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大氣風雲雷電?太空船和地面望遠鏡帶回照片!

2021-01-18 手機鳳凰網

很難想像木星上的風暴強度,這個氣態巨星最明顯的大氣特徵——大紅斑,可能正在變小,但是在一百年以前,它的直徑約為40,000公裡(25, 000英裡),是地球直徑的三倍。

木星大氣的另一個特徵就是它巨大的雷暴雲砧:從最底部至最頂部高64千米,是地球上的雷暴雲砧的五倍。儘管美國航天局的朱諾號太空飛行器正不斷推進研究,但我們對土星大氣仍未透徹了解。這顆星球可能有許多奇怪的物質,如液態金屬氫層。

如今一組科學家正結合哈勃空間望遠鏡、雙子座天文臺和朱諾號太空飛行器的力量,來探測土星的大氣,和大氣中產生的那些令人敬畏的風暴。

「我們非常想了解木星大氣層的環流機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麥可·王(Michael Wong)如是說。

麥可·王,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這項工作的帶頭人。研究隊伍還包括伊姆克·德·帕特和艾米·西蒙兩人。前者也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而後者西蒙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SFC)。

該研究小組目前正在對由「朱諾號」衛星提供的木星近景照片和由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雙子座天文臺提供的多波段成像照片進行合成和處理。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補充系列》上,論文題目為《2016-2019年木星的高解析度紫外線/光學/紅外線成像》」。

麥可·王在新聞稿中總結了該項目,並說:「我們非常想了解木星大氣層的環流機制。」

木星的大氣層處於一種持續混亂的狀態,風暴的規模使得地球上的風暴相形見絀。這些風暴包括巨大的閃電,其能量是地球上閃電的三倍多。幸運的是,這些閃電就像無線電發射器一樣,朱諾可以接收到他們。太空飛行器每53天執行一次木星近天體探測飛行任務。

朱諾號的繞木軌道因處於木星強有力的輻射帶,其形狀將是高度橢圓形的。當它靠近木星,可以「聆聽」來自木星風暴的信號。(圖源: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

在那些時期,它可以「聽到」閃電,以及它們無線電信號著名的"天電(sferics)"(「無線電大氣信號(radio atmospheric signals)」的縮寫)和"吹哨者"。科學家使用這些信號去繪製閃電的分布圖像,即使它們被木星巨大的大氣層深處遮擋住了。

哈勃望遠鏡和雙子座正在參與這個新的聯合觀測項目。每一次朱諾靠近木星並且聽到雷電的信號時,哈勃和雙子座就會捕獲這顆星球的圖像。這些圖像是解釋和理解朱諾數據的關鍵。

西蒙在一份新聞稿中解釋說:「朱諾的微波輻射計可以對木星產生的可穿透大氣層的高頻電磁波進行檢定和分析,從而使得我們能夠深入地研究木星大氣。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和雙子座天文臺的數據告訴了我們木星的大氣厚度以及我們當前觀測的大氣深度。

雙子座天文臺的其中一個8.1米口徑望遠鏡,頭頂是銀河系。(圖源:雙子座天文臺/由喬伊·波拉德提供的大學天文研究聯合組織(AURA )圖片)

該小組的方法利用了哈勃可見光圖像和雙子座熱紅外圖像。圖像被合併,朱諾閃電被映射到圖像上。因此,科學家團隊展示了雷暴是如何「與雲層結構的三種方式結合在一起的:由水構成的深雲,由溼空氣上升流(基本上是木星的雷雨)引起的大型對流塔,以及可能由對流塔外乾燥空氣下降引起的晴朗區域。」

這幅圖表向我們展示了由朱諾號、哈勃空間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獲取的對木星雲層結構和大氣循環的觀測數據和說明。通過結合三者的數據,研究人員得以了解到閃電在湍流區(深水雲所在處、溼潤空氣上升形成類似於地球上積雨雲的對流塔)的聚集。對在木星大氣中的閃電、對流塔、深水雲、清朗區的底部描述是基於三者的數據,與哈勃和雙子星得出的圖譜細節相一致。觀測方式的混合可以運用到繪製三維雲圖並推斷大氣循環的細節信息。厚厚的堆積起來的雲由上升的溼潤空氣產生(上升的活躍對流)。清朗區因乾燥空氣下沉形成(沉降)。這些雲比在相對薄的地球大氣中的相似對流塔高出五倍。所述之處的範圍比美國大陸的三分之一還大些。

圖源:美國宇航局,歐航局,M.H. Wong(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詹姆斯,M·H·卡拉瑟斯(空間望遠鏡研究所),S·布朗(噴氣推進實驗室)

哈勃的數據顯示了對流塔中厚雲層的高度以及深水雲層的深度。雙子座的數據清楚地展示了高層雲的間隙,在那裡可以瞥見深水雲。

在新聞發布會上,wong教授解釋了研究小組的一些發現。他說在木星的大氣層中有一種區域叫做摺疊的絲狀區域。那是溼對流發生的地方,也是閃電常見的地方。「這些氣旋渦旋可能是有助於通過對流釋放內能的內能煙囪,」他說,「這種情況並非在所有地方都會發生,但這些氣旋似乎起到了促進對流的作用。」

一幅由朱諾號獲取的木星摺疊纖維區圖像,顯示了木星北半球大氣的激烈擾動。圖片來源: Image data: NASA/JPL-Caltech/SwRI/MSSS

該圖由Kevin M. Gill, © CC BY處理。 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對其所知愈多也使得我們對太陽系了解更多。通過將閃電和深層含水雲相聯繫,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估測出木星大氣中的含水量,這點很重要,因為它在關於木星的形成過程上給了我們線索。不僅僅是木星,其他的巨型氣態行星甚至太陽系的形成線索也可見一斑。

儘管科學家們夜以繼日地研究木星,未知之處仍甚多,首先應該就是木星深層大氣的含水量。對於其內部的熱流塑造大氣的顏色和形狀的確切原因,我們也尚未知曉。通過這份努力,人們對木星大氣的構造方式和運動方式有了新的理解。

木星很可能是在太陽系外形成的,然後遷移到更靠近太陽的位置,最後到達當前軌道。木星的南極,拍攝於2017年12月16日朱諾飛越期間。圖片來源:NASA / JPL-Caltech / SwRI / MSSS / David Marriott

木星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大紅點」(GRS),這是自1830年以來人們一直在關注的令人困惑的形狀。

由於木星受到哈勃望遠鏡和雙子座的關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GRS的短期變化。天文學家反覆在天文望遠鏡中觀察GRS內部的暗色特徵。這項觀測計劃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更密切地觀察這些特徵。

上圖中的木星大紅斑是通過哈勃空間望遠鏡和雙子星天文臺的數據於2018年4月1日製作的。通過結合幾乎同時於兩者捕捉到的觀測數據,天文學家們得以確定那些在大紅斑上的深色部位是雲層中的洞而不是暗物質。

圖像來源:NASA, ESA, and M.H. Wong (UC Berkeley) and team.

事實證明,那些在可見光中出現的特徵與在紅外線中的正好相反:它們是明亮的斑點。這意味著它們實際上是雲層上的洞。來自木星深層的熱量通過雲層中的洞散發出來,這在雙子座的紅外圖像中很容易看到。「這有點像南瓜燈,」王說。 「你可以看到來自無雲區域的明亮的紅外線,但有雲的地方,在紅外線下是非常黑暗的。」這項研究概述了木星大氣的其他特點如何發揮其作用,特別是不同化學物質如何在大氣中循環,風向變化以及不同大小的旋風的性質。作者強調,哈勃、雙子座和朱諾號的聯合觀測能力能有效解開一些木星的秘密。

西蒙解釋說: 「因為我們現在經常通過幾個不同的天文臺和不同的波長獲得這些高解析度的圖像,我們對木星的天氣有了更多的了解。這相當於一顆氣象衛星。我們終於可以開始研究天氣周期了。」

對於王和團隊收集的數據,還有更多的科學研究需要做。 現在還沒有辦法預料到它可能帶來的所有發現。卡西尼探測任務的數據仍然引導著關於土星及其衛星的新發現,而朱諾探測任務結束後也同樣可能會有發現。這項研究背後的團隊正在使他們所有的數據可訪問,以便其他人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訪問數據。

「重要的是,我們已經設法收集了支持朱諾任務的龐大數據集。 它的應用多到我們甚至沒完全預料到。 因此,我們將使其他人能夠利用它進行科學研究,而不需要他們自己去研究如何處理數據。」王說。

相關焦點

  • 雙子座望遠鏡觀測的木星雲層深處,揭示了這顆巨大行星的新秘密
    研究人員在夏威夷的毛努阿科(Maunakea)上使用雙子座北望遠鏡使用稱為「幸運成像」的技術,收集了一些從地面獲得的最高解析度的木星圖像。這些圖像是與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的一項多年聯合觀測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支持NASA的朱諾任務。
  • 組圖:哈勃望遠鏡利用木星衝日「抓拍」木星寫真
    當木星將與地球形成對位,簡稱木星衝日。這意味著地球和木星將在它們的軌道上,太陽、地球和木星將會排成一行。這不僅使木星與地球的距離拉近——達到大約6.7億公裡(4.16億英裡)——而且面向我們那一面木星大氣完全被太陽照亮,考慮到當日木星和地球的距離和位置,夜空中的木星將比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要亮。
  • 地面望遠鏡首次拍到系外行星 質量為木星8倍
    繞類日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的首張照片 北京時間7月2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導,加拿大天文學家表示,在太陽系外發現的一顆行星已被正式確認為繞類日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同時,它也是迄今由地面望遠鏡直接拍到的第一顆系外行星
  • 「哈勃」太空望遠鏡正向地面降落 或迎來生命終點
    我們通常定義地球大氣層和外太空之間的邊界是大約60英裡(約合100公裡),但事實上這種情況遠比預想的複雜。大氣層永遠沒有真正的邊界,隨著高度不斷升高,受地球引力束縛的原子和分子延伸至1萬公裡的高度,大氣層也在不斷擴散。在1萬公裡以上的太空區域,地球大氣層和太陽風是無法區分開的,它們都是由稀薄的熱原子和電離微粒構成的。
  • 哈勃太空望遠鏡,我們看到的宇宙因你而不同
    把望遠鏡送入太空的想法,早已有之。自從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使用望遠鏡觀測星空,此後三百多年,人類一直在探索使用尺寸更大、觀測能力更強的望遠鏡從地面觀測宇宙。但天文學家漸漸發現,地面上的望遠鏡容易受大氣影響,即使建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上或空氣乾燥的沙漠中,但依然沒法完全消除這種幹擾,這就也限制了地基望遠鏡的「視力」,無法看清宇宙更多細節。完全擺脫這種影響的辦法只有一個——把望遠鏡放在大氣層外。
  • 迄今為止,對木星大氣和風暴最詳細的觀測,解開了大紅斑黑點之謎
    先從朱諾號探測器開始,該探測器從2016年開始圍繞木星運行;然後是哈勃太空望遠鏡,該望遠鏡在其運行的30年中一直在觀察這顆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最後,加上夏威夷的雙子座天文臺來支持在地球的觀測。每隔53天,朱諾號會以一種稱為「近木點」的近距離方法掠過木星的雲層,並一直收集數據。太空船的儀器中有一個微波輻射計,它可以用來識別雷擊,研究氨和水蒸氣在木星大氣中的作用。當朱諾號研究掠過這顆氣態巨星時的細節圖時,哈勃和雙子座研究的是木星上大氣活動的大圖。
  • 木星照片唯美似《星空》?真實環境其實很可怕……
    &nbsp&nbsp&nbsp&nbsp「不過,木星高清晰照片上顏色明暗的變化,代表著溫度的變化。這些旋渦雲層結構是伴隨著木星上氣流上升和下降的運動,就像地球上的氣旋結構一樣。」劉尚飛稱。
  • 引人注目的高解析度照片顯示木星的大紅斑上有洞
    參見:一顆舞動在超級黑洞周圍的恆星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正確性 望遠鏡及宇宙飛船捕獲的影像 由哈勃太空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以及「朱諾」號宇宙飛船捕獲的紫外線及紅外線圖像匯聚了三年來有關大紅斑最有價值的觀測,亦被稱作太陽系最大的風暴。
  • 木星照片唯美似「星空」?真實環境其實很可怕……
    有人感嘆木星表面看上去像是梵谷的名畫《星空》,也有人調侃,說有點坑坑窪窪,像是用舊了的鍋底。「這張照片由正在環繞木星飛行的『朱諾』探測器拍攝。」劉尚飛說,人們看到的上述木星唯美圖景的照片,都是要經過科學處理後「上色」得到的,不能簡單等同為肉眼看到的顏色。
  • 木星氣旋的哈勃近照出爐,你知道大紅斑還有個親戚嗎?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於2020年8月的一張美麗的木星新圖像,該圖片顯示了木星冰冷的衛星木衛二以及木星大氣層中的幾場著名風暴。這可能不是你見過的最清晰的木星影像。宇宙飛船拍攝的圖像更清晰。但這是我們能想起的從地球上拍攝的最清晰的圖像。它難道不美麗嗎?它來自於哈勃太空望遠鏡。左邊的小衛星是木衛二。
  • 哈勃之眼:太空巨蛛和麒麟星座
    利維坦按:作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之一,哈勃望遠鏡已經在太空服役24年了。星雲密度越大,就越明亮,因此,梅西耶70號很容易看到,即使在家中後花園裡架設一個望遠鏡都能看到。的確,就其未來而已,它只會隨著宇宙時間的推移變得更明亮,因為它經歷了人們所知的核心塌陷,造成更多星體聚集在中心位置。地獄之火
  • 《木星上行》太空船設計揭秘
    導演拉娜·沃卓斯基和安迪·沃卓斯基的又一部科幻力作,在影片虛構的宇宙圖景中,各式各樣的太空船自由穿梭,互相徵戰,令人為導演和視覺藝術家們的驚人想像力所深深折服。無論從功能還是外形來看,這些太空船都與我們以前看到的有很大不同。它們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從何處吸取的設計靈感?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影片的視覺設計師喬治·赫爾,一同來了解這些飛船的誕生過程。
  • 木星全息圖——最為詳細的木星介紹和描述
    木星上的大氣狀況。它被稱為氣體巨星,主要由氫和氦(就像太陽一樣)組成。在木星的大氣層深處,氫被壓縮成液體,因此木星擁有太陽系中最大的海洋。        木星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大紅斑,它是一種旋轉的反氣旋風暴,大小是地球的兩倍,已知至少從1831年就存在,可能從1665年就存在了。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像還發現了另外兩個與之相鄰的紅點。
  • 木星也懂「梵谷」?木星大氣迷幻風暴充滿藝術範
    自今年7月進入環木星軌道後,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發回大量木星圖片,展現了木星大氣複雜的雲系,這些圖片都是由朱諾號上的「朱諾相機」
  • 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成為地球的另一隻「眼睛」!
    2021年,美國宇航局的下一代天文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將進入太空。一旦開始運作,這一史詩級的任務將繼承其他太空望遠鏡——如哈勃、克卜勒和斯皮策的任務成為地球的另一隻「眼睛」。這意味著,除了研究一些最偉大的宇宙奧秘外,它還將尋找可能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並試圖確定它們的大氣層特徵。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八項調查結果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自2009年以來,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一直沿著太陽軌道運行。現在它已經達到了它的使命 - 燃料就是全部。該儀器極大地促進了對系外行星的探索。距克卜勒-452b的距離約為一個天文單位(AE),相當於1.5億公裡 - 如地球和太陽。在這個距離處,水(如果存在的話)應該是液體。這使得克卜勒-452b成為外星生命的最佳候選者之一。紅矮星| 一顆紅矮星的藝術插圖,它反覆向太空射出大量的輻射 - 大概是在它的軌道上對行星進行消毒。
  • 「 本周太空圖 No.57」英仙座流星與極光
    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雙麥哲倫望遠鏡目前就落腳在此處,而它的頂峰則是未來巨麥哲倫望遠鏡的臺址。— ❷ —木星前方的木衛一影像提供: Cassini Imaging Team, SSI, JPL, ESA, NASA
  • 月亮、金星、木星擺出笑臉?這十幅太空奇觀是真的嗎 | 較真每日鑑圖特別放送版
    1、月亮、金星、木星擺出一個笑臉【傳聞】這張充分表現出太空神奇美妙的笑臉,據稱是2010年5月16日在菲律賓拍攝的。此圖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極廣,但這張圖是真的嗎?【較真鑑定】這張圖是假的。2010年5月16日的月掩金星現象中,並沒有出現木星。有人說只有菲律賓人才看得到,不過根據菲律賓人在當天上傳的視頻,也不存在木星。實際上,發生月掩金星現象時木星的位置在天幕88弧度之外。2008年倒有過一次真正的笑臉,不過差別就有些大了,參見下面這張圖。
  • 謎:木星上的3個黑洞是什麼?哈勃拍攝了「獨一無二」的照片
    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下了這些不祥的黑洞陰影爬上氣態巨行星的照片,但是在這個星球上正在上演的「獨特」事件是什麼呢?這三個陰影似乎擾亂了木星上半球「大理石表面」。NASA的這張照片還描繪了這個氣體巨星不同尋常的綠色、藍色和粉紅色的柔和色調。這些顏色是由哈勃望遠鏡在紅外波段拍攝木星時產生的,但這些是黑洞的影子嗎?
  • 如果太空中也有細菌和病毒……
    >撰稿:尼安吉校對:王茸 王婧彧 張硯斌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地球上,近日的新型冠狀病毒讓大家人心惶惶;而太空中,細菌病毒這類的微生物也是一直以來令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頭疼的難題。首先,所有人都必須在具有粘性的毯子上行走以粘掉腳下的灰塵;然後需要在不接觸被汙染地面的情況下從上到下穿戴工作服以及靴子、口罩、帽子等等防護用品;最後所有人還要通過強風清潔區來吹走身上的灰塵和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