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先生的中醫情緣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 。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齡(及其座右銘)
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 其在外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郭沫若對其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聊齋志異 . 畫皮》插畫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不僅是清代文學巨匠,而且還是精於中醫的名醫,他在為鄉間塾師時,時常為百姓治病。他曾為名貴中藥材冬蟲夏草的神奇變化而詠嘆:
冬蟲夏草名符實,
變化生成一氣通。
一物竟能兼動植,
世間物理信無窮。
「一物竟能兼動植」,確切的道出了冬蟲夏草的屬性。
冬蟲夏草產於我國西南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它冬天似蠶,夏天像草。那麼,是什麼原因成冬蟲夏草出現這些變化的呢?
冬蟲夏草
生物學研究結果表明,冬蟲夏草是蟲和菌的複合體,在青藏高原的雪域地帶,有一種滿身花斑的彩蝶,寒冬降臨,它的幼蟲蟄伏在溫暖而潮溼的土地中過冬,當一種叫蟲草菌的菌絲一旦進入幼蟲體內,幼蟲就會死亡,體腔內的「五臟六腑」都被菌絲消耗殆盡,只剩下一具包裹著菌絲的外殼。來年春暖花開時,幼蟲屍體的頭部長出一根像圓棒狀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草」。
真假蟲草辨別
槲樹乃殼鬥科落葉喬木,分布在群國大部地區,其葉,皮,種子均可供藥用。
槲樹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出身貧寒,又困於場屋,自幼聰慧過人,本因「他日勳名上麟閣」,怎奈科場黑暗屢試不第,生活極為貧困。據《益都縣誌》記載,康熙九年秋,蒲松齡應友人孫蕙之聘,離開家鄉南行,前往江蘇寶應知縣府,做了孫蕙幕客,襄辦文牘,時年三十。這是他唯一的離家之行。
話說南遊歸家途中,蒲松齡下榻客棧,身染瘡毒,下部奇癢,後潰爛不已。這蒲松齡已嫻熟於醫藥,曾為家鄉窮苦人治病療疾,對於治療瘡毒,亦知有諸多草藥可醫,便自診自療,初始用藥,效果並不如意,瘡毒不解。
回到家中毒瘡仍未好轉,甚為凝惑。乃查閱醫疾,從《肘後備急方》中查的一方:槲皮煮水洗患處。試之有效,又加自製膏藥外敷,不久便痊癒了。
《肘後備急方》
蒲松齡家鄉,槲樹成林。從此,他又多了一味治病之藥。
作為中藥,槲樹皮可治惡瘡,瘰癧,痢疾,腸風下血等症;槲樹葉則可治療吐血,衄血,血痢,血痔,淋病,還可以驅絛蟲,利小便;槲樹種子(槲實仁)可澀腸固脫,止瀉止痢。《本草綱目》記載,槲皮可「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槲實仁
《唐本草》曰,槲葉「主痔,止血,止痢,止渴」。對於槲樹的藥用功效,有歌訣曰:
槲皮槲葉槲實仁,惡瘡瘰癧與淋病,
腸風下血赤白痢,吐衄血痔驅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