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宋代末年,泉州港成為與亞歷山大港並稱的世界大港,經濟極大發展、各國客商雲集、各種文化碰撞以及閩南人海納百川的開放心態、善於接受新事物的冒險精神使得這裡生成了適合多種宗教傳播的良好環境。
閩南文化其狹義包含語言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及飲食文化等。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臺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臺、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誌。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民間文學(民謠、童謠),民間舞蹈(「拍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車鼓弄」、「賽龍舟」(端午節)、「博餅」(中秋節)等等。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臺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閩南語是中國一大方言,主要分布地區為福建和臺灣(國外還有東南亞地區,主要是早期閩南移民僑胞),又根據地域不同分為多種次方言,雖然語法用詞基本一致,但是腔調有所區別。其中以廈漳泉及臺灣地區最為相近,日常交流無礙,但也略有區別。
雖然閩南語統計使用人數有約7000萬人,但隨著普通話的使用和推廣,越來越多的閩南年輕人不使用甚至拋棄了閩南語,這無疑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缺失,小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關注和熱愛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