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閩南師範大學鄭玉玲教授所著的《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一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我們的閩南文化守護者欄目組相邀採訪。初見鄭教授,其舉手投足間盡現舞者的優雅與學者的氣質。
十年磨一「劍」 講述躍然紙上的閩南舞蹈史
鄭玉玲教授從事舞蹈教學、創作與研究近30年,現為閩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舞蹈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同時也是漳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作為閩臺民間舞蹈的表演者、編創者、交流者、教育者和研究者,從學生時代始至工作後,更是潛心深耕,研究閩臺民間舞蹈的源與緣。
「每個女孩都有一個舞蹈夢,在少女時期聽到音樂總能不由自主地跳起來。」回憶起與舞蹈事業的緣分,鄭玉玲教授臉上帶著滿足和回憶。也許,正是這份最初的熱愛,陪伴她歷過一路艱辛,讓枯燥而艱澀的研究也帶著絲絲甘甜。投身舞蹈教學工作後,鄭玉玲教授對舞蹈的研究不斷深入,她說,「舞蹈是博大精深的,是思想情感的表達,富含意義而又純粹直接。」
鄭玉玲與閩南師大舞蹈團學生合影
「舞蹈乃藝術之母,幾乎和人類同時誕生。」鄭玉玲教授談到,中國舞蹈就像是一棵花團錦簇的大樹,這棵大樹具有根深、幹壯、枝繁、葉茂的特點。早在先秦夏商周,就確立了詩、舞、樂三位一體的樂舞格局和雅樂舞蹈文化。隋唐時期,我國舞蹈史更是迎來了黃金髮展時代,建國以來,我國在挖掘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閩臺民間舞蹈藝術是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古老質樸的原住民舞蹈、色彩斑斕的民俗舞蹈以及古典儀式舞蹈,呈現多元並存的風貌。以閩臺民俗舞蹈為例,就有神尪儺舞、大鼓涼傘、布馬陣、拍胸舞、大車鼓、穿燈舞等。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閩臺民間舞蹈的歷史,品味其中的文化意蘊,重視傳承保護是鄭玉玲教授十幾年前就開始思考的事。
鄭玉玲開設《閩南民間舞蹈》課程,給閩南師大學生教授《大鼓涼傘》(蔡文原攝)
舞史悠悠,成書之路也漫漫。閒談中記者了解到,鄭玉玲教授在攻讀舞蹈學研究生期間,就確立了「閩臺舞蹈」研究方向。「《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是我主持的2012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的研究成果,7年的鑽研,加上2009年起開始深入臺灣各地的田野調研的積累算起,將近用了10年的光陰了。」鄭玉玲教授開玩笑道:「出這本書,就像是又孕育了一個孩子。」50萬字的字裡行間,其中艱辛,不言而喻。
從舞臺走向田野 挖掘帶泥土芬芳的民間藝術
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閩南師大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先生得到《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便以一日二夜讀之而畢。他評價,這是一部從田野出發、得力于田野調查的舞蹈藝術史專著。該書憑據田野實錄而非歷史記載,溯源追流,類聚群分,從而勾勒出明顯的歷史線索、做出大致的歷史分期,乃舞蹈藝術史研究新創的風格。
誠如汪毅夫教授所言,《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一書讀來,也讓筆者仿佛置身一段悠長的,躍然於紙上的閩臺民間舞蹈史。而這其中,不僅有透過書本似乎可見的文化肢體語言——舞蹈,還有帶著泥土芬芳的第一手歷史文化考證。你不僅能對閩南民間豐富的舞蹈種類大開眼界,還能透過舞蹈看一段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閩臺史,頗為有味。《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不失為從舞蹈角度看閩台歷史的一本佳作。而這,離不開鄭玉玲教授大量的民間採風工作。
鄭玉玲調研採集的臺灣宜蘭「大神尪仔陣「儺舞表演
以浦南儺舞研究為例,早於12年前開始,鄭玉玲教授就在漳州薌城區浦南鎮開展浦南古儺的調研挖掘研究工作,對「大頭尪仔」依附的浦南歷史背景、儺舞表演形態、動律風格特徵、伴奏特色等進行田野採集與剖析,並將其與臺灣大神尪的比較中,進一步揭示漳臺神尪儺舞的共同基因特徵及其根脈關係。鄭玉玲教授介紹,儺作為一種舞蹈形式,起源於周朝。古時生產力水平較差,在面對自然災害,瘟疫肆虐等人類無法駕馭的天災時,古人便寄望於扮演成威武甚至猙獰的角色去驅趕疫鬼,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福建自古就是一個巫術信仰濃烈的地方,加之海邊的人要面臨著海上不穩定性的因素、閩南人到臺灣拓墾蠻荒之地初時的無所適從等,這些因素促使人希望通過儺舞向神靈訴苦祈願,以望消災除魔,傳承至今逐漸世俗化,成為娛神娛人的民間舞蹈形式。
左圖:鄭玉玲調研採集的臺灣宜蘭大神尪與太鼓融合的傳承創新表演
右圖: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大頭尪仔」巡安表演 段冬壽攝
通過《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一書,筆者似乎也看到,一個閃耀在舞臺的舞者,卸下舞服,挽起褲腳,走進民間,走向田野,為我們捕捉生動活躍在民間一線的民俗舞蹈。
以專業成就使命 讓舞蹈為歷史書寫證言
「要採集臺灣第一手民間舞蹈,春節期間才是最佳時機」,為此鄭教授於2009年至2015年間的四個春節,正是舉家共度傳統佳節之際,獨自一人踏上了臺灣調研之路。期間也多次受邀赴臺進行舞蹈學術研討會與交流講學。尤其是深入臺灣田間巷道的調研看到了從閩南播植臺灣的歌、舞、戲、曲、樂的閩南形態,也感受到濃濃的閩南風尚習俗與親情。
鄭玉玲教授介紹,閩臺兩地舞蹈的相似性,不僅在神尪儺舞上有體現,臺灣宜蘭的「布馬陣」與漳州南靖、漳浦一帶的竹馬舞,也同樣彰顯閩臺兩地文化相近、情感相連、同根同源。鄭玉玲教授告訴記者,每次去臺灣調研,都要去位於宜蘭的臺灣傳統藝術中心,特別喜歡走訪臺灣宜蘭鄉間,因為宜蘭人的祖先90%以上來自漳州,宜蘭世代居住著以漳州人為主的閩南人,濃濃的漳州腔和地道的漳州風味,似乎還在漳州家鄉的感覺,漳州傳統藝術也在此生根繁衍。從有著「宜蘭布馬祖師爺」,獲得臺灣「薪傳獎」和「民族藝師」稱號的祖籍漳浦的林榮春老藝人訪談中,她得知宜蘭的布馬陣是在南靖竹馬舞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優化而來。
左圖:鄭老師於2009年在宜蘭拜訪林榮春老藝人
右圖:在林榮春老藝人的指導下學習狀元騎馬
談起多次的臺灣調研經歷,鄭玉玲教授難掩激動。「赴臺調研能夠順利,我得到了很多臺灣學者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並且,也在傳統民間舞蹈文化中得到了大量閩臺同根同源的印證。在大量的相似性和共鳴中,我也再一次感受到閩臺兩岸是一脈相承的。」鄭玉玲教授進一步介紹,走訪中,她與臺灣民間藝人和學者在交流民間舞蹈過程中,發現大量閩臺民間舞蹈的共性和本源同一性。「閩臺兩地不僅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傳統藝術、民間舞蹈也是一脈相承的。這更讓我覺得研究閩南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特別有意義。我們讓舞蹈說話,讓藝術說話,讓文化說話,就是給臺獨言論最痛一擊,就是對歷史最好的解讀。」
鄭玉玲採集的 泉州大搖人」表演
鄭玉玲採集的臺灣小型神尪」招財進寶」表演
作為一個閩南人,鄭玉玲教授有著刻在骨子裡的閩臺情。而她正是憑藉舞者的熱情,以學者的嚴謹,用雙腳去探測歷史,用雙手去書寫舞蹈,用專業成就情懷,讓藝術為歷史證言。讀《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不僅是縱讀源遠流長的閩臺民間舞蹈史,也是讀一段一脈相承的閩臺文化情。正如藝術需要傳承,這份家國情懷,也需要傳承。這或許也是這本書讀來時,讓人深感份量尤為厚重的緣故吧。
據悉,接下來,鄭玉玲教授將投入新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重大研究專項《閩臺「大神尪」儺舞藝術的搶救、挖掘與傳承研究》。她將完成包括成套專著叢書、拍攝影像資料、編制傳統技藝傳習手冊在內的一系列計劃目標,從歷史考察、技藝研究、表演傳習諸方面開展學術研究,從理論的高度,努力尋求閩臺大神尪儺舞藝術的搶救、保護和傳承的應對之策。
鄭玉玲教授表示,希望能帶領團隊完成這一新的挑戰,讓閩南舞蹈發光發亮,用舞蹈為閩臺兩地搭建溝通的橋梁,更好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想在中國的儺文化史中,建立閩臺儺文化特色專題,並對非遺開闢的閩臺區域專題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鄭玉玲教授說。
往期回顧: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1)鄭長琰:書墨相伴六十載 翰墨丹心話春秋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2)張嘉星:一脈相承童謠樂 兩岸齊唱閩南音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3)李竹深:著書千萬字 守護鄉土情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4)陳金水:「武」動閩南傳經典 兩岸同鑄武術魂
來源:漳州新聞網
總策劃:葉明義
策劃:賴雄偉 陳益雄 吳榮光 沈毅玲 黃遠林 羅蓉芳
記者:鄒美玲 林心凌 沈毅玲/文 部分圖片由蔡文原 段冬壽/拍攝
視頻拍攝/製作:王鵬程
配音:吳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