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涵先生的母校情緣
——寫在高秉涵先生「心繫家鄉 情暖校園」愛心助學捐贈儀式前夕
「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這是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高秉涵的頒獎詞。
高秉涵先生原籍菏澤市牡丹區呂陵鎮,曾就讀、畢業於原菏澤南華小學(現菏澤市牡丹區第二小學),13歲隨國民黨軍隊到臺灣,受原菏澤南華小學校長李學光女士指引完成學業,大學畢業後曾在臺軍隊任軍事法官,後創辦高秉涵律師事務所,現為臺灣著名律師,臺灣菏澤同鄉會會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秉涵先生多次往返於大陸與臺灣之間,架起兩岸溝通的友誼橋梁,獲評為「感動中國2012年度十大人物」。他的成功當選,是菏澤人民的驕傲,也是母校的驕傲!
2009年,高秉涵先生寫了一封信通過市外宣辦轉交給牡丹區第二小學的孩子們,學校專門在周一升旗儀式上進行了宣讀。高老先生情真意切的話語感動了全校師生,時在三年級1班的朱曉同學和同學們一起給高老回信。高老非常興奮,專程於2010年4月20日下午趕到曾經生活過的母校,贈送了他主編的《中華孔子聖道》一書和《永遠的孔子》DVD光碟,並特別送給孩子們一套104集大型動畫片《孔子》叢書和DVD光碟。尚珂同學為高爺爺獻上紅領巾,高老高興地像個孩子。在四年級1班,孩子們在黑板上書寫「歡迎高爺爺」,並請高爺爺坐在教室中間,即興為高爺爺跳了一段舞蹈。「我是你們的學長……」高老這樣介紹自己,一下子拉近了和孩子們的距離,「希望你們好好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他親切地勉勵四年級1班的小同學。
歸雁不忘報故土,老馬常懷赤子情。第二次到母校是在2010年9月25日,高秉涵先生專程到母校為小學友做勵志報告。9月25日下午,秋雨濛濛。高秉涵先生冒雨趕到母校,向學校贈送了珍藏多年的在菏澤南華小學畢業照、排球隊合影及升入簡師(現菏澤一中)的錄取通知書的照片,並特別贈送給五年級三班全體同學每人一張親筆籤名的全家福和《教育子女甘苦談》。高先生不顧自己年事已高、身體多遭磨難,站了將近兩個小時為孩子們做報告。他回顧了自己艱難地生活歷程和求學經歷,一邊說著一邊挽起褲腿,露出了腿上片片焦黑色的傷疤,幽默地說:「這是受苦受難的見證,它給我鞭策、給我力量,讓我努力讀書,一直讀到大學畢業,成為法官、律師。」並以自己的家庭教育為例和孩子們談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們今天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將來成就一番事業,孝敬父母,回報社會。他說:「第二小學是我市最好的學校,我們要好好學習,認真讀書。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我為榮!」並教育孩子們「人生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二是行善。」
高先生精彩的演講展現了他情系桑梓、心繫家鄉教育的崇高情懷和愛國情愫,博得了在座近百名學生及三十多位家長陣陣熱烈的掌聲。時任副校長付秀雲高度評價了高秉涵先生的熱愛祖國、情系桑梓的精神,對高先生時刻關注家鄉發展、關注母校教育發展的行為表示欽佩,並進一步闡釋了高先生提出的盡孝不能等、行善不能等的觀點,號召同學們以他的博大胸懷和頑強精神為榜樣,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好好讀書,多為社會做好事。《牡丹晚報》在20100928期以《「歸雁」不忘報故土「老馬」常懷赤子情》刊發了我校通訊員寫下的專題報導,《菏澤日報》在20101001期刊發了《臺胞高秉涵先生回母校述真情》的報導,在菏澤大地上引起了巨大反響,紛紛稱讚高先生關心母校教育發展的行為。
高先生對母校有著濃濃的親情,十分關心學校教育的發展。2012年4月17日,高秉涵先生回到母校,購買葫蘆絲、二胡等樂器幫助學校建立器樂社團,為孩子們的全面發展助力。
2013年4月18日,獲得感動中國人物2012年度人物的高秉涵先生回到母校,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學校專門為他獲得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設置的宣傳欄和學校葫蘆絲社團的表演,對孩子們的精彩表演給與充分肯定,他語重心長地叮囑孩子要從小多學才藝,為自己的人生添彩。
2013年9月25日,高秉涵先生再次回到牡丹區第二小學,將其榮獲的「2012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獎盃、領獎照片和光碟捐贈給學校。「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我為榮!……」老人激動地說,「六十多年前母校培養了我,我獲得的榮譽屬於我的母校,我要把這個獎盃留在母校。」並滿懷深情地介紹了自己愛國愛鄉、關心母校發展的歷程,令在場的廣大師生深受感動。捐贈儀式結束後,高先生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學校專門為他獲得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設置的宣傳欄。站在母校的柿子樹前,他深情地撫摸著豐收的柿子,並用額頭輕觸即將成熟的柿子,感受柿樹傳遞過來的母校沃土的溫度。
「在我的人生旅途上,母校情,如同母子情,是永遠令我珍惜的,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是永遠無法割裂的」這是高秉涵先生《天涯感懷》中的一段話,也是高老先生多年來一直心繫家鄉,熱心公益,出資助學的大愛心聲!母校永遠像家一樣,校門始終打開,迎接每一位學子的歸來。
部分視頻內容來源於中央電視臺和山東教育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