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研究者寫下36萬字閩南語民俗散文:我是西街的囝仔

2021-01-09 閩南網

「我是西街的囝仔」

  據泉州網報導「一條古街千年史,一日西街越千年。」這是閩南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筆下的《西街》。近日,洪泓帶著記者漫步西街,講述尋常巷陌裡的陳年舊事和那些過往時光裡的古街風貌。

在孝感巷 滾著鐵環長大

  「我是西街的囝仔(閩南方言『兒子』的意思)。」

  洪泓出生在西街孝感巷,站在巷口,抬頭就可以看到東西塔。那是一個普通軍人家庭,父親、母親、洪泓三兄弟及一個妹妹,簡簡單單的六口之家,洪泓在家排行老二。

  洪泓的父親以半軍事化的方式管理家庭——洗漱用品整齊擺放,吹哨起床,統一吃飯。回憶起往昔,洪泓還記得,一到冬天,他和哥哥、弟弟、妹妹最怕聽到父親的哨聲,因為那意味著要離開熱乎乎的被窩。

  當時的孩子們都喜歡玩滾鐵環。將圈在廢棄水桶外的鐵箍取下來,再用粗鐵絲做成一把帶鉤頭的鐵棍勾住鐵環,便在巷子裡玩起來。洪泓和十來個小夥伴就這麼滾著鐵環上學、放學。

  某個下雨天,洪泓和小夥伴發現雨水打溼的巷石上有模糊字跡。好奇心使然,他們撿起地上的樹枝,像描紅一樣認真描寫巷石上的字跡。後來被大人看見,大聲呵斥,洪泓和小夥伴們趕緊跑回家,才知道,那些巷石是墓碑石鋪就的,難怪上面有字跡。

相關焦點

  • 「我是西街的囝仔」
    洪泓帶記者走訪西街小巷在西街舊館驛巷內的一間客棧內,洪泓向記者介紹泉州元素的工藝品。  核心提示「一條古街千年史,一日西街越千年。」這是閩南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筆下的《西街》。近日,洪泓帶著記者漫步西街,講述尋常巷陌裡的陳年舊事和那些過往時光裡的古街風貌。  本報記者 許雅玲/文 戴涵琦/圖  在孝感巷 滾著鐵環長大「我是西街的囝仔(閩南方言"兒子"的意思)。」  洪泓出生在西街孝感巷,站在巷口,抬頭就可以看到東西塔。那是一個普通軍人家庭,父親、母親、洪泓三兄弟及一個妹妹,簡簡單單的六口之家,洪泓在家排行老二。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2020童聲童謠 ⑦|阮是好囝仔
    大家好,每期一首閩南童謠,用稚嫩的童聲和古早味道的方言,帶你感受地道的漳州味。今天我想問問小朋友,你們認為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這期與大家分享的閩南童謠《阮是好囝仔》,講的就是應當如何做個好孩子。我們一起來聽由漳州二實小李子維帶來的《阮是好囝仔》——各位觀眾逐家好!
  • 用鄉音鄉念喚起你對閩南語的溫柔記憶
    10月1日至8日,「2020潤物無聲國慶展丨言吾閩南」在泉州西街肅清門廣場開展,主辦方泉州文旅用守望方言的方式,用鄉音鄉念喚起你對閩南語的溫柔記憶。 展廳以「溯洄」二字為延伸,通過對閩南十五音的介紹、閩南五色話及閩南語節氣視頻的播放,為大眾展示閩南語的「原生之初」。
  • 閩南文化的奇葩——閩南語歌曲
    閩南語歌曲是閩南文化的奇葩,它濃縮了閩南文化的精華,具有其特殊的韻味和魅力。在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閩南鄉親中廣受喜愛。「咱的鄉親,咱的歌」,包含了閩南人特有的鄉情親情,它融合了閩南地區的生活情趣和地方文化,能讓人深刻感受到它的鄉土氣息。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七 | 莊舍:在多元舞臺為閩南文化刷「存在感」
    漳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介紹漳州文化的推文裡,能破萬的實屬寥寥。這篇文章的作者叫莊舍,一位把傳播閩南傳統文化為己任的人。在「一品莊舍」的公眾號中,不僅給閩南文化愛好者打開一扇窗,也給閩南文化研究者開了平臺。公眾號不僅有莊舍個人的隨心隨想,也有閩南文化愛好者的心得感受,評論區也聚合了不少愛閩南文化的人。有人討論便有文化生存的場子,有場子便有磁性,有磁性便能聚來更多的人。
  • 第三屆閩南童謠大賽 小導遊閩南語講述開元寺傳說
    豐澤區閩南童謠大賽中,幼兒園的小朋友的表演萌態百生  閩南網5月28日訊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開元寺,傳說這裡原來是一片桑林,由黃守恭所有……」舞臺上  昨天上午,來自鯉城區小學的12名小朋友,用地道的閩南話,帶大夥遊歷古城泉州的景點,講述古城故事。這是鯉城區婦聯聯合區文體新局、區教育局舉辦的一場鯉城區少兒閩南語講古大比拼活動,鯉城區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婦兒工委主任費森平出席活動。
  • 閩南童謠天黑黑
    《天黑黑》是一塊咱廈門人攏會曉念兮閩南話囝仔歌,做囝仔兮時陣我是安尼念兮:「天烏烏,卜落雨,鯽仔魚,卜娶某。
  • 【閩南】S.H.E閩南語歌曲《我愛雨夜花》MV
    點擊金英網絡關注我喲南安門戶網站金英網微信公眾號--金英網絡,關注以後每天看南安新聞,文化資訊、閩南相關等精彩信息!
  • 閩南語歌尋找新突破 閩南地區演出空間擴大
    上月底,兩岸閩南語歌曲歌星選拔賽在臺南舉行,吸引了1000多名觀眾,原本晚上7時開始的活動,不到晚上6時就有大批觀眾排隊入場。  這樣的狀況讓從事閩南語歌曲事業的人動容。在隨後不久舉行的「兩岸閩南語歌曲未來發展研討會」上,大家為今天的閩南語歌曲找出路。
  • 身為閩南人的你懂得這些閩南語嗎?
    於是我常常會自己腦海裡想一下,這個詞的閩南語發音對應的是哪個漢字呢?結果閩南語的博大精深讓我甚是苦惱----我們都知道閩南人對「周歲」的發音是「dou zhe」,這個發音明顯和周歲沒什麼關係,究竟「度這」對應的是哪兩個漢字??閩南人對餿水的發音是「pun」, 這詞明顯和餿水也不是同一個詞,究竟「pun」是哪個字?
  • 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翔安:文化惠民照亮新區百姓生活
    這些年,翔安區委、區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文化惠民;此外,該區不斷挖掘民俗文化資源,注重「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組織參加文藝賽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文化提升讓美麗翔安的「文化惠民」更有內涵、更有魅力。
  • 「閩南風」吹進閩南師大 趣事成畫閩南語來注釋
    閩南網4月2日訊 「汝明載娶我去看高甲戲好咩?」「好啊,我真歡喜幫助你。」昨日,閩南師大學生公寓前,引來不少師生,對著30多幅漫畫比手畫腳,議論著。這些漫畫新鮮出爐,由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們親手繪製,有素描、水粉畫、簡筆畫,還有電子手繪。  而讓人稱道的不僅是這些畫的萌態,還有畫上一句句閩南語的對話,將學生生活、漳州美食、旅遊有趣地展現。
  •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2017年10月30日 14:39   來源:東南早報
  • 泉州西街音樂節13日舊麵粉廠開幕 一起去聽咱厝歌聲
    陳銀玲為《熱情的沙漠》加入閩南語風味時間:2月13日至15日地點:中心市區西街舊麵粉廠>內容:「青春紀念冊」、「咱厝的歌聲」、「向經典致敬」演唱會,文創集市作為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的重磅節目之一,西街音樂節將於2月13日至15日(正月十四至十六)上午10:30至晚上11:00在中心市區西街舊麵粉廠唱響。
  • 不同款的閩南語歌
    提起閩南語歌,非閩南人似乎只知道《愛拼才會贏》。可身為閩南人,從小在閩南語的世界中長大的我們,記憶中的閩南語歌,不只是這一首歌。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政策和歷史原因,閩南語歌除了阿公阿嬤口中的歌謠外,鮮少人知。那時候大部分的閩南人沒有受過文化教育,不會講普通話,更不識字。電視節目興起時,他們也只是看得懂畫面,對裡面的對話及內容,不明所以。
  • 【芙蓉說事】那些從未在閩南上映的閩南語電影
    說到閩南語電影,不但在大陸的國人陌生,連閩南人都很陌生。閩南語片,好比粵語片,顧名思義是用閩南話做對白的電影。
  • 李白《將進酒》紅樓夢《葬花詞》,閩南語版是這樣的(視頻)
    「這源於我對閩南語的熱愛,十幾年前,在偶然機會中,接觸到由黃勁連等推動的臺語文學營,被閩南語文學細膩、豐沛的感情所感動,從此就『愛』上了閩南語。」蔡金安告訴記者,這一「鑽」進去就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大力推動閩南語,出版教科書、文學書籍、雜誌,更聘任多位學者為顧問,編出一套完善的語言教材,並熱衷於用古調吟唱閩南語詩詞。
  • 臺灣六旬翁當兩岸閩南語「信鴿」 吟唱古詩詞
    ­  「這源於我對閩南語的熱愛,十幾年前,在偶然機會中,接觸到由黃勁連等推動的臺語文學營,被閩南語文學細膩、豐沛的感情所感動,從此就『愛』上了閩南語。」蔡金安告訴記者,這一「鑽」進去就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大力推動閩南語,出版教科書、文學書籍、雜誌,更聘任多位學者為顧問,編出一套完善的語言教材,並熱衷於用古調吟唱閩南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