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深處的基度山伯爵

2021-01-09 騰訊網

作者:楊慶華

今年是法國作家大仲馬逝世150周年。大仲馬幾乎可以說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法國作家,他的代表作《基度山伯爵》在中國廣受歡迎,流傳不輟。

《基度山伯爵》為何有兩個中文譯名

「法國高蒙影片公司出品,基度山恩仇記,原名《基度山伯爵》,根據大仲馬同名小說改編。」這是上海電影譯製片廠(以下簡稱「上譯廠」)1976年譯製的電影《基度山伯爵》開頭的一段旁白,為何要加上這段旁白,因為小說《基度山伯爵》的第一個中文譯本是1947年蔣學模翻譯的《基度山恩仇記》。從1947年到1978年,中國大陸只有蔣學模的這個譯本,《基度山恩仇記》這個譯名深入人心。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印蔣學模的譯本,書名恢復為《基度山伯爵》。

1978年版《基度山伯爵》 人民文學出版社

1844年,大仲馬在歷史教師奧古斯特·馬凱的幫助下,完成長篇小說《基度山伯爵》(Le Comte de Monte-Cristo)。基度山,原文為義大利文,意思是「基利斯督山」,是十九世紀屬於託斯卡納國的一個有著富於宗教意味名字的小島。小說主人公愛德蒙·鄧蒂斯越獄後在基度山島找到寶藏,成為億萬富翁後買下基度山島,得到了基度山伯爵的頭銜。在巨額財富和高貴身份的秘密保護下,愛德蒙·鄧蒂斯開始了長達十年計劃周密的報恩與復仇。

很多讀者喜歡《基度山恩仇記》這個譯名,覺得有勁兒,快意。報恩與復仇是小說的主線,但不是它的主題。大仲馬在一百萬字的小說結尾,留下了基度山伯爵的箴言,這也是大仲馬要告訴讀者的中心思想:「世界上沒有快樂或痛苦;只有一種狀況與另一種狀況的比較,只是如此而已。只有曾身受過最深切的悲哀的人,才最能體會最大的快樂。摩萊爾,我們必須經驗過死的痛苦,才能體會到生的快樂。所以,我心愛的孩子呀,享受生命的快樂吧!永遠不要忘記,在上帝揭露人的未來之前,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等待和希望,這就是小說《基度山伯爵》的主題。寫歷史小說《三個火槍手》和《基度山伯爵》之前,大仲馬是個劇作家。大仲馬寫戲總要先找最後一句臺詞,然後再倒回去結構全劇。或許大仲馬也是這樣構思《基度山伯爵》的,先創造一個結尾:二十四年後愛德蒙·鄧蒂斯留下人生箴言,帶著海蒂離開馬賽,離開基度山島,遠走天涯。然後再退回去寫第一章《船到馬賽》。愛德蒙·鄧蒂斯十九歲受惡人陷害,被捕關進伊夫堡,逃走的時候已經是三十三歲。囚居黑牢十四年,愛德蒙·鄧蒂斯是如何度過那些刀割似的漫漫長夜的,是等待和希望。越獄後成為巨富的愛德蒙·鄧蒂斯化身為基度山伯爵,又是如何用了漫長的十年時間讓仇人得到報應的,是等待和希望。愛德蒙·鄧蒂斯的復仇方式是那樣的精緻、遲緩、深切,因為他要用同樣的痛苦來回答仇人,以牙還牙。愛德蒙·鄧蒂斯之所以能夠採用這種復仇方式,是因為有財富和身份的秘密保護。大仲馬給小說起名《基度山伯爵》,真是神來之筆。

《基度山伯爵》在中國流傳甚廣,它的中文譯本有二十多種,現在有的中文譯本的名字依然叫《基度山恩仇記》,但筆者更喜歡叫它《基度山伯爵》。

大仲馬

上譯廠的譯製片《基度山伯爵》為何能成為經典

曲折的情節和精彩的對話,是小說《基度山伯爵》成功的秘訣,也是它被多次改編成電影的主要原因。《基度山伯爵》十多次被美國和法國搬上銀幕,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是法國高蒙影片公司1961年出品的同名電影。這部電影是在1976年作為「內部參考片」由上譯廠譯製完成的,1979年公映。上譯廠譯製這部電影時,「文革」尚未結束,《基度山伯爵》、《巴黎聖母院》、《簡愛》這些影片都是作為「內參片」交給上譯廠的。在那個文藝百花凋零的特殊年代,上譯廠卻悄然崛起,這確實令人費解。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這些「內部參考片」的藝術質量比較高,「內參片」鍛鍊了隊伍。二是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沉澱與積累,上譯廠的譯製水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達到頂峰。

法國高蒙影片公司出品的《基度山伯爵》在世界電影史上沒有什麼影響,在所有改編版本裡也不是最出色的。但對於中國觀眾,這個版本卻是最經典的,是孫道臨、畢克、邱嶽峰、李梓、於鼎、劉廣寧這些配音大師們把它打造成一部經典,在電視上一播再播。

《基度山伯爵》的文學地位不如《悲慘世界》嗎?

《基度山伯爵》是一部歷史小說。從1815年2月24日埃及王號大帆船到馬賽港一直寫到1839年10月6日愛德蒙·鄧蒂斯和深愛他的海蒂離開基度山島,乘著大白帆船浪跡天涯。故事背景跨越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兩個時代。大仲馬以小說的形式,再現了法蘭西這段歷史。但大仲馬要寫的是小說,而不是歷史。他的重心放在曲折生動的情節上,而非解剖當時的社會生活。大仲馬是這樣說的:「歷史是什麼?是一個釘子,一個用來掛我的小說的釘子。」有評論認為,「與大仲馬同時代而且同屬浪漫主義流派的雨果所寫的《悲慘世界》,卻能以感人的藝術筆觸,通過主人公的悲慘遭遇,描寫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民的苦難生活,展示了廣闊的社會圖景,甚至正面描寫了1832年巴黎起義。因而在文學史上,《悲慘世界》高於《基度山伯爵》。」

筆者認為,《基度山伯爵》並非沒有接觸社會生活,而是活靈活現地展示了一幅時代畫卷。書中人物的命運,就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寫照。法國小說家、傳記作家和歷史學家安德烈·莫洛亞在《三仲馬傳》一書中這樣寫道:「對於大仲馬,我們可以說的,他不是將小說舉到了歷史的高度,這是他自己以及他的讀者都不情願的。我們要說的是:他將歷史與小說演化為一系列令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一起搬上大眾的舞臺,推到構成他的觀眾的廣大民眾面前;在這一舞臺聚光燈的照射下,歷史與小說融合在一起,煥發出一種新的生命的光彩,給各民族帶來喜悅,並將一個世紀接一個世紀地流傳下去,為後人所喜愛。」

大仲馬在小說中表達了為被侮辱與被迫害的人們伸張正義的願望。小說的主人公愛德蒙·鄧蒂斯的復仇方式不是採用暴力,而是用智慧、耐心、深沉的方式讓惡人得到應有的報應。大仲馬對公平正義的嚮往,正是《基度山伯爵》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不過,小說《基度山伯爵》也可以被視作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靠金錢來伸張社會正義的一種幻想。愛德蒙·鄧蒂斯從伊夫堡越獄後在基度山島找到寶藏,「他並不想整天地去望著那些黃金和鑽石,或留在基度山上,像一條龍似的守著那些無用的寶藏。他現在必須回到生活中,回到人群中,到社會裡去重新獲得地位、勢力和威望,而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錢才能使人獲得這一切——錢是支配人類最有效和最偉大的力量。」

在金錢和勢力的保護下,愛德蒙·鄧蒂斯變換各種身份,打通所有關係,清除一切障礙。不少讀者,包括筆者本人,有時會覺得這是《基度山伯爵》的藝術缺憾,因為與同時代深刻揭露資本主義金錢罪惡的巴爾扎克相比,大仲馬的筆下,竟常常流露出了「金錢可愛」、「金錢萬能」的觀念。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十分客觀地描摹出了當時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社會現象,有其積極意義。不過,大仲馬似乎毫不在意自己的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曾直言不諱道:「在文學上我不承認什麼體系,也不屬於什麼學派,更不樹什麼旗幟;娛樂和趣味,這就是唯一的原則。」

1961年上映的電影《基度山伯爵》

《肖申克的救贖》靈感來自《基度山伯爵》

1982年,美國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出版了由四個中篇小說組成的小說合集《Different Seasons》。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獲得奧斯卡獎七項提名的《肖申克的救贖》。從《肖申克的救贖》中,我們可以看到《基度山伯爵》的影子:前程似錦的年輕銀行家安迪蒙冤入獄,關進肖申克監獄時是1948年,此後二十七年在監獄中度過,直到1975年越獄成功。他在牢房的水泥牆挖了一個洞,挖的這個通道連著汙水管,通往監獄半英裡外的一條小溪。安迪用敲石頭的錘子挖了二十七年。他的信念和大仲馬筆下的愛德蒙·鄧蒂斯一樣堅定。越獄後也得到了一個新身份和財富。小說《肖申克的救贖》有一個副標題:春天的希望。希望是《肖申克的救贖》的主題,也是《基度山伯爵》的主題。史蒂芬·金一定是喜愛大仲馬的,《肖申克的救贖》結局同樣讓主人公奔向蔚藍的大海。

史蒂芬·金的原著沒有讓越獄後的安迪復仇,復仇的情節是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改編電影時加上去的。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也一定酷愛《基度山伯爵》,安迪復仇的方式也是那麼智慧,那麼慢條斯理、深思熟慮。典獄長諾頓最後得到應有的報應,飲彈自盡。《肖申克的救贖》結尾,安迪留給朋友瑞德一封信:「記住,『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永遠不會消逝的。我希望這封信會找到你,而且找到你的時候,你過得很好。」這讓我想起小說《基度山伯爵》的最後一章,愛德蒙·鄧蒂斯留給摩萊爾的那句人生箴言:「我心愛的孩子呀,享受生命的快樂吧!永遠不要忘記,在上帝揭露人的未來之前,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楊慶華)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法國作家大仲馬逝世150周年 重溫經典《基度山伯爵》
    大仲馬幾乎可以說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法國作家,他的代表作《基度山伯爵》在中國廣受歡迎,流傳不輟。作者:楊慶華1978年版《基度山伯爵》 人民文學出版社《基度山伯爵》為何有兩個中文譯名「法國高蒙影片公司出品,基督山恩仇記,原名《基度山伯爵》,根據大仲馬同名小說改編。」
  • 你有多了解《基督山伯爵》?丨新京報×國家大劇院
    國家大劇院新製作話劇《基督山伯爵》將於11月10日至18日亮相,這部劇由喻榮軍編劇、王曉鷹執導,演員于洋、孫莉、王衛國等主演合作國家大劇院戲劇演員隊。這部19世紀法國作家大仲馬完成的長篇小說成為經典,其間的很多語句在今日來看並不過時,甚至有著對現代生活的普世價值。在看話劇前,我們如何了解透徹這部名著?
  • 名著《基督山伯爵》結尾一句話,寫盡人生哲理,認真品味很有收穫
    小說《基度山伯爵》的結尾是五個字:「等待和希望。」這不就是在說,一個人永遠不要絕望嗎?愛德蒙.唐泰斯(小說裡的基督山伯爵)說:「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五個字裡面。」他有理由這樣說。他在新婚之日遭人誣告,被警察抓走。
  • 汪家明|基督山,掛在歷史上的傳奇
    與現在通用的《基度山伯爵》相比,似乎更有勁兒,也貼切,就是報恩報仇嘛。「基督山」是地名,「基度山伯爵」是人名,地名比人名含蓄。「基督」也比「基度」好,神秘,起碼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孩子是這樣感覺的。另有譯為《基督山復仇記》、《快意恩仇記》的,似乎也可。全書中,復仇是主線,並「快意」。出海歸來的鄧蒂斯與愛人美茜蒂絲緊緊擁抱
  • 澳洲最猛鬼屋——1884年建造的基度山古宅
    號稱是「澳洲最猛的鬼屋」──1884年建造的基度山(Monte Cristo)古宅歷史悠久,發生過許多不自然死亡的意外,後來搬進去的屋主宣稱住進去50年以來,不斷遇到奇怪的事情,甚至還拍下奇怪的照片。許多電視節目都特地去探險,試圖找出答案,即使靈異傳聞不斷,這個古宅不但沒有荒廢,還成了民宿,吸引不少遊客入住。
  • 《基督山伯爵》書評
    《基督山伯爵》——(法)大仲馬    小羨剛看到這本書以為是跟英國的《戰爭與和平》一樣寫的很多上流社會的公侯伯子男爵,關係多又歷史複雜讀不懂。不,不,絕對不是這樣,等你讀幾本大仲馬的書就會發現大仲馬的寫作風格完全不是那樣。大仲馬的小說就跟咱們現在看的連載小說差不多,只不過當時是更在報紙上。
  •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從愛德蒙到基督山伯爵的逆襲
    作為「復仇系列」的經典巨著,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在文學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正如蕭伯納對大仲馬的評價,「大仲馬之於小說,猶如莫扎特之於音樂,已達藝術的頂峰」,《基督山伯爵》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文學魅力,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
  • 話劇《基督山伯爵》即將亮相
    1846年,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大仲馬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的連載創作,小說講述了一位名叫愛德蒙·鄧蒂斯的水手,因受到陷害被關進了伊夫堡監獄,在那裡他遇到了睿智善良的神父法利亞,並在神父的幫助下脫胎換骨逃出監獄,最終化身為基督山伯爵向仇人展開復仇的傳奇故事。
  • 妍肅劇評|讓子彈飛到最後的《基督山伯爵》,擊碎了什麼?
    尾聲囚犯鄧蒂斯告訴基督山伯爵、也告訴觀眾這個故事最現實的結局是——他依然在苦苦挖著通向希望的地道,沒有被當成法利亞的屍體扔進了大海,沒有找到那筆神父的寶藏,沒有在義大利買一個貴族身份,沒有變成基督山伯爵,沒有得到受人尊敬的財富和權勢…… 如果我沒有變成「我」,我還能得到正義嗎?
  • 世界讀書日|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好書推薦書籍簡介《基督山伯爵》以法國波旁王朝時期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報恩復仇的故事。法老號船的年輕大副唐泰斯受船長臨終之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一封信,慘遭兩個卑鄙小人和陰險檢察官維爾福的陷害,被關入死牢,失去了本該屬於他的愛情和前程。
  • 《基督山伯爵》:讓餘華近乎痴狂的神作,它講的不止在復仇
    當時的馬爾克斯毫不猶豫地說是《基督山伯爵》。而大仲馬的代表作就是《基督山伯爵》。它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厲害的的長篇通俗小說,自1844年在報紙上刊登以來,就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轟動,被譯成多國語言,多次被翻拍成電影。問世一百多年來,至今擁有龐大的粉絲群。
  • 《基督山伯爵》|西方小說傳說,與金庸小說齊名!
    很多時候,面對大部頭的世界名著我是拒絕的,小時候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留下的痛苦回憶依然歷歷在目……直到我讀到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這是一部意外好讀、通俗流暢的世界名著,更是一部充滿金庸色彩的復仇小說。
  • 《基督山伯爵》:讓餘華近乎痴狂的作品,原來它講的不止是復仇
    當時的馬爾克斯毫不猶豫地說是《基督山伯爵》。而大仲馬的代表作就是《基督山伯爵》。它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厲害的的長篇通俗小說,自1844年在報紙上刊登以來,就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轟動,被譯成多國語言,多次被翻拍成電影。問世一百多年來,至今擁有龐大的粉絲群。
  • 基督山伯爵
    當戴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從此名為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所謂經典,就是人人都知道,但很多人都不會去讀的大作。然而這本《基督山伯爵》,讓人讀得很暢快,毫無阻礙,這是在讀金庸、古龍時才有的感覺。最後當戴斯的覺悟與寬恕使他成為不同於別的強勢復仇者,既有金剛怒目,又有菩薩心腸。當然,伯爵的奇蹟除了等待和希望,最離不開的,還有金錢。
  • 讀完《基督山伯爵》哭得不能自已:世上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十九世紀中葉,這部小說是當時排行榜上的「暢銷書」,而大仲馬本人,亦可謂當時法國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基督山伯爵》被公認為通俗小說中的典範。這部小說出版後,很快就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出版,在法國和美國多次被拍成電影。《基督山伯爵》使我們跟隨主人公曆經了被陷害、入獄、越獄、報恩、復仇,最終回歸幸福的全部歷程。
  • 《基督山伯爵》:希望和愛,是人生最偉大的力量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部經典名著:《基督山伯爵》。這本書是十九世紀著名作家大仲馬所作,講述了年輕水手唐泰斯被仇人陷害關入地牢,又逃出生天,報恩復仇的故事。幾百年來風行不衰,連金庸也受其影響。在這個故事裡,有貪婪和罪惡,有仇恨和謀劃,有忍辱負重和快意恩仇。然而其中最溫暖的力量,卻是希望和愛。
  • 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
    01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844—1846年。被陷害入獄十四年後,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爾莫勳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
  • 國家大劇院新製作話劇 |《基督山伯爵》
    1846年,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大仲馬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的連載創作,小說講述了一位名叫愛德蒙·鄧蒂斯的水手,因受到陷害被關進了伊夫堡監獄,在那裡他遇到了睿智善良的神父法利亞,並在神父的幫助下脫胎換骨逃出監獄,最終化身為基督山伯爵向仇人展開復仇的傳奇故事。
  • 《基督山伯爵》
    電影《基督山伯爵》劇照當泰斯帶著法裡亞的期望成功越獄(就在這一刻,我突然想再看一遍《肖申克的救贖》),他變成了基督山伯爵,變成了水手辛巴達,變成了威爾莫勳爵,變成了布索尼教士
  • 《基督山伯爵》書評:有了錢之後,一切都顛覆了?
    但是如果你足夠幸運地帶著《基督山伯爵》回家,那麼就會遇到另外一種情況,熬夜也想要把這本書看完。畢竟,就連著名作家餘華都不能免俗地,哪怕不吃不喝不睡也要瘋狂讀完《基督山伯爵》。馬爾克斯在受前美國總統柯林頓邀請去白宮做客的時候,柯林頓請他推薦一部最偉大的作品,他推薦了《基督山伯爵》。有了這兩位重量級作者的背書,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往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