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在這個快銷主義盛行的時代,能夠有一部專注於慢的綜藝節目,並且還長期活躍在電視熒幕之上。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當《嚮往的生活》開播之際,都會覺得它另類且獨特。平靜,成為它作為綜藝節目最大的一個特點。但是與此同時,特點凸顯的背後,也讓《嚮往的生活》走上新的瓶頸期。
走出城市,來到真正純粹的淳樸鄉村,明星不再被聚光燈環繞。而只是簡單的探討生活,討論做菜煮飯。從立意上來說,《嚮往的生活》足夠新銳且獵奇。極致的反差感,讓《嚮往的生活》從一開始便頗具活力。但是任何一檔綜藝節目的背後,都有自己嚴謹的製作邏輯。當新鮮感逐漸褪去,製作邏輯的套路化,開始讓人感到再一次的審美疲勞。
《嚮往的生活》從各項數據的反饋上來說,仍舊是非常具備競爭力的一檔綜藝節目。豆瓣評分7.3、6月26日CSM晚間收視率排名前五、知乎推薦指數高達77%。從受眾人群和接受人群的匹配度來說,《嚮往的生活》仍舊是有不錯實力的一檔節目。但是下滑的趨勢,也是難以迴避的一個話題。
第四季開播評分7.9,一路下降到7.6。收視率從前幾期能夠保持在2%,到現在徘徊到1.5%。雖然不至於說是驟降,但是仍然有明顯衰退的跡象。在網絡平臺上,針對《嚮往的生活》負面評價最為火熱的詞語是&34;。這個詞語的興起,一直以來也是《嚮往的生活》製作團隊最不希望看到的詞語。
何炅和黃磊構成《嚮往的生活》核心
雖然飛行嘉賓時有串門,但是在製作流程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極端化。《快樂大本營》強調遊戲和娛樂化的風格,《嚮往的生活》長期以來標榜的是歲月靜好、與世無爭。
這是兩條不同路子的綜藝節目,但是《嚮往的生活》為何會被人如此評價?實際背後的緣故,比起說節目本身產生質變,不如說是過分的強調本質。任何一款綜藝節目,都有自己的固定節奏和流程。即便是不需要劇本的真人秀節目,也會創作出一套相應的流程表,用以規範和完成指定的拍攝任務。
《嚮往的生活》有自己的歲月靜好,但是也有自己工業流水線製作的一面。繞不過去的炒菜做飯、繞不過去客人和主人之間的吹捧、繞不過去的田園抓捕食材。雖然這是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真實感凸顯的關鍵,但是過分拘泥於此,讓口碑的風評下降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只有獵奇和新鮮感,才能夠讓觀眾從一成不變的生活當中,感受到節目效應所帶來的不同感觸。
《嚮往的生活》第四季,實際上具體落實到每一期不同的節目,實際上觀眾的反響和口碑都有著明顯的區別。第三季當中的年輕群體到訪,展現出和常駐嘉賓完全不同的年輕活躍感,給人一種十分跳脫的觀看感受。
雖然何炅的主持功力,能夠將這種突兀感儘可能的消解。但是消解的背後,又在將節目帶入到新的扁平化當中。針對這個問題的顯現,特地對於嘉賓陣容做出相應的改變。
首要的改變,來自於常駐嘉賓的感受。張子楓的加入,在節目的基調之中非常符合。安靜、內斂,都讓其和彭昱暢非常符合《嚮往的生活》理想的基調。
再加上前幾期節目當中,飛行嘉賓的選取上非常有針對性。加入的周迅、沙溢、郭麒麟,都有自己出色的控場能力。一檔慢綜藝的節目開播,既然不強調娛樂性和遊戲環節的重要性,&34;便成為最為重要的一點。
但是張子楓和彭昱暢最顯眼的一個問題,在於他們過於內斂缺乏互動感。撐起節目的趣味性,拋開公式性的製作流程,就非常考驗何炅和黃磊與飛行嘉賓的互動。但是隨著節目的深入發展,會聊天的重要性被越發看重,飛行嘉賓的選擇思路上走上一條固定化的概念。
張子楓的交流感薄弱成問題
尋找綜藝感不錯,並且還能夠和常駐嘉賓接上梗的明星。成為這檔節目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陣容捏合思路。但是能夠在一天一夜的時間之內,便能夠完美的擺脫原本的城市生活感受,融入到享受安靜鄉村生活的常駐嘉賓當中。實際上這個要求的本身,便有著非常大的難度。
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合適,只有相對應的湊合和妥協。儘可能的增多飛行嘉賓出場人數,用眾數博得綜藝感的表現。雖然第一觀感效果不錯,但隨後的感受便非常讓人頭疼——&34;。人數的增多,使得笑點之後混亂感開始有所顯現。
勞動成為《嚮往的生活》公式化項目
《嚮往的生活》作為一檔慢綜藝節目,在一個沒有前人涉足過的領域創作,這本身便是需要不斷適應調整的過程。《嚮往的生活》總導演王徵宇曾經表示,《嚮往的生活》理想的製作方案,便是將其打造成一款現實的&34;。一天一夜之中,&34;和到訪者產生火花,並不是每一次都是足夠的成功。
一檔綜藝節目的背後,除去希望和觀眾傳遞出某種社會思考和態度之外,還有自己的商業價值考慮。畢竟如今的市場上,任何一檔綜藝脫離出錢的框架,都不可能得以順利維持下去。《嚮往的生活》,通過三季下來積攢的人氣,早已經在潛移默化之間引出商業價值的開發。再加上接地氣的場景和流程,更是許多商家不可錯過的廣告位。
14個贊助商入駐《嚮往的生活》,巨大的商業體量背後,需要製作團隊很好的消化這些廣告的出現。觀眾並不厭惡廣告,但需要高明的技巧,將廣告的表現儘可能表現的清新脫俗。只有潛移默化式的廣告加入,才會讓觀眾不會過分的厭惡和討厭。
新環境、新場景,更多的的贊助商加入
但是,14個贊助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許多場景或許能夠一筆帶過,完美的貼合節目本身,但是絕不可能每一個贊助商都有如此完美的契合能力。廣告篇幅的體量增加,讓製作經費更為精良,場景布置讓人感覺到更為舒適,但是卻讓觀眾開始產生厭煩。
為了講廣告而演繹節目,成為《嚮往的生活》最為尷尬的一個現狀。廣告是為了更好的製作節目,這個邏輯的變換發生,自然讓節目的本色有所丟失。
每一款現象級綜藝出現的背後,都有自己的一套製作流程軌跡。當觀眾不熟悉這些的時候,都會認為這款綜藝充滿著新鮮感。
但一切從陌生轉為熟悉,大家都知道下一秒節目會發生什麼的時候,《嚮往的生活》做菜、幹活都變成一個流程化的過程。當然《嚮往的生活》能夠用各式各樣的辦法,儘可能的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但是這些已知的辦法,大多數是娛樂化綜藝節目慣用的遊戲套路。
這個思路,絕無可能是《嚮往的生活》破局之道。在一個少有人涉足的綜藝領域探索,只有依靠自己尋找新模式的可能性。但是這個過程的背後,顯然是需要承擔風險的過程。對於現在體量驟升的《嚮往的生活》來說,能否用新思路的方案,打動繁多的贊助商掏腰包,也是一個充滿著不確定因素的問題。
除去流程老舊之外,時間跨度仍舊是慢綜藝節目需要面對的現實製作難題。現有的基礎上,很難要求嘉賓長期培養默契,拍攝的過程大部分都是間斷性的組成。時間跨度的問題,衍生出許多嘉賓需要適應的點。環境和嘉賓的互動感,既然是選擇田園必然需要有一定的歸屬感。
《嚮往的生活》宣發海報
常駐嘉賓之間的互動感,過分的拘束也會造成很難形成尚佳的感受。一檔節目不僅僅只是觀眾存在疲勞的感受,對於製作組本身和嘉賓來說,也會開始出現有疲勞現象的情況。慢節奏的綜藝節目,重要的不是前面的修飾詞,而是後面綜藝的本質。一檔節目不可能永遠的好評下去,而是會出現一個明顯的上升和下滑。
即便是走上小眾路線的《嚮往的生活》,也同樣需要考慮相同的綜藝發展問題。雖然第四季做出明顯的改良,但歲月靜好的設計理念之下,需要融入更多的元素。不斷的調整和迎合更多受眾群體,後期製作的調整過程當中,也需要在平淡化的過程找到閃光點的存在。當詩和遠方的概念傳遞完成之後,《嚮往的生活》或許需要重新改善自己的綜藝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