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冬冬
商務推廣:18765037902新聞熱線:15615200136
回鄉省親、與家人祭祖、給家鄉聾啞學校捐款、在母校為學生演講……81歲高齡的高老每一天的行程都安排得很滿。
下面,通過視頻,跟著小編一起看看,這位讓人敬仰的老人。
高秉涵與家人祭祖 墳前叮囑孫女牢記「根」在菏澤
「爸爸媽媽,我今天把妻子、女兒、孫女、外孫女都帶來了,來看您老人家!」7月4日,在菏澤老家高孫莊,站在父母的墳前,高秉涵反覆叮囑孫女們,要永遠記住這裡是自己的「根」。
高秉涵把33萬積蓄捐給家鄉聾啞學校 希望孫女們懂得感恩
7月5日是高秉涵一家抵達菏澤的第二天。一大早,高秉涵陪著老伴兒、女兒和孫女們下樓,「孩子們想去牡丹園看看,回到菏澤了嘛。」高老笑著告訴大眾網記者。等目送孩子們乘車離開,高老轉身快步回房,整理存摺、臺胞證等資料,打電話諮詢附近的銀行……今天,他還有重要的事情要辦。
「上午就不陪孩子們了,我要去銀行匯一筆款。」打聽好了附近一家中國銀行的位置,高老立刻動身出門。原來,今年4月回菏澤時,高老便敲定向菏澤市慈善總會捐贈5萬美金,主要用於菏澤市特教中心(聾啞學校)購置教學設施和盲啞學生急難救助。「這次回來把錢匯過去,我也就放心了。」高老說。
高秉涵在母校菏澤一中演講:我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各位老師,各位鄉親,今天我又回母校來了!」7月5日下午,高秉涵來到母校菏澤一中做演講,跟大家分享自己離開家鄉後的生活經歷和感悟。高老深情地說,一中永遠是他的母校,這次帶家人回到菏澤,也是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們認祖歸宗。
這三段珍貴的視頻,小編每一個都看的十分動情,此心安處是吾鄉。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著名媒體人柴靜曾經眼含熱淚對高秉涵做過一次訪談節目《歸去來兮》,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母親當年時常哼唱的搖籃曲:「冷風兮兮,冷雨悽悽,流浪的人兒需寒衣。」高秉涵終生難忘:「我需要寒衣,冷雨、冷風中,我需要溫暖,需要媽媽。」可以想見,13歲離開家鄉,多少個夜晚,高秉涵夢裡依稀慈母淚,思鄉斷腸人在天涯。
其實,葉落歸根,回家對於高秉涵而言,已經不單純是個人的情感與家事,同時也凝聚和承載著無數經歷坎坷的「臺灣老兵」綿綿無期的鄉愁。高秉涵從1991年開始義務尋親,20多年來已將100多位「臺灣老兵」的骨灰罐帶回了大陸老家,幫助他們完成遺願。無私與忠義的他,成為海峽兩岸骨血相連的親歷者、見證者和使者,也因此獲評「201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為何那麼多的「臺灣老兵」,儘管大陸的親人不在了,依然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魂歸故裡?對此,高秉涵深有感觸:家和國,就是一個人的窩。故鄉,永遠是心靈的皈依之地。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傳唱了千餘年的唐詩,沉澱出中國人血脈深處難以割捨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文化認同,更是一種文化自信。
高秉涵此番攜家人回菏澤尋根祭祖,直接體認了良好家風的重要性。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高秉涵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和革命世家,外祖父是清末最後一批公費生留學生,在日本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是資深的國民黨元老派。他的父母在菏澤農村創辦新式小學,發展鄉村教育。母慈子孝,從高秉涵至今記得母親當年吟唱的搖籃曲可見一斑。佇立父母墓前,高秉涵與晚輩一起重溫了孩提時代的母愛與溫暖,優秀的家風激勵著每一個人成長 。
高秉涵此番攜家人回菏澤尋根祭祖,讓從小在臺灣長大的孩子們體悟到了何謂「看得見的鄉愁」。這種「看得見的鄉愁」,不再是傳說中的郵票和船票,而真的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和「一灣淺淺的海峽」;這種「看得見的鄉愁」可能沒有青山綠水,可能有些貧窮落後,但直觀真切,讓人刻骨銘心,這是高家後人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他給孫女取名叫高佑菏,寓意天佑菏澤,以此紀念故鄉。在高孫莊村有一條「春生路」,是用高秉涵的乳名命名。這條路雖然不寬闊氣派,但是值得高家後人驕傲的金光大道。不論再過多少年,在臺灣成長起來的這些孩子,都將永遠記得她們的血脈之源在大陸的那頭,一個叫菏澤的地方。
高秉涵此番攜家人回菏澤尋根祭祖,體現了對祖國的熱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遊子們走得再遠,也記得回家的路。「臺灣老兵」的鄉愁,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家國情懷,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也是鼓舞我們不懈奮鬥、銳意進取的精神力量。
據說菏澤人都長按並關注這個二維碼了
文末給大家送點小福利,加班點餐更方便(可以直接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