實現更高的酬勞,目前中國的二次元領域,亦有諸如《大魚海棠》、《大護法》、《魔道祖師》等大作,其配音演員可以說很高水平地完成了他們的任務。
原理3. 配音也需要相當的資金與人員投入
▲季冠霖,大魚海棠主角椿配音演員
F.幾部大作遠遠無法滿足目前中國的二次元市場需求,而作為中堅力量,以數量來支撐市場的大量作品,由於資金緊缺,往往採用的網絡業餘配音,其質量也往往無法比得上專業的水準;
G.配音作為動畫生產的一個環節,並不是單純由配音演員組成。即使能夠邀請到及格的演員,也需要相應的錄音設備,更重要的,是需要組建專業的音效監督;
▲配音的現場複雜,並非幾個演員湊在一起就能順利進行,強大的監督必不可少
原理4. 配音並非動畫製作的核心環節
H.動畫作為影視藝術,擺在第一位的永遠是視覺,其次也是故事。在國漫目前的視覺仍然需要改進的時刻,即使主創團隊有資金,也不會把配音放在第一位。可以這樣說,「國配離它真正崛起的距離,就是國漫畫面完成蛻變的距離」;
▲1929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美國)的法語化並非配音,而是加字幕。
那麼,是否當資金上來了,國配就會自然而然地崛起?長遠地說是的,有了物質基礎,上層建築的建設就會應運而生。然而,是否就真的像日本聲優那樣發展?
美國同樣是一個廣義的二次元大國,同時擁有全球最博厚的經濟條件,然而亦無法發展像日本「聲優」這樣的產業。原因何在?
原理5a. 「動畫」產業發達,是「聲優」產業誕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比起配音,演員才是好萊塢的二次元得利者。
▲這是電影,不是二次元。一個通俗的判斷
I.在美國,電影產業毫無疑問是資本巨獸,能夠讓即使理論上也屬於二次元的資源分配,也直接納入電影的範疇。例如動畫大鱷皮克斯,很少人為將其納入二次元領域;
J.而真人影視業的發達,也在同時侵佔著「二次元」的空間,使得動畫更多地採取「極端差異化」的形式來滿足相應的需求,於是比起漫威、DC 的漫改連續劇,更多的是像《Adventure Time》、《Rick and Morty》這樣「放飛自我」的作品來實現影視不可替代的價值,其聲優也往往採取誇張的演出方式。
▲這樣的角色是無法捧出偶像的。
K.「聲優」產業的基礎,乃是聲優本人與其單個或多個角色讓觀眾產生某種移情,而是美國的幻想類動畫則讓聲優與角色產生了一定的斷層。美國的配音演員於是也與「聲優」失之交臂。
中國的二次元產業目前可謂越來越發達,也得到了更多新時代受眾的認可與期待,畢竟有著鄰國的參考,而「聲優」作為一項產業,是配音演員在作品生產中獲得更大話語權的標誌,也從「聲音藝術」方面豐滿了二次元本身,那麼,按照眼下的情況,中國是否就能發展「聲優」產業呢?
原理 5b. 「聲優」發展並非「動畫」發展的必要條件
L.顯而易見,「動畫」整體,乃至「二次元產業」最終得到發展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必須要生產出更多優秀的文化產品,日本的經驗並非唯一道路;
▲上美過往的配音非常出色,來自於那沒有套外國而創作的原生感
原理6. 「聲優」既是資本的結果,亦是文化的結果
M.日本發展出「聲優」產業的文化基礎,乃在於其深厚的「小市民氣質」,這種氣質雖說是現實實踐的總結,卻也主導其國民生活的許多方面,總結來說就是「細節蘊藏了所有的人生樂趣」。而聲音在動畫中,遠遠不只是細節了。
▲看著抱枕都能有感覺的御宅族,跟何況是一個活生生的發出好聽聲音的人類
N.關注聲優往往是小眾需求,對於一般觀眾來說,把握的永遠是作品的整體。所以,傳統的配音原則亦適用於國漫領域 ——
原理7. 傳統配音追求的,正是隱藏自己
O.這或許就存在著矛盾。因為當以為配音演員完美地甚至超出預期地完成工作,除了必須給予堂堂正正、實實在在的獎勵以外,總有一些觀眾希望可以對他們了解更多,希望他們能夠過得更好,並見證他們進步的歷程。突破傳統配音追求似乎和其他任何文化一樣,是進步發展的條件。
原理8. 「聲優」的歷史意義在於,他們共同構建了屬於自己語言文化的新語境
P.這已經不是關於資本,以及滿足大眾需求的範疇了;
Q.日本「聲優」來源於「吹替(譯製片的配音演員)」,在最初,配音演員在動畫於譯製片兩種工作公用的是一種語境 —— 即配合當時的錄音條件,採取語調誇張的「舞臺化」的演出方式,而在中國,這種演出方式也在一定時期得到大眾的接受;
▲《鐵人29號》是「正太」的出處,而主角當時誇張的聲音正好符合現在的「熊孩子」形象
▲富有舞臺感的演出,抑揚頓挫的聲音與畫面內容無縫匹配
R.而舞臺化的演出方式得到接受,需要畫面的配合。由於當時作畫水平的限制,畫面為聲音留出了很大的空間讓聲音可以誇張發揮而不引起反感。而當下作畫水平日益增進,主流動畫畫面的信息密度已經越來越接近現實,對配音的演出方式也有了「更自然」的需求。
▲池田秀一的演出時當時「舞臺化」的極致,在出演近兩年《高達·起源》時,能夠明顯對比出新人聲優和他的風格區別
S.而假如真的就往「更自然」的方向發展,或許就真的「隱藏自己」,而不存在「聲優」的偶像化產業了。日本動畫聲優通過「愛好者也參與進產業當中,按圈子的品味發展自己的作品」的歷程,形成了在各方面都獨立的產業 —— 傳統的影視配音原則已不適用於動畫配音,日本動畫配音於是有了屬於自己的語調。
▲在動畫中經常出現自己一個人吃零食還得感嘆出來,在現實中並不常見,然而,已經成為動畫語境的組成部分,這種無關大小,但卻組成重要特色的細節,需要一部部優秀的作品不自覺地累積沉澱。
********
▲「你正手無力,反手不精,腳步鬆散,反應遲鈍,沒一個動作像樣的!就憑這還想和我同場競技?做你的美夢!」 —— 明明中文在動畫裡也可以很帶勁!
「國配」的確擁有很堅實的發展土壤 ——
· 二次元吸引了更多資本;
· 電視劇以及部分動畫大作已經證明了配音演員的專業度;
· 而在動畫出品方面,為日本主流動畫代工可證明技術水平;
· 二次元在國內擁有一批忠實而受過訓練的粉絲;
「國漫」的崛起是毫無疑問的,然而,依然有的人對「國配」抱有極大的期待。而「國配」要獨立被大眾所認識,最大的難關正是最後一個原理 —— 要在中文的框架中,找到屬於「國漫」的全新語境。
「國配」不需要包容,對已經通過作品證明自己的專業演員,以及真心付出、有理想有抱負的網絡配音演員區別對待,與侮辱無二 ——「國配」的舞臺,就應該是靠實力說話的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