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望遠鏡首次拍到系外行星 質量為木星8倍

2021-01-18 科學網

繞類日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的首張照片 

北京時間7月2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導,加拿大天文學家表示,在太陽系外發現的一顆行星已被正式確認為繞類日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同時,它也是迄今由地面望遠鏡直接拍到的第一顆系外行星。

 

為日地距離300倍

 

這顆系外行星的質量是木星的8倍,以異乎尋常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300倍)繞主恆星運轉。2008年,天文學家利用地面望遠鏡的可見光觀測儀器最早發現了它,這也是地面望遠鏡首次直接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不過,當時還存在一種可能性,即由於物體、恆星和觀測者的幸運排列,從地面的視角觀測,它正在繞其恆星運轉。

 

天文學家戴維·拉弗倫尼爾(David Lafreniere)說:「我們的最新觀測結果排除了這種排列的可能性,由此證實這顆行星和恆星之間存在關聯。」拉弗倫尼爾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這顆系外行星。天文學家利用雙子星天文臺的高清晰適應性光學技術,進行了新一輪觀測,最終證實該行星繞其主恆星旋轉。雙子星天文臺是一個多國合作項目,由架設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和智利塞羅帕瓊山山頂的8米雙筒天文望遠鏡構成。

 

主恆星的質量估計相當於太陽質量的85%,位於距離地球500光年遠的一個區域內,該區域存在大量名為天蠍座上部組(Upper Scorpius Association)的年輕恆星,它們大概形成於500萬年前。那顆系外行星的表面溫度估計在2700華氏度(約合1500攝氏度)以上,遠比木星的表面溫度高。木星大氣雲頂溫度約為華氏零下166度(約合攝氏零下110度)。

 

據研究人員介紹,這個恆星系(太陽系的歷史約為46億年)相對年輕,解釋了該系外行星溫度奇高的原因。形成期間,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該系外行星的收縮迅速令其溫度升高至數千度。一旦這個收縮期結束,它通過向四周釋放紅外光令溫度緩慢下降。數十億年以後,這顆行星的表面溫度將最終達到與木星一樣的水平。

 

對傳統理論提出挑戰

 

拉弗倫尼爾及其研究小組最早於2008年9月宣布了他們的研究發現。當時,他供職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如今則在蒙特婁大學和魁北克天體物理學研究中心任職。2008年,研究人員宣稱,這是圍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轉的系外行星的首張照片。其他天文學家也曾表示有過類似的發現,包括2004年發現的像是行星的天體或名為棕矮星的類恆星天體。

 

拉弗倫尼爾說:「2008年的時候,我們確切了解到,有一個質量如年輕行星的天體在天空中緊挨著一顆年輕的類日恆星。」兩個天體距離如此之近似乎表明,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但是,還有一種可能性,即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只是偶然在天空呈現如此近的排列。其中一個天體可能距離另一個天體非常遠或非常近。

 

所以,要證實天文學家的結論,還需要進一步觀測。研究結果將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這個名為1RXS J160929.1—210524(簡稱1RXS 1609)的恆星系讓科學家有了從事研究的獨特例證,因為其與恆星的極端距離似乎對傳統行星形成理論提出挑戰。

 

參與最新研究的多倫多大學天文學家雷·賈亞瓦哈納(Ray Jayawardhana)說:「這個外星世界不可能的位置或許告訴我們,行星形成方式並非只有一種。或者,它預示著新生行星的狂暴幼年時期,那個時候,它們之間的親密接觸會將周圍新生行星拖拽到腹地。」

 

採用最新光學觀測手段

 

拉弗倫尼爾的研究小組最初在2008年4月利用雙子星天文臺發現了這顆系外行星,令其成為第一顆通過直接觀測發現的已知繞類日恆星旋轉的潛在行星。當時,研究人員捕捉了這顆行星的光譜,由此可以確定它的許多特性,這些特性在最新研究得到證實。拉弗倫尼爾說:「回首過去,這項發現使得我們的初始數據成為迄今得到證實的系外行星的第一個光譜。」光譜說明了這顆系外行星因大氣中水蒸汽、一氧化碳、氫分子含量而形成的吸收特性。

 

這不是利用直接成像手段發現的唯一一顆系外行星。自最初發現1RXS 1609以來,天文學家還發現了其他幾個系外行星,其中包括圍繞HR 8799恆星軌道運轉的一個三行星系統。這項發現也是利用雙子星天文臺獲得的。最新得到證實的系外行星十分獨特,因為圍繞HR 8799恆星軌道運轉的系外行星距離其主恆星更近。

 

對1RXS 1609恆星系的研究還證實,這個系統中沒有更靠近主恆星的超大行星(質量是木星的1倍至8倍)了。進一步觀測可能還會發現這些奇特、遙遠行星的來歷的證據。實際上,在未來幾年內,由於它們之間的軌道變化,應該有可能發現這顆行星及其恆星運動的微小差異。但是,參與這項研究的多倫多大學天文學家馬滕·范· 柯克維吉克(Marten van Kerkwijk)說,這種差異會「非常小」,因為最快的軌道周期可能也超過一千年。

 

通過雙子星天文臺,天文學家或許還能精確測量這顆系外行星相對於其主恆星的速度。這可以幫助天文學家確定該行星是正依照接近於圓形的軌道運行,還是正處於非圓形軌道或不受束縛的軌道運行。如果確實形成於距離主恆星很遠的地方,那麼就符合第一種情況,如果形成於距離主恆星更近的地方,只是由於與另一顆系外行星邂逅而被「踢走」,則符合第二種情況。

 

雙子星天文臺的適應性光學系統對1RXS 1609恆星系的觀測至關重要。拉弗倫尼爾說:「沒有適應性光學系統,我們或許不能看到這顆行星。大氣阻滯了觀測恆星的視線,令其不斷延續,看上去比周圍的暗淡行星更明亮一些,使得我們難以觀測到這顆行星。適應性光學技術消除了這種模糊景象,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觀測到距離恆星非常近的昏暗行星。」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哈勃望遠鏡確定了奇異的系外行星與遙遠的軌道
    Kalas(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SETI研究所)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影像顯示了11顆木星質量的系外行星HD 106906b的一個可能的軌道(虛線橢圓)。這個遙遠的世界與它的宿主恆星相距甚遠,這些恆星的燦爛光芒在這裡被掩蓋,以便可以看到這個星球。
  • 哈勃太空望遠鏡成功確定系外行星HD 106906 b的運行軌道
    本文轉自【cnBeta.COM】;美國航天局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進行各種科學活動。最近,哈勃被用來確定一顆名為HD 106906 b的巨大系外行星的軌道,這顆行星的質量是木星的11倍,位於336光年外的雙星太陽系中。
  • 從系外行星檢測到無線電輻射
    但是,儘管肉眼總是可以看到燦爛的木星和土星,但直到1846年,海王星才被直接觀測到,儘管它們位於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中。直到海王星出現150年後,我們才開始在太陽系外發現行星。像海王星一樣,我們通過可見光找到它們(儘管是間接地)。但是,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團隊可能剛剛通過行星極光產生的無線電輻射首次探測到系外行星。
  • 人類首次接收到,系外行星向地球發出神秘信號,距離僅51光年
    近日,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通過射電望遠鏡陣列監測宇宙,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τ系統的射電脈衝串。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信號,而且該行星距離地球僅51光年遠。為什麼確定脈衝信號來自於行星牧夫座τ是牧夫座的一個雙星系統,雙星系統是指由兩顆恆星組成,相對於其他恆星來說,位置看起來非常靠近的天體系統,1996年的時候,科學家傑弗裡·馬西和保羅·巴特勒利用徑向速度法在這裡發現了一顆質量超過木星5倍的巨大行星牧夫座τ b,這顆行星有著「千年行星」的綽號。
  • 首次!天文學家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輻射信號,距地球約51光年
    早在2012年,NASA就首次探測到宇宙「候選」無線電信號,不過可惜的是——首個外星人候選信號,並未非常幸運地探測到外星人無線電信號,而只是一種陸地無線電頻率幹擾(RFI)。 不過,最近有天文學家團隊獲得了突破性的發現:他們首次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發射!
  • 天文與太空:盤點可能適合居住的10個系外行星!
    系外行星克卜勒438b,比地球大12%,質量為地球質量的0.6-4.0倍。這顆系外行星可能是巖石狀的,似乎在其恆星的可居住區域內運行,允許存在液態水。克卜勒438b的半徑也是地球半徑的1.1倍。雖然所有這些因素都有利於系外行星能夠承載某種可識別的生命,但克卜勒438b的平均溫度為3攝氏度(37華氏度)可能是人類的一個問題。
  • 最怪異系外行星:哥斯拉地球和「火山地獄」
    最大的系外行星:TrES-4是迄今發現最大的系外行星,也是最怪異的系外行星之一,從理論上講,它不應當存在。這顆行星的體積是木星的1.7倍,它的密度非常低,距離地球1400光年,環繞主恆星運行一周僅3.5天。
  • 獲得諾獎的系外行星研究:系外行星的今生來世
    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圍繞其他恆星公轉的行星。天文學家一直認為,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繞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然而這些系外行星的普遍程度和具體性質則在當時是一個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人類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1992年,波蘭天文學家沃爾茲森和加拿大天文學家弗雷爾發現一顆環繞毫秒脈衝星PSR 1257+12運行、質量數倍於地球的行星。這一開創性發現迅速得到確認。
  • 太陽系行星規模增加三倍!那些系外行星都是通過什麼方法被發現?
    太陽系行星規模增加三倍!那些系外行星都是通過什麼方法被發現?在美國航天局標誌性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射10年後,候選外行星Koi(克卜勒的目標)4.01被確認為10年來發現的第一顆外行星。現在它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克卜勒1658b,也可以觀察到,當它在望遠鏡的視角下離主星更遠的時候,總會有一個明顯的光線下降,這就是所謂的「二次日食」。確認的太陽系外行星與先前的預測有什麼不同?在克卜勒-1658b被證實之前,許多科學家認為Koi4.01是一個假陽性的存在,它應該和海王星差不多大,並且會繞著一顆比太陽大的恆星運行。
  • 科學家分析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一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利用這種方法我們就可以用來探測遙遠的太陽系外行星,為此美國宇航局發射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該望遠鏡運行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利用太空光度計,對10萬顆恆星的光度進行觀測,從而來確定是否有行星凌日現象。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攜帶了一個95釐米的透鏡,在數年的時間內對天鵝座和天琴座中大約十萬個恆星系統展開觀測,以尋找類地行星的存在,獲取了大量的觀測數據。2018年10月30日,美國航天局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耗盡燃料並正式退役,但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的海量數據依舊極具利用價值,到現在科學家還在研究中。
  • 未來的我們或許可以移民到系外行星上
    大多數太陽系外行星還不能直接成像,因為與它們的宿主恆星相比實在太小了。相反,科學家們還「看到」由於它們對宿主恆星產生的引力影響,導致該恆星圍繞著整個系統的質量中心做輕微擺動。由於引力即取決於物體的質量,也取決於它理恆星有多近,所以靠近恆星的大型行星影響最大,也最容易被探測到。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網站,藉助美國航空航天局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數據,天文學家們首次發現一顆地球大小,且位於宜居帶中的系外行星。儘管克卜勒-186f的大小已經知道,但它的質量和組成成分目前仍然未知,不過此前的研究已經暗示像克卜勒-186f這樣大小的系外行星應該是由巖石組成的。
  • 首次拍到太陽系的「複製版」,距離地球只有300光年
    最近歐洲南方天文臺(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的超大望遠鏡(ESO 's VLT)首次直接對一個行星系統進行了成像。    這顆恆星的質量為太陽1.00±0.02倍,光譜型幾乎和太陽一致,也就是說不管是從質量和成分來說,這顆被稱為TYC 8998-760-1的恆星就是太陽的複製版本。    光拍到恆星並沒有什麼,更重要的是,在這顆恆星周圍我們還直接成像了兩顆巨大的系外行星,分別為TYC 8998- 7601b和TYC 8998- 7601c。下圖: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飛馬座51b(51 Pegasi b, 51 Peg b)是一顆位於飛馬座、距離地球約50.9光年的太陽系外行星(extra-solar planet, exoplanet). 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且被證實的系外行星. 該行星的質量約是木星的一半, 體積約是木星的2倍, 軌道周期大約為4個地球日, 表面溫度約1000°C.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資料圖: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星系圖像。 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
  • 天文學家檢測到或由系外行星發出的射電信號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佳欣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通過射電望遠鏡陣列監測宇宙,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Botes)的射電脈衝串。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LOFAR),研究人員發現,只有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Tau Botis)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這是我們提出的無線電領域探測系外行星的首批線索之一。」
  • 組圖:哈勃望遠鏡利用木星衝日「抓拍」木星寫真
    圖1 木星圖像,當木星距地球6.7億千米時由哈勃望遠鏡拍攝。圖片來源:NASA/ESA/A. Simon (GSFC)美國航空航天局和歐空局都會利用這次有利的機會,用哈勃太空望遠鏡來捕捉這顆行星的圖像。
  • 系外行星:一個遙不可及的美麗童話
    如果人類足夠幸運,真的發現了一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那我們是否有能力到達這顆系外行星呢?克卜勒望遠鏡最近發現了8顆系外行星,其中有3顆處於宜居帶,溫度範圍允許液態水的存在。其中比地球大12%的克卜勒438B被認為最類似地球,距離地球475光年,公轉周期為35.2天,取代去年發現的克卜勒186F,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接近地球環境的系外行星。
  • 美媒:人類或發現系外行星射電信號
    參考消息網12月20日報導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2月16日發表了題為《天文學家探測到可能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輻射》的報導稱,通過使用一個射電望遠鏡陣列觀測宇宙,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爆發。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 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