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不易 商業人物 收錄於話題#博納影業2#中國電影十年1#華誼兄弟1#北京文化1
作者:王不易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壹
「資本」,2010年至2020年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詞。
之前,包括華誼在內的所有民營影視公司,名氣和積累雖然有了,但幹活都是作坊式的,四處湊錢,湊齊了就拍。王中磊甚至連A輪、B輪都不太懂。王中磊說,以前拍電影,常和香港的影視公司合作,因為香港老闆有錢,「我們需要大老闆」。[1]
2009年10月,創業板開啟。10月30日, 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開盤,其中漲幅最大的是華誼兄弟。王氏兄弟敲鐘的那一下和馮小剛收穫2億的快樂,讓人們的目光投向民營影視。
創業板首批公司在深圳舉行敲鐘上市儀式。圖為華誼董事長王中軍
圖源:視覺中國
王中磊說,敲鐘的那天,他感受到了資本和影視的對接。
那不是一聲簡單的鐘聲。
2010年底,博納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第二年,光線傳媒登陸深交所創業板。民營影視企業插上資本的翅膀,飛入黃金期。
有人在微博上發問:為什麼感覺2009年之後,精品影視作品越來越少。編劇汪海林回答:2009年創業板開啟,影視資本化。
汪海林有一段很著名的演講——《懷念煤老闆做投資人的日子》。他在演講中說,剛入行時,大量投資人都是煤老闆、房地產商,後來網際網路企業進來了。他對比了兩種資本,「肯定」了前者:「他們除了要求找女演員以外,沒有別的任何要求,他根本就不幹預我們的創作。」否定了後者:「他有很多他的想法,大數據啊、各種流量、大IP啊,越來越離譜。」
圖為視頻截圖
搞創作的好像天然警惕資本。
資本進入影視行業後,火熱是有目共睹的。
2010年之前,中國銀幕數量每年增加100-626塊不等,2010年,銀幕暴增1500塊,2015年,新增銀幕8035塊,銀幕總數達31627塊。銀幕數越多,意味著源源不斷的票房。2000年,全國總票房是8億元;2010年,全國總票房是100億元;2015年,全國總票房超440億元。
中國電影票房的上一次大漲,是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以3000萬美元投資、1000萬元宣傳費開啟了大片時代。當時許多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人說:」我已經好多年沒有進過電影院了。」《英雄》調動了人們的電影消費欲望。
電影《英雄》劇照
張藝謀沒想把《英雄》做得這麼大,香港影視公司老闆江志強堅持這麼做。張藝謀很緊張:「我們花了這麼多錢,中國又沒有市場,這些錢能賺回來嗎?」江志強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我從來沒有遇過這麼關心老闆的導演,因為他覺得拍電影沒有老闆不行,老闆死掉我還怎麼拍電影?」[2]
張藝謀的思維和王中磊很相似。那畢竟是2002年。離王中磊遇到馬雲還差4年。
2001年,國產片票房冠軍是華誼的《大腕》,4300萬元。2002年,《英雄》的國內票房是2.5億元,全球票房14億元——《英雄》推高了中國票房,也更新了影視行業的玩法。在那之後,過億國產片頻繁出現,大製作、高片酬成為時代現象,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三大導演紛紛躋身億元俱樂部,第五代地位穩固。民營影視企業也在這十年中紛紛打下江山,「民營五大」格局初現:華誼、光線、博納、小馬奔騰、星美各佔一方。2010年,國產片票房57.34億元,「民營五大」票房總和超過30億元。
如果說開啟中國電影上一個十年的是《英雄》,那麼這一個十年,資本是絕對的主角。
貳
「中國電影票房達到10億元的時候,我在做生意,發展自己的企業;當票房達到100億元的時候,我在觀察;當票房達到300億元的時候,我要出手了。」
說這句話的是快鹿集團前主席施建祥。
快鹿集團原來是做電纜、房地產的,後來搞金融。2011年,施建祥開始涉足影視圈,投資過《忠烈楊家將》《八星抱喜》《葉問》。最終令他聲名大噪的是《葉問3》。施建祥對《葉問3》的票房期望是30億元,希望憑藉《葉問3》創造中國影史奇蹟。但最終《葉問3》留在影史上的關鍵詞是「幽靈場」「票房注水」,而《葉問3》的風波最終導致了快鹿集團陷入兌付危機,施建祥的「網際網路+電影+金融」夢碎了。
電影《葉問3》劇照
他手上還殘留著一個比《葉問3》還大的項目,投資高達7億元——《大轟炸》,範冰冰特別出演。至今未有上映的消息。
施建祥的資本軌跡,很多人重複。這種重複最終在2014年掀起了一個小高潮。易凱資本CEO王冉在微博上調侃:「中國養豬的、做乳製品的、開餐館的、做金屬管材的、賣五金的、放煙花的企業有什麼共同點?答案:都變成了影視公司。」
2010年至2015年,是資本最青睞影視行業的幾年,是民營影視的黃金五年。
《泰囧》將國產片帶入十億時代。這幾年,中國票房連年增長,2015年比2014年大漲48%。內地票房排名前十的影企中,有八家是民企。資本爭相搶入這片熱土。
中南重工改名中南文化,北京旅遊改名北京文化,通靈珠寶成立鑽石影業,熊貓煙花計劃收購影視公司……如果說煤老闆搞影視是最不可思議的跨界,這些和影視完全不搭邊的企業一腳踩入影視圈,才是真正的令人大跌眼鏡。它們忙著搶佔資源,希望像華誼和樂視一樣將明星和導演緊密團結在資本周圍。
2015年,共發生了88起影視業的重組併購,涉及金額高達435億,文化傳媒上市公司光增發募資就達到865億元。2015年,華誼市值最高峰達894億元。
博納於冬很後悔,當年美股上市後,博納5年的融資總額不到一億美元。於冬很不服氣:「我問過王長田,也問過王中磊,你們覺得博納和華誼、光線的差距真的能有十幾倍嗎?」
博納影業創始人於冬。圖源:視覺中國
2015年年中,博納宣布私有化。即便是失去了這5年,博納依舊得到了資本的支持。最終博納的私有化買家包括:阿里、騰訊、中信證券、復星國際、紅杉、軟銀賽富。可謂豪華。6個月後,博納完成25億元A輪融資。
「未來內容產業將給BAT打工」還言猶在耳,於冬已經牽手網際網路資本,博納終於和華誼、光線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叄
剎車也來得猝不及防。
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遭遇十年來增速最緩慢的一年,同比增長3.73%,而上一年的增速是48.7%。接下來崔永元事件,影視圈遭受暴擊,還未從暴擊中緩過來,2020疫情來襲。
中國電影這十年最後的榮光落在了一家新公司上——北京文化。
北京文化的董事長宋歌是典型的新勢力。在民營五大座次重排、甚至淘汰的歷史進程中,他從完美影視跳到萬達影視,後來又自己開了公司,最終被一個由旅遊轉型影視的公司——北京文化收購。
北京文化近些年是當之無愧的爆款製造機:《戰狼2》《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背後都有它的加持。
圖源:視覺中國
而宋歌像一個中心,連結著其他的新勢力——吳京《戰狼》第一部就找過他,徐崢《泰囧》找過他,寧浩《心花路放》是他操盤,郭帆稱呼他為「宋大大」,《流浪地球》之前,宋歌已經幫他操盤過《同桌的你》……
這股新勢力正衝擊著新的「民營五大」。樂視、萬達掉隊,華誼靠著《八佰》緩過一口氣,博納靠著主旋律片堅守位置,光線靠《哪吒》扳回一城,可王長田明白:「沒有耐心,別做動畫。」
另一個中心是歡喜傳媒的董平。董平是影視圈老炮兒,第五代導演的崛起離不開他的資本支持,2014年,他把文化中國按104億港元的估值賣給了馬雲,後來文化中國改名為阿里影業。董平籤下了張藝謀、陳可辛、王家衛、顧長衛、張一白,吸納徐崢、寧浩為大股東。
這兩個中心所形成的漩渦,攪動著最後的風雲。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600億。
狂歡背後是2018年票房增速9.1%的事實。
「商業人物」2017年曾採訪過宋歌,提出了一個問題:「國內電影產業未來會是怎樣的發展狀態?」宋歌回答:「我覺得電影市場應該慢慢地止步不前了,基本上快到頭了。」
2018年,光線上市以來首次營收下滑,淨利潤為-2.84億元。華誼也在這一年迎來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淨利潤為-10.93億元。2018年傳媒行業總淨利潤為-282億,所有行業倒數第一。
回國搞上市的於冬很倒黴。剛回來就遇上證監會收緊影視類資產的併購和上市,資本退出。3年了,於冬仍在堅持:「博納不借殼,不走捷徑,就老老實實排隊IPO。」
2014年蹚入影視圈的那些資本,更加灰頭土臉。中南文化被ST,2018年文娛淨利潤為-21億元,同比下降817%,市值縮水超90%。其他轉型而來的企業都在2018年遭遇滑鐵盧。
北京文化也在高光過後開始走下坡路。2019年,淨利潤-23.1億元,同比下降1943.12%,《流浪地球》也救不了。不知道投資13億元、3部連拍的《封神》三部曲,能不能救北京文化於水火之中。
去年的金雞電影節上,王長田開始懷念資本:過去幾年並非是資本綁架了電影,而是很多電影公司沒有善待資本、在糟蹋資本。花了很多不該花的錢、不遵守契約精神,這也加速了資本的退潮……我們對不起資本。
2020年,受疫情影響,中國全年票房204.17億元。熱度褪去,做夢的才會醒,故事才真正開始。
參考資料:
[1].《兄弟:王中軍、王中磊和他們的「國王班底」》,作者:遲宇宙。
[2].《南都專訪江志強:大製片家的秘密是順其自然》,南方都市報。
*題圖為視頻截圖
原標題:《馬雲對華誼說的一句話,開啟了中國電影這十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