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衣帶漸寬終不悔,為煙燒得人憔悴」。高瘦的毛偉誠埋首製作不言倦,他說變化創新最重要/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大年初二晚的維港上空,漫天煙花在音樂襯託下燦爛奪目。市民旅客一家大小,成群結對,聚集在維港兩岸,安全地欣賞絢麗「煙花樂章」時,「樂章」的「填詞人」毛偉誠,正默默拿?對講機,坐鎮尖沙咀文化中心的指揮室,確保演出完美落幕。這位身材高瘦的煙花世家第三代,自九七回歸以來,就「包辦」了香港大型煙花匯演,在他的「樂譜」裡,變化和創新永遠是最重要的元素:「我不會runout of idea,因為我的『詞彙』是很多。」/大公報記者朱晉科
歌仔有唱:「煙花易冷,人事易分」。毛家經歷三代人,仍保持對煙花生意的熱誠。
家族第三代青馬響頭炮
毛偉誠的爺爺毛沛樵,是馬來西亞華僑,祖籍煙花之鄉─東莞,上世紀50年代創辦「合記行」,將煙花銷往東南亞各地。爸爸毛浩輯則是首位將大型煙花表演引進香港的華人,早在1966年中秋節,毛家已經讓一朵朵璀璨的煙花,綻放在香港的夜空,至今近五十載。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毛偉誠「遺傳」了家族對煙花的執著和堅持。
圖:毛浩輯為毛偉誠之父,煙花世家第二代舵手
在殖民地時代,每逢大型煙花匯演,多數由外國公司包辦,直至97年青馬大橋開幕的漂亮一役,才讓毛家從「鬼佬」手上「重奪失地」,這亦為當時「初出茅廬」的毛偉誠,打響了頭炮。驀然回首,至今作品多不勝數的毛偉誠說,那次的煙花最令他難忘,當中亦克服了很多困難,「我們沒有一個這麼高、這麼大的地方去試,都是要靠估,例如要用幾多電,不能做rehearsal(彩排)」。
依靠充足的準備,青馬大橋的金色煙花瀑布取得空前的成功,成為港人的集體回憶。
包辦97後維港煙花匯演
煙花一閃即逝,但毛偉誠從未停下腳步,一直在煙花界發熱發亮,憑藉專業和創新,其創辦的港星多媒體製作有限公司,包辦了回歸以來維港的煙花匯演。
每次製作,都精益求精,例如今次猴年新春煙花,毛偉誠和他的製作團隊會先選好歌曲,並輯錄成23分鐘的音樂,然後用計算機技術,製作配合音樂綻放時間表,之後就是「填詞」的工作,究竟用什麼花款?高低層次、顏色變化如何?這些就看「填詞人」的經驗和心思。
在毛偉誠的眼中,一場好的「煙花樂章」,最重要是「詞彙」不斷有變化:「主體不可以純粹是同一款,不可以由頭到尾都是『圓球體』,還要有其它,例如『垂柳』、『大禮花』、『拉手』,就是一粒光珠射出去,再爆開四粒,還有『子母彈』,一個母體爆開後,還有很多細細粒的球體再爆……」說著說著,這位煙花大師不禁手舞足蹈,滔滔不絕。
主調品種布局不斷求變
問到設計了這麼多場煙花匯演,會否碰到創意的瓶頸,毛偉誠說不會,且每年都會製作和試放新的煙花,「等於你問作曲人,會不會runout of ideas(江郎才盡)?他一定不會。我不會run out of ideas,因為我的『詞彙』是很多,我們的煙花品種是多到不得了,今次玩完這種,下次可以玩新的,甚至乎可以在布局上作改變。」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