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五|鄭玉玲:讓歷史起舞 用藝術說話

2021-02-19 漳州新聞網

「要採集臺灣第一手民間舞蹈,春節期間才是最佳時機」,為此鄭教授於2009年至2015年間的四個春節,正是舉家共度傳統佳節之際,獨自一人踏上了臺灣調研之路。期間也多次受邀赴臺進行舞蹈學術研討會與交流講學。尤其是深入臺灣田間巷道的調研看到了從閩南播植臺灣的歌、舞、戲、曲、樂的閩南形態,也感受到濃濃的閩南風尚習俗與親情。

鄭玉玲教授介紹,閩臺兩地舞蹈的相似性,不僅在神尪儺舞上有體現,臺灣宜蘭的「布馬陣」與漳州南靖、漳浦一帶的竹馬舞,也同樣彰顯閩臺兩地文化相近、情感相連、同根同源。鄭玉玲教授告訴記者,每次去臺灣調研,都要去位於宜蘭的臺灣傳統藝術中心,特別喜歡走訪臺灣宜蘭鄉間,因為宜蘭人的祖先90%以上來自漳州,宜蘭世代居住著以漳州人為主的閩南人,濃濃的漳州腔和地道的漳州風味,似乎還在漳州家鄉的感覺,漳州傳統藝術也在此生根繁衍。從有著「宜蘭布馬祖師爺」,獲得臺灣「薪傳獎」和「民族藝師」稱號的祖籍漳浦的林榮春老藝人訪談中,她得知宜蘭的布馬陣是在南靖竹馬舞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優化而來。

     左圖:鄭老師於2009年在宜蘭拜訪林榮春老藝人

     右圖:在林榮春老藝人的指導下學習狀元騎馬

談起多次的臺灣調研經歷,鄭玉玲教授難掩激動。「赴臺調研能夠順利,我得到了很多臺灣學者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並且,也在傳統民間舞蹈文化中得到了大量閩臺同根同源的印證。在大量的相似性和共鳴中,我也再一次感受到閩臺兩岸是一脈相承的。」鄭玉玲教授進一步介紹,走訪中,她與臺灣民間藝人和學者在交流民間舞蹈過程中,發現大量閩臺民間舞蹈的共性和本源同一性。「閩臺兩地不僅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傳統藝術、民間舞蹈也是一脈相承的。這更讓我覺得研究閩南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特別有意義。我們讓舞蹈說話,讓藝術說話,讓文化說話,就是給臺獨言論最痛一擊,就是對歷史最好的解讀。」

作為一個閩南人,鄭玉玲教授有著刻在骨子裡的閩臺情。而她正是憑藉舞者的熱情,以學者的嚴謹,用雙腳去探測歷史,用雙手去書寫舞蹈,用專業成就情懷,讓藝術為歷史證言。讀《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不僅是縱讀源遠流長的閩臺民間舞蹈史,也是讀一段一脈相承的閩臺文化情。正如藝術需要傳承,這份家國情懷,也需要傳承。這或許也是這本書讀來時,讓人深感份量尤為厚重的緣故吧。

據悉,接下來,鄭玉玲教授將投入新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重大研究專項《閩臺「大神尪」儺舞藝術的搶救、挖掘與傳承研究》。她將完成包括成套專著叢書、拍攝影像資料、編制傳統技藝傳習手冊在內的一系列計劃目標,從歷史考察、技藝研究、表演傳習諸方面開展學術研究,從理論的高度,努力尋求閩臺大神尪儺舞藝術的搶救、保護和傳承的應對之策。

鄭玉玲教授表示,希望能帶領團隊完成這一新的挑戰,讓閩南舞蹈發光發亮,用舞蹈為閩臺兩地搭建溝通的橋梁,更好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想在中國的儺文化史中,建立閩臺儺文化特色專題,並對非遺開闢的閩臺區域專題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鄭玉玲教授說。

相關焦點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五|鄭玉玲:讓歷史起舞 用藝術說話
    而她正是憑藉舞者的熱情,以學者的嚴謹,用雙腳去探測歷史,用雙手去書寫舞蹈,用專業成就情懷,讓藝術為歷史證言。讀《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不僅是縱讀源遠流長的閩臺民間舞蹈史,也是讀一段一脈相承的閩臺文化情。正如藝術需要傳承,這份家國情懷,也需要傳承。這或許也是這本書讀來時,讓人深感份量尤為厚重的緣故吧。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七 | 莊舍:在多元舞臺為閩南文化刷「存在感」
    變著視角觀察,把傳統文化「刷」出存在感,莊舍把這作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來做。用英語解讀經典,看似迎合功利,但卻有莊舍自己的思量。承續文化的力量是孩子,他開辦「莊舍學堂」給小學生講《英韻三字經》,給孩子們展示閩南習俗老物件,帶學生遊學文廟武廟,在古城與其他文化遺蹟中感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匯的魅力。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六|林俊:「瓷」生不悔 情定漳窯
    漳州窯瓷器是閩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被譽為中國古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名揚四海的克拉克瓷、東溪窯都屬於漳州窯,具有眾多品類的東溪窯瓷器中,擁有米黃色釉與冰裂紋特色的一類又因極具代表性而被稱為漳窯。至今,漳州地區已發現的有數十處明清時期所遺留的漳州窯窯址。其中,尤以南靖、華安一帶的東溪窯遺址和平和克拉克瓷南勝五寨窯遺址最成規模。
  • 閩南文化之歌仔戲
    「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話表達就是「小歌」),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的故事,成為早期臺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歌仔戲的雛形為宜蘭地區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學習高甲戲、北管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
  • 閩南大戲院:打造二線城市的藝術高地
    用藝術為美好生活賦能,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獲得感 在當天的慶典活動上,閩南大戲院為來自各行各業長期支持戲院的藝術愛好者代表頒發了「藝享使者」證書和獎盃。「藝享使者」們見證了閩南大戲院的「藝術蛻變」。在「藝術讓人生更美好」價值理念的指引下,閩南大戲院堅持以劇院為載體,根據廈門本地文化需求,以全球視野充分發掘引入優秀文藝作品,通過打造每年的閩南之春演出季、廈門國際兒童藝術節、兩岸藝術節、新年演出季,用魅力四射的舞臺藝術為城市注入人文活力,提升市民文化獲得感。
  • 閩南大戲院:從「文化傳播」到「文化創造」
    活動現場,閩南大戲院總經理羅豔為藝術家黃蒙拉頒發「首位駐院青年藝術家」榮譽證書。黃蒙拉曾榮獲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在國內首度開創了用「弦樂四重奏」替代傳統的「交響樂團」以「協奏的名義」合作小提琴協奏曲的全新形式。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式在廈門...
    12月22日,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式、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舉行,馬來西亞馬六甲申遺方通過視頻連線對「送王船」申遺成功表示祝賀,稱將以此為契機,共同傳承和發展中馬兩國的共同文化遺產。「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 閩南紅磚建築:華僑遺產 承載幾多歷史記憶
    它們中,既有閩南傳統式紅磚大厝,也有西洋式民居,代表了20世紀初期民居建築的各種類型。其中,金門縣政府舊址群7處12座建築最具申遺亮點。  談及古厝文化,列舉一個細節就足以說明源遠流長。一塊鐫刻「榮陽衍派」的門匾耐人尋味。其中的「榮」字上面的草字頭,已經不用兩個「火」字,而「陽」字卻用繁體。它告訴後人,這座房子的先祖來自中原河南的滎陽縣,這就是大嶝古厝鄭姓的由來。
  • 泉州90後原創《閩南夢》MV 點擊破萬推閩南文化
    富有閩南文化氣息的歌詞,伴隨著富有節奏感的嘻哈旋律,這是泉州本土90後嘻哈音樂唱作人陳凱創作的一首別具風格的《閩南夢》。該歌上傳到網上後,受到廣泛好評。  「我想通過別樣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閩南文化。」陳凱說。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昨在同安開幕
    昨日,在同安區西柯鎮呂厝社區,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 同安是「送王船」舉辦次數最多(152屆)、規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區域。昨天在活動現場,民眾舉辦了盛大的「送王船」民俗儀式,近百米長的「送王船」隊伍,浩浩蕩蕩地沿著呂厝社區繞境巡安,寄託了當地百姓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堪稱一場「海洋文化狂歡節」。
  • 觀劇之家:聖誕特典《守護者聯盟》丨藝術導賞
    提醒:「觀劇之家」的活動主要是分享幸福莊精選的、已經無法看到的舞臺劇視頻或經典電影,用以提升廣大觀眾的藝術欣賞水平,所有素材非現場演出,在此,重申說明,請您留意
  • 閩南文化生態走廊示範段新驛簡介 邂逅閩南風
    『在古驛邂逅閩南風』系列之八  閩南文化生態走廊示範段新驛簡介  作為漳州市「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核心區域,閩南文化生態走廊示範段北起水仙花大橋,沿324國道往南至漳浦長橋鎮海峽花卉集散中心,全長約25公裡。
  • 跨界藝術,情牽兩岸丨2019年閩南大戲院兩岸藝術節在廈開幕
    此次由閩南大戲院發起的「兩岸藝術跨界扶青計劃」(以下簡稱「扶青計劃」),打破藝術類別邊界,發掘時尚設計、攝影等良才,廣徵兩岸青年優秀藝術創作,集兩岸藝術之美,美美與共,跨界舞臺星輝熠熠,為藝術節注入更多活力。第七屆閩南大戲院兩岸藝術節宣傳片掃碼帶你玩轉創意時尚 美學展演!
  • 閩南文化課堂-高甲戲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文化戲曲劇種之一,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於福建泉州。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間樂曲伴奏下作即興的化裝表演,後來發展成專業戲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稱為宋江戲。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王士儀先生根據光緒丁酉《臺灣省民主歌》歌仔簿封面背面的考據,認為「這本歌仔簿小小的發現,讓人體會到『七字仔』傳達這個地區廣大百姓是如何吐露他們的情感」。[4] 「歌仔戲」主要唱腔「七字調」、「倍思調」、「雜念調」源於「錦歌」的基本曲調「四空仔」、「五空仔」、「雜念仔」。[5](P.219-220)[6] 曾子良先生即從歌仔的內容、結構與音樂形式,說明臺灣、閩南、中國文化的統一性。
  • 歷史:閩南方言與文化縱橫談--第一篇
    一、閩南方言的形成,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 【系列報導之五】戰火中走出的伉儷
    【系列報導之五】戰火中走出的伉儷 2020-10-09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轉發有獎】閩南大戲院2015年度系列演出發布(一)
    閩南大戲院2015年度系列演出發布時代劇獻·濃縮的時光首發一覽蜚聲全球的經典三幕鬧劇倫敦西區及紐約百老匯常演不衰的經典之作鬧劇中的鬧劇,讓你從頭笑到尾第39屆香港藝術節特別委約作品華人頂尖藝術巨匠合力打造用肢體演繹名著《金瓶梅》的欲望之魂
  • 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爭相報導,閩南大戲院八周年強勢霸屏,引高度關注!
    他十分注重創新與傳承,傾心於嘗試並始終探索小提琴上的更多可能,在國內首度開創了用「弦樂四重奏」替代傳統的「交響樂團」以「協奏的名義」合作小提琴協奏曲的全新形式,被譽為「東方帕格尼尼」 。作為對閩南大戲院八周年慶典的獻禮,黃蒙拉還現場演奏了帕格尼尼高難度的《磨坊女主題變奏曲》,一展「東方帕格尼尼」之風採。
  • 「當閩南古厝遇見歐陸古建」——陳立德藝術作品展在南昌航空大學...
    「當閩南古厝遇見歐陸古建」——陳立德藝術作品展在南昌航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精彩亮相 2020-11-03 2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