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昨日,到南安豐州進行文化交流的臺灣學者蔡金安,用閩南語即興吟唱了一首《將進酒》,歌聲抑揚頓挫、鏗鏘有力。
十年來,蔡金安經常往返臺灣和大陸,用閩南語吟唱的方式,當起了兩岸閩南語交流的「信鴿」。
頭戴草帽、吟唱詩詞聲音洪亮……昨日,記者見到了這位飽含古風古韻、精神抖擻的六旬老人。
當記者問及為何要推廣閩南語時,蔡金安打開了話匣子。
「這源於我對閩南語的熱愛,十幾年前,在偶然機會中,接觸到由黃勁連等推動的臺語文學營,被閩南語文學細膩、豐沛的感情所感動,從此就『愛』上了閩南語。」蔡金安告訴記者,這一「鑽」進去就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大力推動閩南語,出版教科書、文學書籍、雜誌,更聘任多位學者為顧問,編出一套完善的語言教材,並熱衷於用古調吟唱閩南語詩詞。
「在臺灣,閩南語真正走進了課堂,成為學生的選修課,而在大陸,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閩南語逐漸式微,出現鄉音難覓的囧狀。」他告訴記者,到大陸後,他發現人們普遍的交流方式是普通話,很多父母為讓孩子融入大環境,刻意不說方言,閩南語逐漸被年輕一代淡忘。
2007年,蔡金安開始到廈門等地推廣閩南語。「我就在海峽兩岸奔走,傳授閩南語古詩詞吟唱,帶來臺灣推廣閩南語的經驗。」蔡金安告訴記者,閩南語是泉臺共同的語言,這樣的交流更能增進兩岸的文化認同感。
多年來,蔡金安先是創作了500多首閩南兒歌,後來又收集了唐詩300首,依平仄、押韻等進行編曲,唐詩優美的文字與閩南語動聽的旋律相結合,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聽覺效果。如今他創造的「蔡氏吟誦法」在兩岸頗有名氣,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
2008年,在蔡金安不斷奔走和牽線搭橋下,首屆由兩岸合辦的廈門市閩南文化夏令營開營,來自海峽兩岸的閩南文化專家輪番上陣授課,除了教授閩南語,還講授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語歌曲的創作、臺灣閩南語文學、閩南語古詩吟唱、閩南民俗等。
「如今,閩南語即將走進100多所學校,逐漸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蔡金安告訴記者,2015年,他曾到泉州一中、培元中學、泉州五中、泉州七中等學校巡迴傳授閩南語古詩詞吟唱,反響熱烈。
他表示,閩南語是閩南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接下來他將深入南安等地傳播閩南語,與當地閩南文化學者多交流、學習,共同推動閩南語走進課堂,營造濃厚的閩南語學習氛圍。
據了解,中國古詩詞吟唱在唐宋時期達到高峰,當時吟唱所用的語言是中國的「古漢語」,而「閩南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用閩南語吟唱古詩詞,還原了千年前祖先吟詩的情景。
「閩南語音域甚廣,有七聲八調,本身就是音樂性的語言,用吟唱的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對詩詞的記憶,而且吟唱過程中有美的享受。」蔡金安介紹,用普通話讀詩頗為單調,但用閩南語吟誦,能將詩詞的抑揚頓挫演繹得淋漓盡致。
「很多古詩詞,用普通話念不押韻,但用閩南語讀起來就押韻了。吟唱古詩詞可以有很多種曲調,如《長幹行》是宜蘭酒令,《春曉》是鹿港調,《朝發白帝城》是天籟調,《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歌仔戲調……」蔡金安告訴記者,閩南語吟唱是閩南地區傳承詩詞文化的傳統方式。
「如今我正在兩岸搜集膾炙人口的吟誦『古調』,希望通過重拾這些古老的吟誦方式,對其歸納、整理、研究,共同推動閩南語文化研究。」蔡金安表示,他希望聯合大陸閩南語學者,共同推進閩南語詩詞吟唱非遺申請工作。
在採訪中,蔡金安也對南安著名的「貴峰詩社」讚賞有加。
「我對南安貴峰詩社早有耳聞,聽聞在貴峰王氏家族,上到花甲老人下至懵懂孩童,都能隨口吟誦出自己所熟知的詩詞,為世人展現了『野老牧童隨口唱,俗言俚語盡詩聲』的盛況。」蔡金安告訴記者,貴峰詩社古詩詞吟誦是「新調」,他吟唱的是「古調」,兩者在讀音上略有不同,但各有千秋、風格相近。
「期待有一天能和貴峰詩社的『大咖』切磋,增進彼此的了解。」蔡金安說。
記者 賴香珠 李想 文/圖
通訊員 陳志彬 傅丹陽
編輯 傅少濱 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