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工程所在基於生物分子組裝的仿生光合成和抗腫瘤治療方面取得...

2021-01-10 生物谷


多尺度分級有序組裝是生物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生物內源分子包括肽和蛋白質等均能通過分子間多種弱相互作用(如氫鍵、靜電力、範德華力、π效應和疏水作用等)的協同,自組裝形成各種多尺度有序結構,為生物體提供多樣化的功能。對多尺度分級有序組裝的研究,一方面有助於人們在分子水平上認識自然界中生命起源、形成和演化的過程;另一方面也為新材料的合成以及生物新技術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然而,如何通過弱相互作用的協同和調控,實現生物分子(尤其是生物小分子如寡肽)可控組裝,構建仿生的多尺度分級有序功能體系仍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的閆學海研究員團隊在基於生物分子組裝的仿生光合成和抗

腫瘤

治療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人員受天然蛋白質調控色素分子自組裝的啟發,提出了寡肽調控卟啉自組裝構建仿生功能體系的策略。通過對寡肽親疏水性的合理設計,實現了分子、

納米

和微米尺度有序自組裝結構的構建,獲得的長程有序自組裝纖維束具有光學各向異性、手性放大、大斯託克斯位移、增強的光穩定性和光催化活性等特性(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500-505)。進一步研究表明,這種寡肽調控卟啉自組裝的過程在模擬火山熱液的環境中能夠高效地進行,獲得的多尺度組裝結構在酸性、高溫和高鹽的條件下穩定,並且能夠通過原位礦化整合二氧化鈦和鉑

納米

顆粒。雜化組裝體中卟啉和

納米

顆粒的有序排布與綠色硫

細菌

中綠色體和反應中心蛋白的組織形式類似,實現了在苛刻條件下的光催化產氫(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2503-12507,圖1)。因此,肽調控卟啉自組裝的多尺度有序結構一定程度上模擬了生物光合成系統,為研究原始光合成系統的形成提供了參考,並對仿生生物能源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指導意義(Adv. Mater. 2016, 28, 1031-1043)。


肽調控功能分子的自組裝,不僅為仿生生物能源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也為納米藥物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針對光動力治療中光敏劑藥物遞送效果差的問題,研究人員通過分子間弱相互作用的協同和調控,實現了寡肽分子對光敏劑的可控組裝,獲得的光敏劑納米藥物穩定性好、載藥量高、具多重響應性釋放和腫瘤選擇性富集等優點,在小鼠體外和體內抗腫瘤治療中起到了良好效果(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3036-3039)。寡肽分子具有生物安全性好、無免疫原性的優點,以其調控藥物分子自組裝有望獲得高效抗腫瘤納米藥物(Adv. Mater. 2017, DOI: 10.1002/adma.201605021)。在最近的工作中,他們設計、合成了寡肽和卟啉的共價複合物,這種新型的複合物在水體系中能自發組裝形成粒徑25 nm左右的納米點。組裝過程中卟啉在π效應作用下形成J-聚集結構,而肽分子不僅通過親水作用為納米點提供了在水環境中的良好分散性,而且通過與卟啉的π作用阻止了納米點的進一步生長,實現了長期的膠體穩定性。由於納米點中卟啉處於高度聚集狀態,其吸收的光能通過螢光或光化學失活的途徑被抑制,增強了其光熱轉換效率。納米點在腫瘤的光熱治療中展現了優良的腫瘤富集和腫瘤殺傷性能,首次實現了肽調控自組裝光熱納米粒子的構建和抗

腫瘤

治療應用,為以超分子科學設計治療性的納米組裝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J. Am. Chem. Soc., 2017, 139, 1921-1927,圖2)。


基於該研究團隊在肽自組裝和功能調控方面的系列研究,英國皇家化學會發表了題為"肽自組裝:熱力學與動力學"的Critical Review(Chem. Soc. Rev., 2016, 45, 5589-5604),系統評述了肽自組裝中熱力學和動力學調控的重要性和相關進展,並展望了肽基多尺度分級有序組裝和功能調控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分子合納米複合水凝膠用於止血和傷口癒合
    【科研摘要】受自然生物學過程的啟發,研究人員越來越多地通過在水凝膠基質中摻入各種納米材料來減少傳統納米複合水凝膠的影響,研究了生物分子輔助的生物合成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方法。最近,印度研究人員Sujoy K.
  • 《自然·材料綜述》最新重磅:生物工程材料用於原位組織再生
    用於原位組織工程的生物材料的設計需要對生物物理和生化線索的精確控制,以將內源性細胞引導至損傷部位。需要這些線索來通過調節細胞外微環境或驅動細胞重編程來誘導再生。受損組織的再生可以通過兩種組織工程方法來實現-離體和原位。在離體組織工程中,將支架與體外的細胞和生物分子結合以獲得可植入細胞的組織構建體(圖1a)。這種方法依靠體外產生生物學相關的構建體來概括天然組織功能。
  •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新型鹼基編輯技術開發中取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新型鹼基編輯技術開發中取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所官網 2020-07-22 11:38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類澱粉樣蛋白塗層介導的微納米顆粒表面工程
    顆粒的表面化學和物理結構決定了膠體粒子的穩定性、生物活性和相容性等關鍵參數。因此,顆粒表面工程已成為材料設計和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目前能在溫和水溶液中一步、低成本實現對具有不同成分、大小、形狀和結構的微納米顆粒的表面功能化的普適性方法很少。最近,陝西師範大學楊鵬課題組發展了基於類澱粉樣蛋白質組裝的微納米顆粒表界面工程以解決上述問題。
  • 高寧研究團隊在原核核糖體的組裝和翻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工作發現,細菌核糖體大亞基中23S rRNA的U2552位點甲基化修飾的缺失,既會減緩細胞內核糖體50S大亞基的組裝速度,也會降低核糖體翻譯蛋白質的效率,揭示了RNA甲基化修飾對核糖體生物合成與翻譯功能調控的重要意義。
  • 生物選修3-「基因工程」提問內容
    >PCR技術的發明9.基因工程的別名----DNA重組技術或基因拼接技術操作環境---生物體外操作對象----基因或DNA分子操作水平-----分子水平特點-----定向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28.基因工程培育新品種主要優點?定向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和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29.細菌的基因能夠在棉花體內表達成功,說明什麼?兩種生物的DNA成分和結構基本相同。兩種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範智勇教授·基於納米結構的仿生光電子學
    /// iCANX 大家好,8月7日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範智勇教授在iCANX Talks為全球觀眾做了「基於納米結構的仿生光電子學
  • 湖北工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胰腺癌耐藥機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近日,湖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細胞調控與分子藥物「111」引智基地、發酵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唐景峰/陳興珍課題組在腫瘤學國際權威期刊Molecular Cancer《分子癌症》發表胰腺癌吉西他濱耐藥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LncRNA PVT1 promotes gemcitabine resistance of pancreatic cancer via activating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在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年由於全球溫度升高、颱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穗發芽危害逐年加劇,受害面積不斷擴大,嚴重影響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已有研究發現種皮顏色越深,種子休眠性越強,穗發芽抗性也越強,但目前這種相關性的分子機制仍不明晰。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籠組裝研究取得進展
    金屬-有機籠(Metal-Organic Cages, MOCs)作為一種新型的分子容器,因具有特殊的空腔結構及其在分子識別/分離、藥物傳輸和催化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而受到關注。其中,M4L6-和M4L4-型的四面體籠由於其相對容易構築以及具有有趣的主客體化學性質已廣泛研究。
  • 【通海講堂】第61期:面向生物催化的酶分子進化
    生物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酶是生物製造過程的核心「晶片」,也是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的命脈所在。12月4日,由校長辦公室、教務處、學工部、校學術委員會主辦,生物工程學院承辦,面向本科生打造的高端學術講座「通海講堂」第61期暨「學校首屆十大學術進展」系列講座「面向生物催化的酶分子進化」在奉賢校區通海廳舉行。
  • 科學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二元蛋白質
    科學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二元蛋白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32:56 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和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manuel Derivery團隊合作研發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二元蛋白質二級結構
  •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33:55 南方醫科大學的Yanbin Cai團隊和南開大學Zhimou Yang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
  • 基於網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技術的
    據張伯禮院士介紹,目前已開展的關於金花清感顆粒治療COVID-19的2項研究表明,該方對於輕度及普通型患者療效確切,主要體現在退熱時間、症狀、核酸轉陰時間及炎症吸收方面,且有效控制輕症患者的轉重率。因此,採用生物信息學手段,對金花清感顆粒防治COVID-19潛在的化學與生物學特徵進行初步分析,可為該方進一步的實驗研究與二次開發奠定基礎。
  • 復旦畢業生開創「全新領域」,利用太陽能合成生物有機肥料
    你能想像,陽光加上水就可以合成生物有機肥料嗎?通常,綠色植物能夠利用太陽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製造有機物質並釋放氧氣,這一過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光合作用。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與生物化學系助理教授劉翀基於材料學和生物學的協同作用,研發出一種人工光合作用生物無機混合體系。
  • 中國科大揭示光合固碳關鍵酶RuBisCO組裝的精細調控機理
    >和8個小亞基RbcS組成,其組裝和成熟過程需要多個分子伴侶的幫助,包括GroEL/ES、RbcX和的工程改造和活性優化。基於上述實驗結果,作者提出了Raf1調控藍藻RuBisCO組裝、成熟以及在羧酶體內核中規則堆積的分子機理。
  • Nature子刊|Mikos院士萬字長文詳論:骨組織工程材料設計策略
    用於治療骨缺損的植入物已經從那些僅僅通過用生物惰性填充缺損體積來代替丟失的骨的植入物進化到利用生物活性材料再生功能性骨組織的策略的物質。不同的材料類型在隨後的幾年中被引入,骨組織工程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出現。今天,材料合成和加工的進展,以及我們對骨生物學和結構的更好的理解,為設計更複雜的骨組織工程材料提供了新的機會。骨組織工程生物材料設計進展的主要裡程碑的時間表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