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十時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沙孟海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書法篆刻藝術大展暨學術文獻展開幕式,北京各級相關領導出席並致辭,高度讚揚沙老的學識、修養、品德以及在高等書法教育方面的傑出貢獻。在從北京回杭州的高鐵上,隨著列車的轟鳴聲緩緩地駛離站臺,我還是禁不住思緒萬千,用文字記錄下我與沙老點滳的師生情緣。
1989年9月初我拿著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去學校國畫系丶教務處丶研究生處報到,並去附近的衛生院體檢等。忙過了一周之後,劉江老師陪我去杭州市龍遊路15號的沙老家。我當時的心情無比激動且忐忑不安,在我心目神明一般存在的大書法家沙孟海先生竟是我研究生指導小組的首席教授,當見到沙老的一瞬間,他老人家那和藹可親丶謙謙君子之風,令我馬上消解了未來之前的恐懼。沙老對劉老師也極為客氣,入座之後,十幾平方米的小屋頓時打破了沉寂而變得氣氛活躍起來。沙老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我是遼寧瀋陽人,沙老馬上又聊起遼寧書協沈老延毅先生來。兩人同為清代碑學大家康有為先生的弟子,又都是中日書法二十人之一。彼此之間相互欣賞,且都有類似的工作經歷,沈老曾在遼寧博物館和文文史館工作。與沙老幾近相同。劉老師也不時地介紹我畢業於遼寧大學日語系,在瀋陽市書協工作五年後考入我校研究生的,父母親都是遼寧著名的作家等等。聊起沈老的話題也正是我的強項,一時間小屋的氣氛十分輕鬆愉快……。後話題一轉,談到我三年研究生期間的打算等。沙老說要集中精力做一個斷代史的研究,創作也要和你所研究的時代書體丶書論相結合。一席話令我頓開茅塞。同時我又從書包裡拿出用兩年時間翻譯的日本書學泰鬥中田勇次郎先生的《日本書道史》譯稿(稿子近二百多頁)給沙老過目,沙老頗感興趣,並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你有這麼好的日語基礎可在這方面做出些成績來。並說要和中國文化背景相互印證作些研究"我說"作中日書法比較研究,我又匯報曾在1987一1989年讀過"中國文化書院"的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班,"等等。與沙老初次見面競談一個半小時。近中午,我和劉老師起身告辭,沙老一直送到門口的石階上,揮手告別。
在1989年12月末,浙江美術學院舉行盛大儀式為沙老90歲祝壽,並聘為終身教授。初來乍到的我作為他老人家的研究生也有一種無上的榮光與自豪。在第一學期要結束的時候,系秘書樓老師給我一張研究生規劃表格,囑咐我儘快填好並有導師組諸位教授的籤字。當時我想要得到劉江、章祖安兩位老師的籤名會很容易,至於沙老頗有一番躊躇之感。於是,章祖安老師又帶我去拜見沙老。這次我拿出研究生的學習計劃,向先生匯報。先生在仔細看過我這一段時間所臨習的字帖後,認為我的篆書超過其他書體,鼓勵我在這方面下些功夫。並在必讀書目中又加上了古文字學、器物學方面的書籍。沙老從我的知識結構和興趣兩方面為我確定了研究方向,即在理論上做中日書法比較研究;在創作實踐上作先秦古文字的臨習與研究。沙老說第一屆的五位研究生現在快十年過去了,在書法界已經成為生力軍,他們五人分別選擇一個時代來研究,作為一個突破口,即唐宋元明清,你敢不敢再向前研究一下,向先秦時期的古文字學有所探討,我說這一學期我一直在聽曹炎先生的古文學課,沙老說他是於省吾先生的古文字學研究生,水平很好,並給予高度評價。他接著又說:那就在先秦古文字上多花些功夫,寫大篆要懂古文字學,作為專業的書家不懂古文字學是致命的弱點!此後,我每天起早貪黑臨摹《西周牆盤》《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大克鼎》等,並找來於省吾、唐蘭丶陳夢家等古文字學者的書籍,還有許慎的《說文解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等,案頭上常備容庚《金文編》、徐中舒《甲骨文編》和徐文鏡的《古籀彙編》、高明的《古文字類編》等工具書,不認識的字及時查閱,翻各種古文字字典成為我每天修練的必修課。在碩士研究生二年級時用一個學期的時間重點寫《石鼓文》。
在放第一個寒假,我回到家鄉瀋陽。90年正月,我帶著江南的土特產龍井茶去看望恩師沈延毅先生,沈老住在華僑樓的一樓,當時是四居室的高幹住宅,比1979年剛從遼中縣回來時住的五七大樓的二居室不可同日而語。(1979年我在市文聯下屬的瀋陽畫苑工作,單位曾派我照顧沈老的日常接待和書童二作近兩個月,因此與沈老結下深厚情誼,當時父親帶我去拜沈老為師,並叩頭三個)沈老見到我很髙興,詢問在南方學習生活的細節,他說"南方儘是些文釆風流的大才子,"我向沈老匯報說我研究生導師有沙孟海、劉江和章祖安教授",沈老說"沙老可是江南書法界的第一號人物,他曾做過蔣介石的秘書,我當過張學良的秘書,"在書法圈有"南沙北沈"的雅號,今天高興,我給你寫幅字你代我送給沙先生。俗話說"秀才送禮半張紙"說完沈老爽朗的笑了起來……。於是,我趕緊摺紙、研墨,沈老精神抖擻"積健為雄"四個大字一揮而就,顯得神彩飛揚,古拙而飄逸。又到春暖花開的時節,我帶著沈老的字去沙老家,首先說出沈老代問沙老的祝福,然後拿出沈老的墨寶獻給沙老,沙老驀然站起來,雙手接過沈老的書法說:"我與沈老神交已久,未曾謀面,今日惠贈法書,天賜良緣。"於是欣然寫下"翰逸神飛"四大字回贈給沈老。去年回東北老家瀋陽,在瀋陽榮寶齋沈老的書展上又看見了由我傳書沙老送給沈老的這幅作品,兩位書壇泰鬥式的人物,世紀老人雙方以贈送自己的作品方式,以文辭墨寶讚美對方也由此傳為一段佳話,也勾起我近三十年的記憶。
1992年畢業前夕,我與朋友冷君又去拜訪沙老,我說"臨了二三年大篆個人風格還不夠明顯,創新意識不強,如何解決?"沙老心平氣和地說在書法上我不贊成創新,所謂"新",不等於就是"好","要在學習古人好作品的基礎上積累功夫,自然而然地釀成自己的新風格,這才有價值和意義。"我秉承沙老的諄諄教導,奮發努力,在讀研期間,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法教師和進修生講解示範大篆,學生戲稱我"韓大篆"。在1992年研究生的畢業展上浙江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半個展廳都是我的先秦古文字系列的書法丶篆刻的創作作品,得到我的導師及同行的髙度好評。遺憾沙老年事已高,在寧波又摔了一跤,不能指導觀看我的畢業匯報展。1992年7月份我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而沙老則在十月十日十點十分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十月十五日上午九時在杭州殯儀館與沙老最後一次揮淚告別。三十年過去,感謝沙老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成為我奮力拼搏的動力!此後,三十年如一日我一直在中日書法比較和古文字創作這兩個方面齊頭並進,在硏究生二年級時完成了二十三萬字的《日本篆刻藝術》一書,1995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此後在2001年又在中國美院出版社出版了日本古典研究系列《佛教寫經》《三筆三跡》和禪宗墨跡。2001年又在歐陽先生的指導下完成了22萬字的博士論文《中日禪宗墨跡研究一一及其相關文化之考察》專著,得到同行的好評,此書也因此榮獲2008年度國家社科藝術基金獎。此外,去年在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我編著的大篆十本叢書。今年年底我的《日本書道史》也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作為重點書目出版發行,還有《中日篆刻邊款釋文集成》和《富岡鐵齋研究》兩部書籍也分別列入中華書局和故宮博物院出版社的出版計劃,可望明年於讀者見面。僅以以上微小的成績向沙老匯報,以此感恩先生,我想沙先生這面書法旗幟和對書法教育以及完善學科建設方面的貢獻我們要責無旁貸的繼承和發揚光大,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韓天雍,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
1957年出生於遼寧瀋陽
1984年畢業於遼寧大學外語系日本語言專業
1992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師從沙孟海、劉江、章祖安諸教授,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2001年獲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學博士學位,師從歐陽中石先生
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博士研究生導師/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浙江省甲骨文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學院古文字書法創作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岐阜女子大學特聘教授、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