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紅磚建築:華僑遺產 承載幾多歷史記憶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2013年3月19日,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文物保護維修工程進駐儀式在廈門市大嶝島舉行。這標誌著金門縣政府舊址群維修進入了實質性的一步,也表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又進了一步。

  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群包括:金門縣政府總部、縣政府文書房、縣政府保安隊隊址、縣政府會議舊址、縣政府鹽兵樓、國民黨金門縣黨部、縣黨部書記處,共7處12座建築,總建築面積2698.6平方米。

  12座紅磚古厝,紅磚牆、石基座、如燕尾一樣翹起的簷角,乍一看雜草叢生,滿目瘡痍,但細一看,不論是木雕、石雕,還是磚雕、彩繪,其線條飄逸、刀工精緻,散發出質樸清雅的韻味,十分精美。那麼,這些有待維修的紅磚建築群價值只是它的建造技藝嗎?它承載著怎樣的歷史記憶?對它進行搶救性保護意義何在呢?

  紅磚古厝:華僑留下的遺產

  與傳統的閩南古厝一樣,大嶝島田墘紅磚建築群的外貌均是以紅磚建築為主。「紅厝頂、紅牆磚、紅地板」是大嶝紅磚古厝最大的特色。屋脊雙燕尾式、馬背式,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風格。閩籍資深建築師駱中釗說:「正是這用泥灰塑造的『雙燕歸脊』傳遞了父母盼兒歸的信息,呼喚著外出親人的鄉思,才使得古厝充滿著無限的生氣和魅力。那一條條凌空疾返的『雙燕歸脊』便成為紅磚古厝在中國傳統民居中最富獨特性的典型標誌。」這種獨特標誌只遺存在閩、臺兩地,其他地方迄今尚未發現。

  在大嶝島田墘社區,現存建於清末民初的雙落紅磚古厝有148座,絕大多數是當地華僑事業有成後回來興建的。它們中,既有閩南傳統式紅磚大厝,也有西洋式民居,代表了20世紀初期民居建築的各種類型。其中,金門縣政府舊址群7處12座建築最具申遺亮點。

  談及古厝文化,列舉一個細節就足以說明源遠流長。一塊鐫刻「榮陽衍派」的門匾耐人尋味。其中的「榮」字上面的草字頭,已經不用兩個「火」字,而「陽」字卻用繁體。它告訴後人,這座房子的先祖來自中原河南的滎陽縣,這就是大嶝古厝鄭姓的由來。至於為什麼會把「滎」字下面的「水」改為「木」,後人猜測可能是大嶝島缺木但不缺水。

  閩南一帶多為中原先民之後裔,其習俗仍保留著不少古風遺韻。來自中原一帶的閩南先民,他們帶來的中原傳統建築特色直接影響著閩南民居建築。它吸取了傳統四合院民居的布局形式,巧妙地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徵,創造出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中獨樹一幟的閩南紅磚古厝。

  烽火年代:共御外辱的見證

  大嶝島紅磚古厝怎麼會成為國民黨金門縣政府的舊址的呢?這得回溯一段已經散盡硝煙的歷史……

  大嶝島曾經屬於金門。北宋以來,廈門、金門兩島屬泉州府同安縣管轄。民國初年,廈門、金門獨立設縣。民國3年(1914年)金門縣成立,下轄金門、烈嶼、大嶝、小嶝四個島嶼。

  1937年10月26日,日本侵略軍佔領金門島,金門縣長鄺漢率縣政府人員撤退至同安澳頭。同年12月,福建省政府令金門縣政府遷往大嶝島。1938年初,金門縣政府及縣黨部先後在大嶝島田墘村借用民居辦公。1938年5月13日廈門被日軍佔領,6月金門縣長韓延爽建議遷金門縣政府及大小嶝居民到南安、同安,省政府同意政府遷移,但大嶝居民不願遷走,表示要堅持留下來協助軍隊堅持抗日,與大嶝島共存亡。從1938年7月起金門縣政府大嶝辦事處便擔負起領導大嶝民眾進行抗日的重任。

  從1939年到1945年間,金門縣政府大嶝辦事處先後組織了以金門籍的熱血青年為主體「金門復土救鄉團抗日敢死隊」、「金門復土救鄉團」等,開展了一系列的襲擊金門日軍的活動。大嶝軍民抗日活動,致使駐金日軍惶惶不可終日,大嶝島也成為真正從未被日軍佔領的地方。對這段歷史,《金門縣誌·兵事志》第二章《抗日》部分有詳細的記載。

  抗戰8年間,先後有9名金門縣長在此任職。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後,金門縣政府相關機構遷回金門島。從此人去樓空,古厝在風雨中飄搖。

  大嶝島田墘村金門縣政府舊址群,是海峽兩岸「五緣」關係的重要涉臺文物,是金門抗日鬥爭史的實物見證,也是兩岸同胞團結一心、共御外辱民族精神的歷史遺存,對加強兩岸交流、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有重要的意義和歷史的價值。

  上世紀九十年代,兩岸關係趨於緩和,金門人乘著破冰之旅重訪故地,感慨萬千。金門縣政府也多次派人前來考察、尋訪,提出要將這些古厝建成「金門史料陳列館」,並願意出資修繕。

  金門同胞的心願和要求,引起大陸方面的高度重視。2008年2月,廈門金門同胞聯誼會在廈門市政協、人大提交提案和議案,建議搶救金門縣政府舊址,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金門縣政府舊址被列為當年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福建省政府、廈門市政府也把「金門縣政府舊址」批准為「涉臺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相關部門已將「金門縣政府舊址」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等待批覆。

  古厝無言,它鐫刻著堪稱永恆的史稿。這裡每一座樓房都有難忘的故事,都是不朽的紀念碑,講述著海峽兩岸同胞共有的心酸與懷念,紀念著並未遠去的烽火年代……

  申遺路上:兩岸攜手機率更高

  閩南紅磚建築中既有中原傳統民居的遺風,又有華僑借鑑南洋建築歐式的風格,代表了中國上世紀初民居建築的各種類型,與金門島上現存的鄉村建築風貌極為相似,成為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鮮活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人文價值。

  據介紹,閩南紅磚建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緣起金門。2005年金門啟動了金門紅磚建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但由於臺灣地區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單位,不具備申報資格,金門就主動與廈門接觸,建議聯合開展申遺工作。

  因此,閩南紅磚建築申遺,一開始就與臺灣一起捆綁。這裡,不妨截取申遺路上的幾個片段:

  2008年5月,在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期間,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帶領專家,親臨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古厝考察。

  2008年11月,「第一屆海峽兩岸南系古建藝術學術研討會」在臺北舉行。兩岸專家就閩系古建築特色、南系古建築保護、工藝傳承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泉州古建築專家姚洪峰稱,這次會議,可算是發出閩臺聯袂開始紅磚建築申遺的信號。

  2010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泉州拉開帷幕,兩岸80多位專家共商「閩系紅磚建築的保護與傳承」,閩臺兩岸聯袂申遺紅磚建築的呼聲高起。

  2011年5月30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評估專家、同濟大學教授張松,在福建省文物局領導的陪同下,實地考察福建兩處古民居———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廈門大嶝島田墘社區鄭氏聚落,隨後將這兩處閩南紅磚建築,連同金門古民居一起,進入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報名單。

  2012年11月17日,國家文物局公布,已將閩南紅磚建築群作為廈門和南安聯合申報的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閩南紅磚建築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不僅有了「正式身份」,而且表明其價值已達到世界文化遺產水平。

  相較於海絲之路10多年入選申遺預備名錄,閩南紅磚建築只花了4年時間,這是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結果。

  消息傳去,金門人更是按捺不住。2013年1月8日,金門縣副縣長吳友欽攜金門縣文化局局長李錫隆及縣議員一行,經五通碼頭再度來廈門參訪。吳友欽此行主要與有關部門及學者專家會談,共同商討兩岸聯手閩南紅磚建築申遺事宜。

  「由於保存不善與都市化的結果,許多地方的閩式傳統建築多已凋零。金門因為戰地的關係沒有開發,在建築上保留了傳統閩南風貌,如金門水頭十八間、金門瓊林傳統建築聚落都很典型。」吳友欽說,此前大陸文化部副部長兼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率團參訪金門,在考察過金門紅磚建築聚落後表示肯定,並支持金廈共同申遺,這對兩岸專家學者是很大的鼓舞。

  吳友欽表示,金門最近積極籌備召開有關申遺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兩岸若聯手,紅磚建築的規模群若更為廣闊和完整,申遺成功的機率就會更高。這不僅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盛事,更是進一步融合的具體表現。

  大嶝島紅磚古厝雖有一些精品之作保存完好,但整體保存狀況不容樂觀,部分建築物年久失修,受損嚴重甚至出現塌陷。為了讓這批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也為了順利申遺,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撥付150萬元,廈門市財政安排150萬元,作為維修資金。目前,一期維修工程進入招投標階段。

  申遺工作任重道遠。可喜的是,不僅轄區相關部門表示將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進行研究、保護,並擬建紅磚文化博物館,而且聞風而動,以申遺為契機,將保護工作延伸到整個閩南紅磚建築,讓中山路、楊阿苗故居、泉州天后宮、開元寺、西街片區等老街和古蹟重新煥發生機。相信在不久將來,閩南紅磚建築將成為海峽兩岸的一張新名片,讓歷史記憶傳承久遠,呵護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戎章榕)

相關焦點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有許多東西被其車輪碾碎,歸於塵土,而也有許多東西在時代的潮流中堅強地保留了下來,這些寫滿了歷史痕跡的古老事物,如今就如一本本恢弘的史書,為我們講述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
  • 最美的屋簷,在家的方向|裕昌樓|曾振源|趙家堡|歷史建築|土樓|閩南
    藍廷珍府第從雍正元年開始修建,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府第內設廳堂108間,呈現出典型的閩南大厝風格。記者 張晗華安二宜樓姜傑 攝二宜樓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佔地面積9300平方米。
  •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 華僑史悲歡承載地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 華僑史悲歡承載地   從1853年建埠至新中國成立前,臺山海口埠目送一代代華僑從這裡出海,見證五邑華僑傳奇故事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實習生 馮嘉興清鹹豐三年(1853年海外華人華僑寄回的銀信已成為全人類的珍貴歷史記憶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攝記憶遺產「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銀/全家靠住你/有銀就好寄回。」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臺山歌謠,寄寓著一家老幼對出洋華僑的依賴和期望。與這首歌謠相關的,還有銀信文化。
  • 泉州洛陽橋的橋南街,滿是閩南古厝的老街,已是千年歷史
    首先從有近千年歷史的古橋洛陽橋說起吧,介紹了蔡襄祠,當地老百姓懷念蔡襄在泉州造福,走出蔡襄祠,來到橋南街,直通洛陽橋。這裡是志願者服務站,具有諮詢、基本救助、臨時休息、民間服務的功能,特意去喝了免費的茶。按照總體規劃,這裡是洛陽橋文化旅遊創意街,城內有閩南風情建築、歷史遺蹟、宗教寺院、文化創意中心、非遺展示區、現代商業服務等。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歷史記憶 共同遺產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中新社福州12月18日電 題: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歷史記憶 共同遺產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陳悅「中馬聯合申遺成功,使『送王船』在世界的可見度大大增加了。」對於「送王船」申遺的成功,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閩南文化研究會原會長陳耕18日受訪時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這將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遊城市帶來契機。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簡稱「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廈門翔安:講述紅磚古厝的文化味兒-光明日報-光明網
    古民居是閩南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主要建築材料就是紅磚,因而得名紅磚古厝。在翔安,不僅古村落多,且村落中的紅磚建築規模大、保護完整、歷史悠久。不管是古意悠悠的呂塘、綠意盎然的大帽山、古樸嫻靜的烏山還是充滿兩岸元素的大嶝、小嶝,每一地的紅磚古厝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吸引了不少遊客。極具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已成為翔安的一張耀眼名片。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送王船儀式活動。
  • 一個島,竟然是一座博覽館,還是中國的第52處世界遺產
    2017年7月8日,在波蘭召開的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中國第52處世界遺產,鼓浪嶼的成功也標誌著中國成為了世界遺產數最多的國家。 但首先我們要知道,何為世界遺產?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僑鄉梧林古村落煥新生 打造「閩南僑史館」
    而想要發揮出它更多的文化價值,就要站在它原有的歷史文化角度之上注入新的內容,把它的歷史與當下人的生活方式結合,讓當下的人們能真實地看到、感受到、體驗到它的厚重。」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運營公司總經理宮琳娜如是說。梧林傳統村落的部分古建築仍在修繕中。 吳冠標 攝  番客樓、閩南古大厝、西式洋樓、炮樓……這梧林現存的近百幢古厝洋樓裡,盛滿了閩南華僑的鄉愁。
  • 泉州石獅小眾打卡地,四端堂裡的紅磚古厝,被譽為城市文化會客廳
    閩南的紅磚大厝在泉州一帶保留最為完好,不僅是文化留存也是遊客最愛的打卡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
  •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2017年10月30日 14:39   來源:東南早報
  • 閩南民居建築——山牆的形狀與紋飾
    閩南民居建築中,磚石混砌和牆面的裝飾及色彩紋樣,在中國建築史上有其獨特之處。山牆是牆身的一部分,是指建築物兩端的橫向外牆。古建築設計營造一般都有山牆,它的作用主要是與鄰居的住宅隔開和防火。閩南建築的牆身最具特色,山牆是泥塑作淺浮雕呈對稱式,腰線有紅磚、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簷邊,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繪,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節。在閩南以及潮汕等南方地區,山牆被賦予了一定的玄學色彩。這些地區依照山牆頂端的形狀,將山牆分為「五行山牆」。
  • 古民居、鄉愁,你記憶中的那些美好,福清幫你留著
    而古厝紅磚瓦頂、龍脊鳳簷、雕梁畫棟這類中西合璧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也成了抹不去的鮮豔記憶。江兜村的這座鄉土館選用江兜村的百年華僑古厝——王高宗祖屋進行保護性修繕,佔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圍繞「民俗、鄉土、家」的主題,分7大展區13個展館。
  • 東南亞華人華僑「五大幫」,閩南人最多,1082萬人
    基於地利和海洋傳統,閩粵兩省是南洋華人華僑的主要祖籍地,按方言籍貫的差異,可分成五大幫:講閩南話的福建人(後通稱閩南),講客家話的客家人,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後亦稱潮汕),講廣東話的廣府人(亦稱廣肇人),講海南話的海南人。除福建人為福建省籍外,後四者在當時均屬廣東省籍。
  • 傳承歷史文脈 留住城市記憶——仙遊縣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
    ▲延續城市文脈  12月13日,仙遊縣風貌辦發出關於在全縣公開徵集歷史文化遺產線索的通告,面向社會徵求仙遊縣域內具有突出歷史文化價值、建築藝術價值、科學技術價值或其他價值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線索、信息。
  • 18棟紅房子,完美保留閩南文化
    金門是廈門灣的島嶼,與廈門的距離只有10公裡,曾經是最前線的軍事島嶼,但是由於歷史原因,金門就在廈門附近,而金門卻好像隔著千山萬水,多虧了漫長的歷史,這個島充滿了厚重的細節。金門有獨特的叫法,村落聚集在一起叫做村落,山後民俗文化村是由18棟閩南傳統的舊土葬組成的村落,山後村是1900年建造的,最初來日本的華僑率王敬祥父子出資建立,據說當時是特別招聘唐山師傅建造的,整整25年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