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娘的閨中伴
西湖孤山與許多歷史人物都有著不解之緣,林和靖梅妻鶴子、蘇小小西泠埋魂、秋瑾長眠此地……由此賦予它特別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底蘊。今天,我們來講孤山的一位烈女和一位才女,她們脾性不同、所在時代不同,卻都與杜麗娘有很深的淵源,可謂是其閨中之伴。
01
李慧娘
這位烈女是李慧娘。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周朝俊以南宋權相賈似道暴虐為背景,創作《紅梅記》,講述裴舜卿和千金小姐盧昭容的愛情故事,並穿插裴舜卿和李慧娘的一段人鬼戀情。賈似道建別墅於葛嶺,取名半閒堂。一日,他遊西湖遇裴舜卿,其妾李慧娘忍不住讚嘆:「呀,美哉一少年也!」回府後被賈似道殺害。之後,賈將裴生囚禁府中。
玉茗堂批評紅梅記
李慧娘的人物形象創造,來自賈似道「遊湖殺妾」的元代故事,亦深受《牡丹亭》中杜麗娘人物形象的影響。《牡丹亭》面世以後,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深情和傳奇令世人趨之若鶩,引洛陽紙貴,亦影響了文學創作的一時潮流,由是出現大量為愛而死的「情鬼」,李慧娘就是情鬼之一。她雖然被殺,但是因為心系裴生,一縷幽魂不散,「又向人間魅阮郎」,回到孤山,鬼魂與之相會,這一出的標目就叫《幽會》。明代出版業非常發達,經常會出現某名人對某書的評論本,以吸引讀者購買。《紅梅記》面世以後,出現了假託湯顯祖之名的《玉茗堂批評紅梅記》,其評論:「餘作還魂傳奇,此折最似之。」
《牡丹亭》中還有一折戲,叫做《冥判》,說的是杜麗娘死後,判官小鬼贊其鬼魂相貌之美,審清她的死因,並允麗娘鬼魂回到人間,與柳夢梅再續前緣。在周朝俊的筆下,裴舜卿和盧昭容的愛情故事是主線,李慧娘的戲份並不是太多,她死後並無此場,而是直接講鬼魂重返人間。後來,戲曲舞臺上不斷改編這個故事,李慧娘的戲份越來越多,乃至裴盧主線消失,只剩下裴李一條線,這個過程中,《紅梅記》變成了《紅梅閣》,又變成了《李慧娘》,亦出現了《冥判》。現在戲曲舞臺上《李慧娘》所呈現的《冥判》,有時舞台風格與《牡丹亭》的《冥判》極為相似,內容為判官與小鬼審清李慧娘冤情,判官送李慧娘一把陰陽寶扇,助她穿越陰間人世、增長法力,幫助裴生脫難。
李慧娘冥判
牡丹亭冥判
但之後的命運走向,李慧娘和杜麗娘就不大一樣了。杜麗娘與柳夢梅幽會以後,道明身世,柳掘墳令其重生。李慧娘助裴生脫逃以後,二人便分別。為了避免連累眾姬妾被冤枉放走裴生,李慧娘鬼魂出現與賈似道對峙,是為《鬼辯》。周朝俊所寫的《鬼辯》,力道還比較輕,李慧娘只是解釋,她放走了裴舜卿。後來經過各種改編,李慧娘鬼魂怒斥賈似道、大鬧半閒堂,可謂一身孤膽斥權奸,其形象之烈,令人心生無限敬佩。
02
馮小青
孤山的才女、杜麗娘的另一位閨中伴就是馮小青。馮小青是明代萬曆年間揚州人,被嫁到杭州為妾,被大婦所妒,幽禁在孤山別業。幽居生活之中,她常常臨水自照:「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她最喜歡讀《牡丹亭》,有詩言:「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病重之時,馮小青效仿杜麗娘描畫春容,請畫師為自己留下畫像,並以梨酒供奉,連呼「小青,小青」,一慟而絕!
關於馮小青的真實性,存在一定的爭議。有人認為,馮小青與李慧娘一樣,是虛構出來的人物,其名字乃是情字拆開而得。但這裡並不探討小青是否真實存在,而是述其人物形象。馮小青對自己的形象體認很大程度上受到杜麗娘影響,正如《不同的「現代」:「情迷」與「影戀」——馮小青故事的再解讀》一文所言,閱讀《牡丹亭》是馮小青完成自我想像的關鍵一步,通過模仿杜麗娘的舉止,她建構起了自我的想像與認同。
李慧娘和馮小青是中國傳統文學女性人物形象中非常不同的兩種類型,一位極為剛烈、一位極具才情,但二者的生命形象塑造都與杜麗娘有極大關係,說明《牡丹亭》影響之大。當深夜之時,李慧娘和馮小青若是孤山魂遇,不知是否會有惺惺相惜之感?
清代,確實有因喜歡《牡丹亭》而惺惺相惜的女性。他們是杭州人吳舒鳧的先後三位夫人,未婚妻陳同、續娶妻談則、妻子錢宜。陳同未成婚便去世,留有評點《牡丹亭》上卷,紙上若有斑斑淚痕。談則見陳同所評,被深深吸引,補評下卷,不久亦去世。錢宜最終完成了《牡丹亭》的點評,她還在花園裡建了一個祭壇,供奉杜麗娘的畫像以及一枝紅梅。《閨塾師》評論,閱讀使女性連接到了一個由志趣相投的讀者構成的社交世界中,這些世界看起來比生活更真實、更引人入勝,當讀者設計家內儀式,紀念像《牡丹亭》這樣劇作中的女主角時,閱讀本身便成了一種宗教式行動。
吳吳山三婦
在這裡,還要提到清代另一位才女,就是眾所周知的林黛玉。「瘦影正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是《紅樓夢》第八十九回對林黛玉病中照鏡的描述,其詩來自馮小青,林黛玉身上亦有許多馮小青的影子。越劇《黛玉焚稿》中,林黛玉有一句唱詞是「我一生與詩書作了閨中伴,與筆墨結了骨肉親」。林黛玉的閨中伴,成員有杜麗娘、李慧娘、馮小青、吳吳山三婦等等中國傳統文學中的眾多現實與虛幻交織的女性人物,真不寂寞呢!
來源:杭州西湖博物總館
文字:小超人
編輯:陳志華 範雨涵
【來源:杭州西湖西溪景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