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平(右一)、王醫鳳(右二)等人研究太空紅茶樹苗長勢。
日前,遨遊太空63天的英德紅茶太空種子已有4顆成功發芽。其葉片相對於普通茶樹苗,隆起突出、色澤更綠,最高者已達16釐米,最矮一株為2.7釐米。據了解,今年下半年,英德市老一隊茶葉有限公司將對太空育種的茶樹苗有效成份含量進行檢測,確定突變效果。如果要喝到太空紅茶,最早也需要在2019年秋季之後。另外,確定是否可以產生穩定的太空紅茶,相關結果揭曉更是要耐心等待3到5年。
太空種子發芽率預估在20%以下
2016年9月15日,英德紅茶英紅九號茶樹種子隨天宮二號進入太空進行航天育種,並於11月18日隨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2017年3月16日上午,中國航天基金會授予廣東英德市老一隊茶業有限公司「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牌匾,同時將50克英德紅茶「英紅九號」航天種子順利交回英德。
從事茶葉培育和生產約50年的高級農藝師教授王醫鳳被特聘為此次太空種子培育的負責人。據他介紹,太空種子總共35顆,其中2顆用於檢測水份,3顆被老一隊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平收藏,實際用於育種的共30顆。由於英德紅茶種子屬於頑拗型種子,不耐儲藏。有研究表明,經過半年時間,種子發芽率只有20%。這意味著30顆太空種子至多能發芽6顆。
種子發芽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含水量要達到16%至20%,但被檢測的2顆種子含水量都在臨界含水量以下,分別為13.4%和15.4%。「不僅是馮總,我也很緊張。」王醫鳳起初也不能保證有無種子可以發芽。
育種第一步有6顆種子未「吸水」
培育茶樹種子第一步為浸種,即將種子放入水中讓其吸收水份。從這一階段開始,王醫鳳還選擇了30顆普通英德紅茶種子進行對照實驗。浸種過程共持續5天又16個小時。
「第一天,太空種子下沉的一個都沒有。」王醫鳳回憶,對照種子下沉正常,而太空種子到第二天才慢慢下沉4顆,最終還有6顆始終浮在水面,「可能是經過太空複雜的環境後,種子內部發生了未知變化,導致吸水性或含水量變化。」對此,王醫鳳也表示,儘管有的太空種子沒有下沉,也不代表種子失去活性。
果然,在催芽階段,太空種子中有19顆內種皮突出,而其中有3顆就是浸種時未下沉的種子。內種皮突出說明太空種子呈現發芽的初步跡象。更讓王醫鳳高興的是其中有一顆疑似長出胚根,發芽「症狀」更加明顯。茶葉類太空育種發芽率最高
經過催芽後的種子被移入特製的營養土中,並進行人工可控保護性育苗。6月15日,在老一隊茶葉有限公司的一排房屋後的院子裡,記者見到了被並列放在一起的英德紅茶太空種子和用作對照的普通種子,周圍已被圍上鐵欄杆,上面還蓋上了一層遮陽網。據王醫鳳介紹,這樣的措施是為了避免家禽、老鼠等動物的破壞,以及暴雨和高溫等特殊天氣幹擾。另外,種子培育場地附近還安排有人24小時看守,避免出現意外。
5月15日,第一顆太空種子發芽;5月18日,第二顆發芽;6月7日,第三顆;6月12日,第四顆。每天,王醫鳳都會拿放大鏡觀察,看是否有種子發芽,然後在筆記本上記下當日的培育情況。讓人奇怪的是,對照的普通英德紅茶種子只有一顆發芽,且中間出現過不明原因的病變。「可能是太空種子活性增強了也說不定。」王醫鳳滿臉笑容地說,「要是再有兩顆發芽最好了,就能達到了最高20%發芽率。」不過,對於能否達成願望,王醫鳳也不敢保證。他估計,6月底7月初大概就是種子發芽的最後期限,時間已經很緊迫。
相對於普通的英德紅茶茶樹苗,太空種子發育出的茶樹苗葉片隆起幅度更大,色澤更綠。不過這並不能說明太空種子就培育出了新的紅茶品種。「普通茶樹苗只要營養和環境良好,也能出現這些狀態。」儘管馮平送英德紅茶種子上太空的目的是選育優質、多抗、高產的新品種,但王醫鳳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堅持不下定論。他表示,一般來說,太空育種選育出穩定的新品種至少需要3到5年的時間,「目前茶葉中上過太空,又能成功發芽的,好像就只有我們了,這已經是值得慶幸的事。」
起初只是想碰碰運氣的馮平也認為,當前的結果已出乎他的意料。
未來3年或將送更多英德優質農產品上太空
今年年底開始,太空種子培育出的茶樹苗都將進行移植到大田中,並通過扦插育苗擴大茶樹苗數量。同時,今年下半年,太空茶樹苗有效成份檢測也將開始。
「太空育種中種子突變率大概只有3%至5%。」王醫鳳表示,檢測過程中將重點弄清楚太空茶樹苗的茶多酚、胺基酸、咖啡鹼以及水浸出物的含量,從而大致判斷其突變效果,「當然,也有可能沒有突變,這要看運氣。」馮平向王醫鳳詢問何時能喝到第一泡太空英德紅茶,後者預計少量生產可在2019年秋季。
英德市農業局副局長藍志堅評價,英德紅茶太空種子成功發芽標誌著英德農業育種創新邁出堅強一步。去年,英德紅茶品牌價值已達17.66億元,英德紅茶種子上太空將對品牌價值的提升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該局今後將大力支持和參與航空育種,讓英德出現更多品質優良的農產品,為農民增收發揮更大作用。
如今,英德紅茶太空種子已成功發芽4顆,馮平表示,自己此前送英德紅茶種子上太空就是為了將英德優質農產品與航空相結合,提高其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他透露,接下來將建設一個太空農作物育種基地,擇優選擇農產品如英德特產黑皮冬瓜、麻竹筍等上太空。這一想法已初步得到國家航天基金會、清遠市農業局和英德市農業局的認可。「已經和航天基金會籤訂協議,今後3年,我們這裡的農產品都將有機會上太空。」
文/圖:清遠日報記者陶奇 譚林 特約記者萬山河
悠遊英德 生活館
果直達 峰光路店
英德市區2公裡範圍內 免費送貨上門
悠遊英德生活館,助力英德「山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