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是種人人都有過的體驗,有時候是因為蟲咬,有時候可能只是皮膚幹,但是更多的時候「癢」是許多疾病的反映!
癢的感覺從哪來?
癢最直接的解釋,是指皮膚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撓的一種感覺。但從醫學上來說,癢是表皮、真皮中的外周神經,傳遞到神經中樞的一種信號。
當我們的皮膚、黏膜受到刺激以後,就激活了裡面的神經細胞,這些細胞產生信號,通過「神經末梢——脊髓神經——大腦」這樣一條線路傳導,我們就感覺到了「癢」。
癢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直觀反映了我們的健康狀況,臨床上把癢大致分成了四個等級:
◆沒有:沒有任何瘙癢的感覺;
◆輕微:可忍受的瘙癢感,不影響生活、睡眠,抓撓後能緩解,或者能自行緩解;
◆中度:瘙癢感明顯,生活正常,輕微影響睡眠,抓撓後不能緩解,需要外用藥物;
◆重度:難以忍受的瘙癢感,不能睡眠,影響工作、生活,皮膚有明顯抓痕或帶血抓痕,需要內服藥物止癢。
所以,當我們出現了明顯的瘙癢,就要警惕是不是疾病來襲了!
瘙癢和這些病有關係
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瘙癢的症狀,它的成因多數和皮膚病、內科疾病及其他因素相關。
皮膚病
皮膚疾病是最容易導致瘙癢的一個因素,比如溼疹、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癬、銀屑病等,它們都會讓皮膚產生炎症,進而刺激外周神經,導致瘙癢。
瘙癢部位的不同,反映出的疾病可能也不一樣:
手足部位的瘙癢,大多數跟真菌感染、溼疹、接觸性皮炎、汗皰疹等有關;
肛門、會陰部瘙癢,常和疥蟎、陰蝨、溼疹、真菌感染以及多種性傳染疾病有關;
頭皮、臉部皮膚瘙癢,更多與脂溢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真菌感染等有關;
註:蚊蟲叮咬、蕁麻疹等導致的瘙癢部位比較隨機。
肝膽疾病
有40%~60%的肝膽疾病患者,在急性發作期時,特別是黃疸出現時,會有全身性的皮膚瘙癢。
其中手、足部,以及衣物接觸比較密切的部位更明顯,而臉、脖頸、會陰等部位比較少。
這類瘙癢,一般由B肝、C肝兩種肝炎,以及膽管炎、膽管癌、酒精肝、肝硬化等引起。
內分泌疾病
許多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外周神經病變的併發症,這也會導致皮膚瘙癢的出現,如果合併肛周、外生殖器的感染,這些部位也會出現瘙癢的症狀。
另外,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患者,也會出現瘙癢的症狀。
神經系統疾病
癢的感覺來自神經,如果神經系統出現異常,也會導致異常的瘙癢症狀出現。此外,一些腦卒中、腦腫瘤患者,也會出現嚴重的全身性瘙癢!
尿毒症
瘙癢在腎衰患者中很常見,有50%-90%的透析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全身、局部瘙癢。
癌症
肺癌、胃癌、結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都可能表現出瘙癢的症狀,此外,放化療也可能會引起瘙癢這種不良反應。
男科、婦科疾病
外生殖器感染導致的炎症,也常常伴隨著私處瘙癢。
此外,維生素B缺乏、藥物副作用、心理因素等也會導致瘙癢的出現。(小薇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覺得哪裡都癢~)
止癢不能一「撓」了之
有的人覺得,癢了撓撓就好,如果止不住,就多撓撓,甚至直接撓破皮「以痛止癢」。這樣不僅會讓你「又癢又疼」,還可能導致患處感染,變得更加麻煩。
如果瘙癢輕微抓撓不能解決,就不應該再繼續抓撓,要到醫院讓醫生診斷,明確病因後,積極治療導致瘙癢的疾病,才能徹底解決瘙癢問題。
控制瘙癢症狀,醫生常採取全身用藥和局部用藥兩種方式:
全身用藥:一般以口服抗組胺藥物為主,一些劇烈、頑固的瘙癢,還可能合併使用一些抗癲癇藥、抗抑鬱藥、免疫製劑等等。
局部用藥:一般以塗抹的外用藥為主,包括糖皮質激素、麻醉藥、離子通道抑制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