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法國作家大仲馬逝世150周年。大仲馬幾乎可以說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法國作家,他的代表作《基度山伯爵》在中國廣受歡迎,流傳不輟。
作者:楊慶華
1978年版《基度山伯爵》 人民文學出版社
《基度山伯爵》為何有兩個中文譯名
「法國高蒙影片公司出品,基督山恩仇記,原名《基度山伯爵》,根據大仲馬同名小說改編。」這是上海電影譯製片廠(以下簡稱「上譯廠」)1976年譯製的電影《基度山伯爵》開頭的一段旁白,為何要加上這段旁白,因為小說《基度山伯爵》的第一個中文譯本是1947年蔣學模翻譯的《基度山恩仇記》。從1947年到1978年,中國大陸只有蔣學模的這個譯本,《基度山恩仇記》這個譯名深入人心。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印蔣學模的譯本,書名恢復為《基度山伯爵》。
大仲馬 新華社資料圖
1844年,大仲馬在歷史教師奧古斯特·馬凱的幫助下,完成長篇小說《基度山伯爵》(Le Comte de Monte-Cristo)。基度山,原文為義大利文,意思是「基利斯督山」,是十九世紀屬於託斯卡納國的一個有著富於宗教意味名字的小島。小說主人公愛德蒙·鄧蒂斯越獄後在基度山島找到寶藏,成為億萬富翁後買下基度山島,得到了基度山伯爵的頭銜。在巨額財富和高貴身份的秘密保護下,愛德蒙·鄧蒂斯開始了長達十年計劃周密的報恩與復仇。
很多讀者喜歡《基督山恩仇記》這個譯名,覺得有勁兒,快意。報恩與復仇是小說的主線,但不是它的主題。大仲馬在一百萬字的小說結尾,留下了基度山伯爵的箴言,這也是大仲馬要告訴讀者的中心思想:「世界上沒有快樂或痛苦;只有一種狀況與另一種狀況的比較,只是如此而已。只有曾身受過最深切的悲哀的人,才最能體會最大的快樂。摩萊爾,我們必須經驗過死的痛苦,才能體會到生的快樂。所以,我心愛的孩子呀,享受生命的快樂吧!永遠不要忘記,在上帝揭露人的未來之前,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等待和希望,這就是小說《基度山伯爵》的主題。寫歷史小說《三個火槍手》和《基度山伯爵》之前,大仲馬是個劇作家。大仲馬寫戲總要先找最後一句臺詞,然後再倒回去結構全劇。或許大仲馬也是這樣構思《基度山伯爵》的,先創造一個結尾:二十四年後愛德蒙·鄧蒂斯留下人生箴言,帶著海蒂離開馬賽,離開基度山島,遠走天涯。然後再退回去寫第一章《船到馬賽》。愛德蒙·鄧蒂斯十九歲受惡人陷害,被捕關進伊夫堡,逃走的時候已經是三十三歲。囚居黑牢十四年,愛德蒙·鄧蒂斯是如何度過那些刀割似的漫漫長夜的,是等待和希望。越獄後成為巨富的愛德蒙·鄧蒂斯化身為基度山伯爵,又是如何用了漫長的十年時間讓仇人得到報應的,是等待和希望。愛德蒙·鄧蒂斯的復仇方式是那樣的精緻、遲緩、深切,因為他要用同樣的痛苦來回答仇人,以牙還牙。愛德蒙·鄧蒂斯之所以能夠採用這種復仇方式,是因為有財富和身份的秘密保護。大仲馬給小說起名《基度山伯爵》,真是神來之筆。
1961年上映的電影《基度山伯爵》
《基度山伯爵》在中國流傳甚廣,它的中文譯本有二十多種,現在有的中文譯本的名字依然叫《基督山恩仇記》,但筆者更喜歡叫它《基度山伯爵》。
上譯廠的譯製片《基度山伯爵》為何能成為經典
曲折的情節和精彩的對話,是小說《基度山伯爵》成功的秘訣,也是它被多次改編成電影的主要原因。《基度山伯爵》十多次被美國和法國搬上銀幕,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是法國高蒙影片公司1961年出品的同名電影。這部電影是在1976年作為「內部參考片」由上譯廠譯製完成的,1979年公映。上譯廠譯製這部電影時,「文革」尚未結束,《基度山伯爵》、《巴黎聖母院》、《簡愛》這些影片都是作為「內參片」交給上譯廠的。在那個文藝百花凋零的特殊年代,上譯廠卻悄然崛起,這確實令人費解。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這些「內部參考片」的藝術質量比較高,「內參片」鍛鍊了隊伍。二是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沉澱與積累,上譯廠的譯製水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達到頂峰。
法國高蒙影片公司出品的《基度山伯爵》在世界電影史上沒有什麼影響,在所有改編版本裡也不是最出色的。但對於中國觀眾,這個版本卻是最經典的,是孫道臨、畢克、邱嶽峰、李梓、於鼎、劉廣寧這些配音大師們把它打造成一部經典,後來亦在電視上一播再播。
《基度山伯爵》的文學地位不如《悲慘世界》嗎?
《基度山伯爵》是一部歷史小說。從1815年2月24日埃及王號大帆船到馬賽港一直寫到1839年10月6日愛德蒙·鄧蒂斯和深愛他的海蒂離開基度山島,乘著大白帆船浪跡天涯。故事背景跨越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兩個時代。大仲馬以小說的形式,再現了法蘭西這段歷史。但大仲馬要寫的是小說,而不是歷史。他的重心放在曲折生動的情節上,而非解剖當時的社會生活。大仲馬是這樣說的:「歷史是什麼?是一個釘子,一個用來掛我的小說的釘子。」有評論認為,「與大仲馬同時代而且同屬浪漫主義流派的雨果所寫的《悲慘世界》,卻能以感人的藝術筆觸,通過主人公的悲慘遭遇,描寫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民的苦難生活,展示了廣闊的社會圖景,甚至正面描寫了1832年巴黎起義。因而在文學史上,《悲慘世界》高於《基度山伯爵》。」
筆者認為,《基度山伯爵》並非沒有接觸社會生活,而是活靈活現地展示了一幅時代畫卷。書中人物的命運,就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寫照。法國小說家、傳記作家和歷史學家安德烈·莫洛亞在《三仲馬傳》一書中這樣寫道:「對於大仲馬,我們可以說的,他不是將小說舉到了歷史的高度,這是他自己以及他的讀者都不情願的。我們要說的是:他將歷史與小說演化為一系列令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一起搬上大眾的舞臺,推到構成他的觀眾的廣大民眾面前;在這一舞臺聚光燈的照射下,歷史與小說融合在一起,煥發出一種新的生命的光彩,給各民族帶來喜悅,並將一個世紀接一個世紀地流傳下去,為後人所喜愛。」
大仲馬在小說中表達了為被侮辱與被迫害的人們伸張正義的願望。小說的主人公愛德蒙·鄧蒂斯的復仇方式不是採用暴力,而是用智慧、耐心、深沉的方式讓惡人得到應有的報應。大仲馬對公平正義的嚮往,正是《基度山伯爵》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不過,筆者認為,小說《基度山伯爵》最大的弱點在於宣揚金錢萬能。愛德蒙·鄧蒂斯從伊夫堡越獄後在基度山島找到寶藏,「他並不想整天地去望著那些黃金和鑽石,或留在基度山上,像一條龍似的守著那些無用的寶藏。他現在必須回到生活中,回到人群中,到社會裡去重新獲得地位,勢力和威望,而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錢才能使人獲得這一切——錢是支配人類最有效和最偉大的力量。」
愛德蒙·鄧蒂斯的這段內心獨白,也是大仲馬要表達的觀點。找到寶藏的愛德蒙·鄧蒂斯成為億萬富翁,化身基度山伯爵,躋身上流社會,用十年時間精心策劃、周密安排,讓他的仇人一一得到報應:維爾福發了瘋、弗南自殺身亡、鄧格拉司破產一夜間白了頭髮。愛德蒙·鄧蒂斯之所以能夠如此精緻、如此遲緩、如此深沉地完成他的復仇計劃,除了堅定的目標、智慧、勇氣,還有就是金錢和勢力的保護。在金錢和勢力的保護下,愛德蒙·鄧蒂斯變換各種身份,打通所有關係,清除一切障礙。在大仲馬的筆下,金錢是萬能的,這種思想影響了整部作品的認識價值。因而在文學史上,《基度山伯爵》的地位不如雨果的《悲慘世界》。
《肖申克的救贖》靈感來自《基度山伯爵》
1982年,美國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出版了由四個中篇小說組成的小說合集《Different Seasons》。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獲得奧斯卡獎七項提名的《肖申克的救贖》。從《肖申克的救贖》中,我們可以看到《基度山伯爵》的影子:前程似錦的年輕銀行家安迪蒙冤入獄,關進肖申克監獄時是1948年,此後二十七年在監獄中度過,直到1975年越獄成功。他在牢房的水泥牆挖了一個洞,挖的這個通道連著汙水管,通往監獄半英裡外的一條小溪。安迪用敲石頭的錘子挖了二十七年。他的信念和大仲馬筆下的愛德蒙·鄧蒂斯一樣堅定。越獄後也是得到一個新身份,也有很多錢。小說《肖申克的救贖》有一個副標題:春天的希望。希望是《肖申克的救贖》的主題,也是《基督山伯爵》的主題。史蒂芬·金一定是喜愛大仲馬的,《肖申克的救贖》結局也是讓主人公奔向蔚藍的大海。
史蒂芬·金的原著沒有讓越獄後的安迪復仇,復仇的情節是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改編電影時加上去的。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也一定酷愛《基度山伯爵》,安迪復仇的方式也是那麼智慧,那麼慢條斯理、深思熟慮。壞蛋典獄長諾頓最後得到應有的報應,飲彈自盡。《肖申克的救贖》結尾,安迪留給瑞德一封信:「記住,『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永遠不會消逝的。我希望這封信會找到你,而且找到你的時候,你過得很好。」這讓我想起小說《基度山伯爵》的最後一章,愛德蒙·鄧蒂斯留給摩萊爾的那句人生箴言:「我心愛的孩子呀,享受生命的快樂吧!永遠不要忘記,在上帝揭露人的未來之前,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