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採集臺灣第一手民間舞蹈,春節期間才是最佳時機」,為此鄭教授於2009年至2015年間的四個春節,正是舉家共度傳統佳節之際,獨自一人踏上了臺灣調研之路。期間也多次受邀赴臺進行舞蹈學術研討會與交流講學。尤其是深入臺灣田間巷道的調研看到了從閩南播植臺灣的歌、舞、戲、曲、樂的閩南形態,也感受到濃濃的閩南風尚習俗與親情。
鄭玉玲教授介紹,閩臺兩地舞蹈的相似性,不僅在神尪儺舞上有體現,臺灣宜蘭的「布馬陣」與漳州南靖、漳浦一帶的竹馬舞,也同樣彰顯閩臺兩地文化相近、情感相連、同根同源。鄭玉玲教授告訴記者,每次去臺灣調研,都要去位於宜蘭的臺灣傳統藝術中心,特別喜歡走訪臺灣宜蘭鄉間,因為宜蘭人的祖先90%以上來自漳州,宜蘭世代居住著以漳州人為主的閩南人,濃濃的漳州腔和地道的漳州風味,似乎還在漳州家鄉的感覺,漳州傳統藝術也在此生根繁衍。從有著「宜蘭布馬祖師爺」,獲得臺灣「薪傳獎」和「民族藝師」稱號的祖籍漳浦的林榮春老藝人訪談中,她得知宜蘭的布馬陣是在南靖竹馬舞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優化而來。
左圖:鄭老師於2009年在宜蘭拜訪林榮春老藝人
右圖:在林榮春老藝人的指導下學習狀元騎馬
談起多次的臺灣調研經歷,鄭玉玲教授難掩激動。「赴臺調研能夠順利,我得到了很多臺灣學者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並且,也在傳統民間舞蹈文化中得到了大量閩臺同根同源的印證。在大量的相似性和共鳴中,我也再一次感受到閩臺兩岸是一脈相承的。」鄭玉玲教授進一步介紹,走訪中,她與臺灣民間藝人和學者在交流民間舞蹈過程中,發現大量閩臺民間舞蹈的共性和本源同一性。「閩臺兩地不僅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傳統藝術、民間舞蹈也是一脈相承的。這更讓我覺得研究閩南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特別有意義。我們讓舞蹈說話,讓藝術說話,讓文化說話,就是給臺獨言論最痛一擊,就是對歷史最好的解讀。」
作為一個閩南人,鄭玉玲教授有著刻在骨子裡的閩臺情。而她正是憑藉舞者的熱情,以學者的嚴謹,用雙腳去探測歷史,用雙手去書寫舞蹈,用專業成就情懷,讓藝術為歷史證言。讀《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不僅是縱讀源遠流長的閩臺民間舞蹈史,也是讀一段一脈相承的閩臺文化情。正如藝術需要傳承,這份家國情懷,也需要傳承。這或許也是這本書讀來時,讓人深感份量尤為厚重的緣故吧。
據悉,接下來,鄭玉玲教授將投入新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重大研究專項《閩臺「大神尪」儺舞藝術的搶救、挖掘與傳承研究》。她將完成包括成套專著叢書、拍攝影像資料、編制傳統技藝傳習手冊在內的一系列計劃目標,從歷史考察、技藝研究、表演傳習諸方面開展學術研究,從理論的高度,努力尋求閩臺大神尪儺舞藝術的搶救、保護和傳承的應對之策。
鄭玉玲教授表示,希望能帶領團隊完成這一新的挑戰,讓閩南舞蹈發光發亮,用舞蹈為閩臺兩地搭建溝通的橋梁,更好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想在中國的儺文化史中,建立閩臺儺文化特色專題,並對非遺開闢的閩臺區域專題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鄭玉玲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