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夢醒後相思成疾,最後竟傷情而死。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發現她有姻緣未了,便放回人間。機緣巧合之中,杜麗娘與柳夢梅相遇於葬下她的梅花庵中,人鬼相戀,幾年之後起死回生,衝破重重困難,最後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千金」:杜麗娘其父杜寶乃杜甫後人,時任南安太守,母親甄氏為魏朝甄皇后嫡派。麗娘父親杜寶是一個「嚴父」,古板嚴謹,所以麗娘的閨房生活枯燥沉悶,連「閒眠」也不可。他還給女兒請了一個近60歲的腐儒陳最良作為老師,一方面為了用經典教條束縛住麗娘的思想,一方面為了「他日嫁一書生,不枉了談吐相稱」。同時,她的母親也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是一個麻木不仁的老太婆。
「知理達禮」:在古代綱常倫理薰陶之下,麗娘成為一個近乎標準的大家閨秀。她孝順父母,在第三出《訓女》中,她一出場就端著美酒,敬爹娘長壽。對待連丫環春香都看不起的「腐儒」老師陳最良,她依然尊敬。而且在春香頂撞老師後,以假裝要打春香而收場。
16歲的杜麗娘此時已然感到閨閣生活的乏味所在。她常日不能出閨閣,以免入府中的外男看見,似被「囚禁」在家中,看著一切熟悉的事物,毫無生趣。之後,在丫環春香的誘導之下,麗娘踏進了府中空蕩蕩的後花園。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她感嘆著如此春色滿園怡人,卻無人欣賞,就像天生麗質的自己無人欣賞一般。
回閣後,麗娘睡下,夢見一個拿著柳枝的俊俏書生,他向麗娘表達了自己的愛意,還將她抱到牡丹亭畔成就雲雨之歡。睡夢中的麗娘被母親叫醒,醒來才知一切皆為虛幻,但她卻對夢中書生動了情,相思成疾,最終死去。
閱讀至此,想必讀者已經感覺這種情感似乎有些難以令人接受。但也許作者眼中,畢竟麗娘長到16歲,她從未見過除了父親和老師以外的男子,對年輕男子此時充滿了幻想,畢竟已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再加上少女都有的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受封建禮教的長期束縛,此時這個夢中書生,猶如救命稻草一般,她抓住不放,就這樣陷入深情。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發現她有姻緣未了,便放回人間。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風寒,臥病住進梅花庵中。病癒後他在庵裡與杜麗娘的遊魂相遇,二人恩恩愛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
可見此時的麗娘已經衝破所謂封建禮教的束縛,不顧封建思想意識下、所謂大家閨秀軟弱的樣子。她愛著眼前的書生,她遵循自己的心,遵循自己的情感,而非隱忍自己心中的愛意。因為她等這一刻已經太苦太久了。於是她擺脫束縛她思想的「理」,追求她想要的「情」。
不久,此事為梅花庵的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議請人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復生如初。倆人隨即做了真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遇見杜寶說明事由,杜寶不信,後來還差點殺了柳夢梅。之後與麗娘相見時,還認為眼前人是妖,不與之相認。最後告到御前,照妖鏡一照,柳夢梅、杜麗娘二人都不是妖,最後麗娘才與父母相認,與柳夢梅成婚。
有點重生文的感覺:重生之後,我要找到我的「情郎」,彌補我前世遺憾。你看這麗娘,她並非不愛自己的父母,只是,她還未完全受到封建思想意識的綁架,並沒有深刻受到「存天理、滅人慾」思想的荼毒,所以她敢於反抗封建禮教,此時她不再像之前在追求美好時畏畏縮縮。她因柳夢梅而死,又因柳夢梅而生,是她的深情給了她勇敢。
《牡丹亭》中,湯顯祖用這則故事表現人情、人性具有不可遏制、不可戰勝的力量,能溝通幽冥、超越生死。如此浪漫主義又充滿著反封建及個性解放的戲劇,也許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內容值得探尋。
1、《中國文學史四》——人民文學出版社
2、《牡丹亭》——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