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七 | 莊舍:在多元舞臺為閩南文化刷「存在感」

2021-02-17 漳州新聞網

最近一篇題為《莊舍隨筆│漳州,一座莫明其妙的城市!》的微信推文轉出了10萬+,留言400餘條,150餘人留下了讚賞,2700多人點了「在看」,目前還在持續升溫。漳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介紹漳州文化的推文裡,能破萬的實屬寥寥。這篇文章的作者叫莊舍,一位把傳播閩南傳統文化為己任的人。

莊舍,也是莊Sir,他是閩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老師,學生常稱其為Sir。他自取為「舍」,便是有取有舍,頗有哲思與智慧。莊舍大名莊志強,名字裡帶著典型的閩南家庭對孩子的寄望。因為人生一些特別的經歷,莊舍參悟了不少原本放不下的執念,開啟了雲淡風輕的人生。

莊舍在眾多經典與書法中尋找自在與快意,懷抱吉他,隨心彈唱所思所想。在回歸觀照內心的時候,他找到了自我與閩南文化的命定。因為長期教授英語形成的跨文化思維,讓莊舍在品閱、解讀閩南文化的時候有了新的維度,他把點滴感悟悉心記錄下來。跳躍思維與平和敘事在字裡行間不斷碰撞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欣喜。比如漳州,這座城就在莊舍的思考中「莫明其妙」地火在朋友圈裡。這10萬+的構成並不完全是漳州人,不少對閩南認知止於「廈門」的外地人,甚至海外華人也知道了漳州這個「特殊」的存在。

莊舍是個有趣的人,有著獨特的幽默感。變著視角觀察,把傳統文化「刷」出存在感,莊舍把這作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來做。用英語解讀經典,看似迎合功利,但卻有莊舍自己的思量。承續文化的力量是孩子,他開辦「莊舍學堂」給小學生講《英韻三字經》,給孩子們展示閩南習俗老物件,帶學生遊學文廟武廟,在古城與其他文化遺蹟中感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匯的魅力。

傳承國學 聯結世界 莊舍 攝

大人接受文化有大人的方式,聽書、聚會、聊天,甚至微信群聊,雖然大家天各一方,但在網絡技術的牽連下,莊舍聚合的文化交流圈中不時會激起一些波瀾。不拘泥交流的形式,莊舍會隨性而發,在詩詞群和學習群裡暢聊學習體悟。閩南盛夏多雨,前段時間,連日雷雨交加,莊舍便在自己組的學習群中開啟了聽夜雨賞古詩的線上品讀活動《夜雨何時聽蕭瑟》。莊舍從漳州人林語堂《蘇東坡傳》中對蘇東坡的評價入手,借賞雨賞東坡,解析《定風波》呈現蘇東坡暢快人生的浪漫,既能「講究」也能「將就」。莊舍言語間也流露了他對這樣人生態度的欣賞與追求。

莊舍對這個群的定位「不需要雅俗共賞,就只要陽春白雪、格調高雅」,要求會員「保有純為文化的心」,因為他認為:這世界一定有黑暗,但是可以選擇嚮往光明。

在「一品莊舍」的公眾號中,不僅給閩南文化愛好者打開一扇窗,也給閩南文化研究者開了平臺。公眾號不僅有莊舍個人的隨心隨想,也有閩南文化愛好者的心得感受,評論區也聚合了不少愛閩南文化的人。有人討論便有文化生存的場子,有場子便有磁性,有磁性便能聚來更多的人。莊舍做的便是給大家搭臺唱戲,提振人氣、維持秩序、客觀串詞、不打壓觀點,讓真正想了解傳統文化的人以及真正想為傳統文化傳播做事的人都能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

莊舍茶室裡收藏著閩南傳統民俗器物

閩南人愛茶,喝茶聊天,不易狂躁,理清氣順,氣韻沉得穩、涵得住。莊舍在九龍江北岸建了茶室,琴棋書畫詩花茶,靜雅相隨。閩南傳統民俗中的一些器物在這裡也可尋蹤跡。莊捨得這些器物,大多由緣,遇到了,就收了。其中也不乏好友相贈。於是,低調沉穩的茶室中,如果你多問一句,可能便會打開一片天地。莊舍並不吝嗇這些器物,有緣的,莊舍也欣然隨緣。

把場子真實化,於是有了建成書院的想法。

唐朝時的漳州,誕生了中國早期的書院——松洲書院。書院不僅傳習知識、教化道理,也是觀點爭鳴之所。朱子在漳州任知州的一年間興建書院,傳習教化,改變漳州民風民俗。漳州的文人有書院情結,莊舍有文化情懷。

2018年的7月31日,在漳州九龍江南山水岸,莊舍創辦的南山書院開院了。在南山書院的講習場裡,閩南師範大學鄭鏞教授來講過閩臺民間信仰、陳元光研究會會長陳鍾輝講過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前世今生、漳繡非遺傳承人鄭密珠講過漳繡的特色與傳承創新……這些閩南文化的講述都通過網絡直播方式,不僅在國內傳播,海外華人圈裡也在流傳。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地道的閩南語能更精準傳遞閩南文化韻味,莊舍與致力於閩南文化研究與傳承的林靖華及閩南語電視節目主持人鄭煜等人一拍即合,在南山書院辦起了閩南語公益講古場,並同步全球在線直播。閩南語的「古」即「故事」。開辦講古場,不僅為了「復古」,更重要的是要修復閩南語的交流場。林靖華先生已經年近耄耋,是龍海市政協文史員,閩南歷史博聞強識,旁徵博引,令人佩服。即便不是當期主講嘉賓,林老也每期到場,助力打「call」。鄭煜先生很懂傳播技巧,幽默闡釋,不時引發笑聲陣陣。閩南俗語、典故、民間傳說等等在講古場裡,用原汁原味的閩南語娓娓道來,現場觀眾品著南山書院奉上的茶水,吹著九龍江畔的涼風,夏日暑意也消退不少。

莊舍不僅是講古場的策劃者,也是技術人員。為了更好的觀感,南山書院購買直播平臺帳號,直播全程各項操作,莊舍親力親為。直播結束,他自己剪輯方便受眾復看。

據悉,南山書院鄉土研究項目將於下月啟動,更深入細緻挖掘整理弘揚漳州傳統文化。

10萬+的漳州有了更強的存在感,但更多的閩南文化依舊需要傳播。文化保護的目的不是為了束之高閣,而在於讓更多人傳播與了解。在網絡資訊四通八達的時代,為傳統文化「刷存在感」正是莊舍一直在做的事,他已將之融入日常,並且樂此不疲。

來源:漳州新聞網 

總策劃:陳惠貞 葉明義

策劃:賴雄偉 沈毅玲 

記者:沈毅玲 林心凌 /文  李立平 葉果/視頻  吳穎芳/配音

漳州新聞網

微信號zznewscn

本期編輯  @周媛婷

值班組長  @陳靜

值班主任  @陳益雄

值班總編  @賴雄偉

【新朋友】 點擊頂部藍色字「漳州新聞網」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更多人

【爆料郵箱】 xw@zznews.cn


閩南日報社微信矩陣

閩南日報

mnrbwx

漳州新聞網

zznewscn

視覺漳州

sjzz0596

閩南日報車友會

mnrb-cyh

閩南日報小記者

mnrb-xjz

相關焦點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五|鄭玉玲:讓歷史起舞 用藝術說話
    欣聞閩南師範大學鄭玉玲教授所著的《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一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我們的閩南文化守護者欄目組相邀採訪。早在先秦夏商周,就確立了詩、舞、樂三位一體的樂舞格局和雅樂舞蹈文化。隋唐時期,我國舞蹈史更是迎來了黃金髮展時代,建國以來,我國在挖掘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閩臺民間舞蹈藝術是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古老質樸的原住民舞蹈、色彩斑斕的民俗舞蹈以及古典儀式舞蹈,呈現多元並存的風貌。以閩臺民俗舞蹈為例,就有神尪儺舞、大鼓涼傘、布馬陣、拍胸舞、大車鼓、穿燈舞等。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五|鄭玉玲:讓歷史起舞 用藝術說話
    尤其是深入臺灣田間巷道的調研看到了從閩南播植臺灣的歌、舞、戲、曲、樂的閩南形態,也感受到濃濃的閩南風尚習俗與親情。鄭玉玲教授介紹,閩臺兩地舞蹈的相似性,不僅在神尪儺舞上有體現,臺灣宜蘭的「布馬陣」與漳州南靖、漳浦一帶的竹馬舞,也同樣彰顯閩臺兩地文化相近、情感相連、同根同源。
  • 閩南文化之歌仔戲
    1.歷史溯源        錦歌獨具閩南歌曲風格,曲調柔和抒情,有著極其濃厚的鄉土氣息,為民眾所喜愛。相傳明末清初大批閩南人隨鄭成功移居臺灣,同時把漳州薌江一帶的錦歌、車鼓弄、採茶褒歌等曲藝說唱帶到臺灣,頗受歡迎。到臺的閩南籍軍民,眷念家鄉,常在上山砍柴、下海捕魚或茶餘飯後,唱幾句錦歌調子,寄託其相思念祖之情。
  • 閩南大戲院:從「文化傳播」到「文化創造」
    2021年,閩南大戲院將邀請蒙拉和他的朋友們共同發起廈門首屆青年國際藝術周的多場演出及大師課系列藝術活動,同時在文創藝術衍生品上做深度聯名互動,打造劇院首個以藝術家命名的櫥窗空間,讓觀眾能夠由此領略到藝術家的藝術創想和個人風採。黃蒙拉在演奏中。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閩南大戲院:打造二線城市的藝術高地
    用藝術為美好生活賦能,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獲得感 在當天的慶典活動上,閩南大戲院為來自各行各業長期支持戲院的藝術愛好者代表頒發了「藝享使者」證書和獎盃。「藝享使者」們見證了閩南大戲院的「藝術蛻變」。在「藝術讓人生更美好」價值理念的指引下,閩南大戲院堅持以劇院為載體,根據廈門本地文化需求,以全球視野充分發掘引入優秀文藝作品,通過打造每年的閩南之春演出季、廈門國際兒童藝術節、兩岸藝術節、新年演出季,用魅力四射的舞臺藝術為城市注入人文活力,提升市民文化獲得感。
  • 廈門本土樂團活力開唱 演繹多元閩南歌曲
    本土樂團活力開唱 演繹多元閩南歌曲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佩珊)12月19日晚,第十四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樂團季首場路演在嘉禾良庫文化創意園舉行,12支廈門本土樂團活力開唱。從樂團使用的樂器就可以窺見一斑,這些樂器中不僅有一般樂隊中常用的電吉他、貝斯,還有閩南傳統樂器,如南琶、洞簫等。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閩南歌在這些樂團的演繹中更多元、更多彩。 記者了解到,本次大賽邀約來自閩南地區的具有創作能力的閩南歌樂隊前來參賽。其中也有來自臺灣地區的樂手。本次大賽為兩岸音樂人的創作交流搭建了平臺,讓兩岸音樂人用同樣的鄉音來展示閩南歌的魅力。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4] 「歌仔戲」主要唱腔「七字調」、「倍思調」、「雜念調」源於「錦歌」的基本曲調「四空仔」、「五空仔」、「雜念仔」。[5](P.219-220)[6] 曾子良先生即從歌仔的內容、結構與音樂形式,說明臺灣、閩南、中國文化的統一性。
  •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2017年10月30日 14:39   來源:東南早報
  • 泉州90後原創《閩南夢》MV 點擊破萬推閩南文化
    富有閩南文化氣息的歌詞,伴隨著富有節奏感的嘻哈旋律,這是泉州本土90後嘻哈音樂唱作人陳凱創作的一首別具風格的《閩南夢》。該歌上傳到網上後,受到廣泛好評。  「我想通過別樣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閩南文化。」陳凱說。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六|林俊:「瓷」生不悔 情定漳窯
    漳州窯瓷器是閩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被譽為中國古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名揚四海的克拉克瓷、東溪窯都屬於漳州窯,具有眾多品類的東溪窯瓷器中,擁有米黃色釉與冰裂紋特色的一類又因極具代表性而被稱為漳窯。至今,漳州地區已發現的有數十處明清時期所遺留的漳州窯窯址。其中,尤以南靖、華安一帶的東溪窯遺址和平和克拉克瓷南勝五寨窯遺址最成規模。
  • 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爭相報導,閩南大戲院八周年強勢霸屏,引高度關注!
    等待覆演的日子裡,閩南大戲院始終堅持多方探索,積極開拓劇院運營空間,打造藝術雲普及線上直播,籌劃藝術家分享線上視頻欄目,努力拓展多種藝術呈現形式,並通過劇院微信公眾號及劇院藝術分享群、會員粉絲群、劇場服務群等多個渠道推送系列文章,以藝術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為防疫宣傳貢獻閩南大戲院的「文藝力量」。
  • 閩南文化課堂-高甲戲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文化戲曲劇種之一,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於福建泉州。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間樂曲伴奏下作即興的化裝表演,後來發展成專業戲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稱為宋江戲。
  • 親歷四十年(七):臺灣音樂人楊慕把閩南話歌曲唱向世界
    隨著開放交流大門的徐徐打開,越來越多元的文化元素在這裡激蕩交融,碰撞出新的火花。今天的故事,我們帶您認識臺灣音樂人楊慕,他是較早一批到大陸發展的臺灣音樂人,他把臺灣校園民謠的清新之風,帶到對岸的廈門,並融入到閩南話歌曲創作當中,讓閩南歌曲驚豔了世界。
  • 【芙蓉說事】那些從未在閩南上映的閩南語電影
    進入60年代後便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因此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段歷史。新加坡國大中文系副教授容世誠認為閩南語片具有如下的獨特之處:●閩南語片以中國閩南話為主要語言,卻因當時的政治環境,絕少在中國內地放映,當中的例外是光藝公司所拍的《桃花泣血記》(
  • 普及閩南話傳承家鄉情 「快樂閩南話之旅」公益夏令營落幕
    、閩南文化傳承的橋梁。為普及閩南話,讓大家在學習閩南話中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8月5日至6日,為期兩天的「快樂閩南話之旅」親子公益夏令營活動在惠和石文化園順利舉辦。  該活動由湖裡區委宣傳部主辦、湖裡區圖書館承辦,分為繪製廈門市花三角梅、玩轉閩南常見植物、趣觀閩南速成實戰、聽爺爺講紅色文化故事4個部分,共有45組親子參加了活動。
  • 【轉發有獎】閩南大戲院2015年度系列演出發布(一)
    2015,閩南大戲院將會做得更好,讓觀眾體驗更多!希望繼續欣賞來自兩岸三地的舞臺劇作精品?對百老匯、倫敦西區的戲劇懷著無限憧憬和期待?還難以想像世界文學巨著如何在舞臺上呈現和演繹?我們會滿足您的期待,實現您的願望。
  • 廈門:讓傳統融入現代 推動閩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廈門鷺江街道老劇場文化公園的閩南曲藝匯舞臺經常循環展演南音、講古、答嘴鼓等閩南曲藝,讓普通市民、遊客近距離接觸閩南傳統藝術。記者 施辰靜 攝  5月1日,再次細看了《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內容,82歲高齡的周長楫稍感寬慰。這位閩南語研究專家,對閩南文化尤其是它的載體——閩南話在廈門的消亡速度多有憂心。
  • B站再啟「雲」畢業典禮 兩岸師生為閩南師大聯袂獻歌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6月21日消息(記者 莊楊筱 通訊員 沈瑞芳、林正鋒)6月20日,B站再次開啟「雲」畢業典禮,這次的主角是閩南師範大學。「愛了愛了!」「學校太用心了!」「淚目,快感動哭了。」歌曲詞作者、閩南師大文學院臺籍教師李姿瑩老師希望,當歌曲在同學們耳畔響起時,能讓大家帶著回憶梳理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閩南師大兩岸師生聯袂創作畢業歌《我的大學手冊》藝術學院副教授張琨琨作為《我的大學手冊》的曲作者,特別在歌曲中融入了家喻戶曉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以及歌仔戲七字調《青春調》的元素。
  • 戲曲||淺談當代瀕危劇種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 ——以閩南打城戲為例
    這一時期封建中央集權制尚未崩潰,經濟發展平穩,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意識形態得到全民的認可,「文化大環境」相對穩定。最早催生打城戲萌芽的,是「文化小環境」中極為繁盛的宗教信仰。閩南自古便是「信鬼好祠」之地,打城戲的萌芽,與閩南宗教超度儀式相關。不管是佛教還是道教,都認同一個觀念:人死必歸於地獄。然而,那並不是亡魂最終的歸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