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走出大學的校門,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會笑了。
笑似乎變成了一件奢侈品。
生活在不停的重複中越來越沒勁,笑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笑不出來的時候,我就打開視頻網站,想看一看有沒有什麼搞笑的綜藝,能讓我哈哈大笑。
正巧發現了一檔名為《認真的嘎嘎們》的節目,旨在發現「有趣綜藝新偶像」。
這看起來非常符合我的心意。
結果兩期看完,我發現自己更不會笑了。
騰訊今年算是徹底跟選秀幹上了。
《認真的嘎嘎們》也未能倖免。
簡單來說,這個節目就是讓選手們比賽,誰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誰就晉級。
而好笑不好笑,由4個評委決定。
他們分別是:何老師、大張偉、李誕和陳偉霆。
單看這評委陣容,我覺得還行。但沒想到的是,勸退我的,是參賽選手們……
按照我以往追選秀節目的經驗,觀眾們都在想盡辦法給自己喜歡的選手投票。
而《認真的嘎嘎們》讓人完全沒有這個擔心!
因為你發現自己壓根兒不想給任何選手投票!
還會巴不得他們早點被淘汰!
比如一個叫王子甲的選手,在自我介紹時講了一段以自己名字為梗的脫口秀,看得我尷尬癌都快犯了……
比如一個說自己是「瘋狗派」的脫口秀演員付航,自我介紹時突然對著鏡頭來了一通狗叫,把主持人戚薇嚇得都快出畫了。
但其實冷笑話和誇張的表演都還好。
最讓人無語的,是販賣油膩。
一個叫做張益寧的選手,上來就嘟嘴賣萌,還給戚薇撒嬌!
把陳偉霆噁心得直敲牆!
比如,這個才藝表演「跳5」,
比如,這個自我介紹的「昌書」,
就連土味情話也能被當做個人技拿來上節目,
怎麼著,我拿手機看個七阿姨它不香麼? 況且人七阿姨那兒還有那麼多愛豆呢。
其實諧音梗不是不可,關鍵是別太低級了……
像這個有沫(幽默),
這個撞山(撞衫),
這是把觀眾當傻子麼?
不知道你們面前的誕總說過「諧音梗是要被扣錢的」麼?
簡單介紹一下,「嘎嘎們」是「GAGMAN」的音譯,而「GAG」,在英語裡是指「笑料作者」。
和日韓娛樂裡的「搞笑藝人」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其實《認真的嘎嘎們》這檔節目的初衷是好的。
選出來一群有才藝有天賦的搞笑藝人,也確實是非常必要的。
因為我們的搞笑藝人實在是太稀缺了。
不論你怎麼換臺,你會發現活躍在綜藝裡的搞笑擔當就那麼幾個。
楊迪、沈騰、賈玲、沙溢、劉維、小嶽嶽、郭麒麟、大張偉……
以及曾經的薛之謙和陳赫。
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參與節目數量最多的藝人就是楊迪,一共43檔。
難怪賈玲說楊迪媽媽想兒子的時候,打開電視就行了。
搞笑藝人的稀缺所帶來的,除了市場的緊張,
還有就是留給觀眾的選擇太少。
對於觀眾而言,嘉賓是綜藝製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沒有自己喜歡的藝人,有多少人會願意花時間去感受內容?
單靠內容本身硬抗,又會有多少人會願意為節目買單?
以我自己為例,要不是因為知道沈騰和賈玲特別好笑,我才不願意看藍臺的《王牌對王牌》,這檔只會讓嘉賓做遊戲的節目。
要不是為了看沙溢和郭麒麟,我才不會在棄了那麼多年之後,又重新點開《跑男》。
其實,造成當前搞笑藝人稀缺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我們的綜藝市場發展太快,而發現搞笑藝人的渠道幾乎沒有,給新人展現的機會也不多,整個體系不夠職業化。
簡而言之就是,供<<<<<求。
還記得我小時候,根本沒有《跑男》、《極挑》這種綜藝。
能讓人看了就樂呵的,大多是相聲演員和小品演員的表演。
而最近十年,綜藝節目快速發展,尤其是一些日韓綜藝,對我國綜藝的影響非常大。
雖然我們學會了類似節目的製作,也有自己本土的偶像和明星。
但相比之下,「搞笑藝人」這個行業顯然還是在日韓更為成熟。
眾所周知,娛樂性是大部分綜藝節目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
浙江衛視金牌製片人、《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接受採訪時就說,「因為我們也嘗試過有很多流量,年輕人偶像齊聚的節目,但是未必有很好的效果,是因為它缺少那個GAGMAN。」
而目前的娛樂市場上,導演組在進行製作節目時,可供選擇的搞笑擔當非常少。
除了本身就是綜藝咖出身的楊迪。(拜我爸所賜,他當年每天都要看河南衛視都市頻道的《你最有才》所賜,以至於我到現在都記得當時楊迪被封為「表情帝」……)
剩下的:
劉維、大張偉、薛之謙——歌手
沈騰、賈玲、小嶽嶽、郭麒麟——相聲/小品演員
沙溢、陳赫——影視演員
而他們之所以在綜藝節目裡成為搞笑擔當,也不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深諳綜藝節目之道。
更多的,是和他們的老本行,或是跟個人性格有關。
在這群我們熟悉的綜藝老人兒裡,除了郭麒麟,我真是絞盡腦汁也想不到其他年輕代表。(汪蘇瀧倒是有這個潛質,但畢竟是中學時期就火起來的男人,加上奔四的年紀,實在算不得新人,而且也缺乏常駐綜藝……)
再加上一些明星有「偶像包袱」,不願意扮演這樣的角色,還有一部分明星擔心綜藝參加得多了,被批「不務正業」。
所以,發現新生派的搞笑藝人,是現在綜藝的當務之急。
回到《認真的嘎嘎們》這檔節目,正如李誕所說,導演組已經把各種類型的人都找來了。
那為什麼讓人感受到最多的不是好笑,而是尷尬到爆?
看完兩期節目,我覺得原因可能有兩點:
第一,誠心誠意想當搞笑藝人的,不多。
參賽選手中,有不火的藝人,有過氣的網紅。
我其實並不反感這樣的選手來參賽。
我反感的,是這樣的選手沒有帶著好的作品來參賽。
這就很容易讓我懷疑他們來的動機。
比如上文提到的張益寧(又是你,對不住,得罪了……)
一個浙傳畢業浙江廣電出身的主持人,會好好說話,幹嘛非要販賣油膩呢?
再比如,曾在韓國發展的藝人曹璐,帶來的表演是小美人魚變成泡沫。
雖然導師們給了3票,但李誕還是承認,是15萬個桌球的道具幫了她。
曹璐曾經獲得過MBC演藝大賞人氣獎。
但憑心而論,這個表演真的讓人有點失望。
這就讓人忍不住多想是不是年齡大了,在韓國發展不動了,所以想回國刷臉了……
除了缺乏誠意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
就是很多表演缺乏創新。
不說那些已經爛到家的諧音梗,很多選手帶來的段子也是老到掉牙。
整個節目的笑點,除了聽不太懂普通話的陳偉霆,就只剩下李誕輕而易舉地刨梗,
和大張偉隨時隨地,張口就來的一個新梗。
別說像何老師、李誕和大張偉,這種錄綜藝錄了這麼多年的專業人員了。
就是像我這種看電視看了這麼多年的觀眾,也能猜到啊。
難怪李誕嘆氣,大張偉無奈。
「人間春風」何老師也只能強裝一個誇張到變形的笑,來給選手鼓勵了。
其實搞笑藝人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只要放下偶像包袱,時不時扮個醜,受個苦,講幾個段子,插科打諢一下就成了。
搞笑藝人最需要做到的,是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並且能按照自己的路數不斷創新,做到持續輸出。
想要找到自己的風格,就不能一味模仿別人。要學會充分挖掘自己,正確認識自己,並且找到合適的表現方式。
而創新,則需要對生活,對人情世故有細緻的觀察,能夠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不斷積累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激發自己,創造出全新的包袱,並且在恰當的時機準確抖出。
創作的過程是孤獨的。
它要求創作者必須靜下心來,投入大量的時間,不浮躁,不急於求成,把自己當作一件藝術品,踏踏實實不斷打磨自己。
在大肆宣揚網際網路文化的今天,在很多人都追求快速撈錢的娛樂圈,
這似乎正好相悖。
所以,這就給有志於成為搞笑藝人的年輕人,帶來了極大考驗。
如果真的能做到,那離一個成功的「嘎嘎們」也就不遠了。
在當下這個充滿焦慮的社會,我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更多的搞笑藝人。
一個好的搞笑藝人,是可以拯救很多人的。
因為,笑是可以傳遞的,快樂會互相感染。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鑫圓節衣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下方微信↓↓↓↓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鑫圓節衣(ID: amazing2419)
想找我嘮嗑,歡迎來我的微博:@鑫圓節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