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題為《莊舍隨筆│漳州,一座莫明其妙的城市!》的微信推文轉出了10萬+,留言400餘條,150餘人留下了讚賞,2700多人點了「在看」,目前還在持續升溫。漳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介紹漳州文化的推文裡,能破萬的實屬寥寥。這篇文章的作者叫莊舍,一位把傳播閩南傳統文化為己任的人。
莊舍,也是莊Sir,他是閩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老師,學生常稱其為Sir。他自取為「舍」,便是有取有舍,頗有哲思與智慧。莊舍大名莊志強,名字裡帶著典型的閩南家庭對孩子的寄望。因為人生一些特別的經歷,莊舍參悟了不少原本放不下的執念,開啟了雲淡風輕的人生。
莊舍在眾多經典與書法中尋找自在與快意,懷抱吉他,隨心彈唱所思所想。在回歸觀照內心的時候,他找到了自我與閩南文化的命定。因為長期教授英語形成的跨文化思維,讓莊舍在品閱、解讀閩南文化的時候有了新的維度,他把點滴感悟悉心記錄下來。跳躍思維與平和敘事在字裡行間不斷碰撞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欣喜。比如漳州,這座城就在莊舍的思考中「莫明其妙」地火在朋友圈裡。這10萬+的構成並不完全是漳州人,不少對閩南認知止於「廈門」的外地人,甚至海外華人也知道了漳州這個「特殊」的存在。
莊舍是個有趣的人,有著獨特的幽默感。變著視角觀察,把傳統文化「刷」出存在感,莊舍把這作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來做。用英語解讀經典,看似迎合功利,但卻有莊舍自己的思量。承續文化的力量是孩子,他開辦「莊舍學堂」給小學生講《英韻三字經》,給孩子們展示閩南習俗老物件,帶學生遊學文廟武廟,在古城與其他文化遺蹟中感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匯的魅力。
傳承國學 聯結世界 莊舍 攝
大人接受文化有大人的方式,聽書、聚會、聊天,甚至微信群聊,雖然大家天各一方,但在網絡技術的牽連下,莊舍聚合的文化交流圈中不時會激起一些波瀾。不拘泥交流的形式,莊舍會隨性而發,在詩詞群和學習群裡暢聊學習體悟。閩南盛夏多雨,前段時間,連日雷雨交加,莊舍便在自己組的學習群中開啟了聽夜雨賞古詩的線上品讀活動《夜雨何時聽蕭瑟》。莊舍從漳州人林語堂《蘇東坡傳》中對蘇東坡的評價入手,借賞雨賞東坡,解析《定風波》呈現蘇東坡暢快人生的浪漫,既能「講究」也能「將就」。莊舍言語間也流露了他對這樣人生態度的欣賞與追求。
莊舍對這個群的定位「不需要雅俗共賞,就只要陽春白雪、格調高雅」,要求會員「保有純為文化的心」,因為他認為:這世界一定有黑暗,但是可以選擇嚮往光明。
在「一品莊舍」的公眾號中,不僅給閩南文化愛好者打開一扇窗,也給閩南文化研究者開了平臺。公眾號不僅有莊舍個人的隨心隨想,也有閩南文化愛好者的心得感受,評論區也聚合了不少愛閩南文化的人。有人討論便有文化生存的場子,有場子便有磁性,有磁性便能聚來更多的人。莊舍做的便是給大家搭臺唱戲,提振人氣、維持秩序、客觀串詞、不打壓觀點,讓真正想了解傳統文化的人以及真正想為傳統文化傳播做事的人都能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
莊舍茶室裡收藏著閩南傳統民俗器物
閩南人愛茶,喝茶聊天,不易狂躁,理清氣順,氣韻沉得穩、涵得住。莊舍在九龍江北岸建了茶室,琴棋書畫詩花茶,靜雅相隨。閩南傳統民俗中的一些器物在這裡也可尋蹤跡。莊捨得這些器物,大多由緣,遇到了,就收了。其中也不乏好友相贈。於是,低調沉穩的茶室中,如果你多問一句,可能便會打開一片天地。莊舍並不吝嗇這些器物,有緣的,莊舍也欣然隨緣。
把場子真實化,於是有了建成書院的想法。
唐朝時的漳州,誕生了中國早期的書院——松洲書院。書院不僅傳習知識、教化道理,也是觀點爭鳴之所。朱子在漳州任知州的一年間興建書院,傳習教化,改變漳州民風民俗。漳州的文人有書院情結,莊舍有文化情懷。
2018年的7月31日,在漳州九龍江南山水岸,莊舍創辦的南山書院開院了。在南山書院的講習場裡,閩南師範大學鄭鏞教授來講過閩臺民間信仰、陳元光研究會會長陳鍾輝講過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前世今生、漳繡非遺傳承人鄭密珠講過漳繡的特色與傳承創新……這些閩南文化的講述都通過網絡直播方式,不僅在國內傳播,海外華人圈裡也在流傳。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地道的閩南語能更精準傳遞閩南文化韻味,莊舍與致力於閩南文化研究與傳承的林靖華及閩南語電視節目主持人鄭煜等人一拍即合,在南山書院辦起了閩南語公益講古場,並同步全球在線直播。閩南語的「古」即「故事」。開辦講古場,不僅為了「復古」,更重要的是要修復閩南語的交流場。林靖華先生已經年近耄耋,是龍海市政協文史員,閩南歷史博聞強識,旁徵博引,令人佩服。即便不是當期主講嘉賓,林老也每期到場,助力打「call」。鄭煜先生很懂傳播技巧,幽默闡釋,不時引發笑聲陣陣。閩南俗語、典故、民間傳說等等在講古場裡,用原汁原味的閩南語娓娓道來,現場觀眾品著南山書院奉上的茶水,吹著九龍江畔的涼風,夏日暑意也消退不少。
莊舍不僅是講古場的策劃者,也是技術人員。為了更好的觀感,南山書院購買直播平臺帳號,直播全程各項操作,莊舍親力親為。直播結束,他自己剪輯方便受眾復看。
據悉,南山書院鄉土研究項目將於下月啟動,更深入細緻挖掘整理弘揚漳州傳統文化。
10萬+的漳州有了更強的存在感,但更多的閩南文化依舊需要傳播。文化保護的目的不是為了束之高閣,而在於讓更多人傳播與了解。在網絡資訊四通八達的時代,為傳統文化「刷存在感」正是莊舍一直在做的事,他已將之融入日常,並且樂此不疲。
來源:漳州新聞網
總策劃:陳惠貞 葉明義
策劃:賴雄偉 沈毅玲
記者:沈毅玲 林心凌 /文 李立平 葉果/視頻 吳穎芳/配音
漳州新聞網
微信號zznewscn
本期編輯 @周媛婷
值班組長 @陳靜
值班主任 @陳益雄
值班總編 @賴雄偉
【新朋友】 點擊頂部藍色字「漳州新聞網」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更多人
【爆料郵箱】 xw@zznews.cn
閩南日報社微信矩陣
閩南日報
mnrbwx
漳州新聞網
zznewscn
視覺漳州
sjzz0596
閩南日報車友會
mnrb-cyh
閩南日報小記者
mnrb-x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