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真希望中國電影倒退十年。」可能你也看到過這類觀點。
如果您極度「討厭」中國電影,面對被疫情重創的中國電影會滿是抱怨;但如果您非常熟悉中國電影,可能又會設想如果中國電影能回歸到十多年前將是多美好。
2010年內地上映《阿凡達》,許久未能進入到電影院的中國觀眾再次走入電影院,對於很多人而言,上次自己主動看電影可能還是更早之前的《鐵達尼號》。在今天,排隊買高價票的盛況幾乎很難出現,即便是《復仇者聯盟4》,也難達到十年前很多影片的盛況。
那麼,假如中國電影真倒退十年,你願意嗎?
2010,中國電影發展的原點
「拍《霸王別姬》和《活著》的時候,我特別高興,覺得我們終於起步了。可沒想到,那就是我們的終點。」
九十年代初《霸王別姬》和《活著》是很多人眼中中國電影的巔峰,影片的編劇蘆葦先生如是說。這句話幾乎被所有喜愛這兩部電影和對中國電影又愛又狠的朋友不斷引用,藉此來證明中國電影的停滯不前和原地踏步。
我們可以把很多經典國產電影也納入到其中,但在整個九十年代(也包括二十世紀最初的十年),電影觀眾是很不成概念的群體,這些經典影片只是在極小一部分人眼中流淌著。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長久以來,中國並不存在真正意義的電影觀眾和影迷。在九十年代中後期,VCD和DVD的大舉進入家庭,更讓很多人遠離電影院。
事實上中國電影真正的起步(暨市場化)在十年前2010年才算開始和起點。
整個90年代,中國電影的票房就徘徊在10億元左右。用當時電影院數量少來和今天對比是不公平的,影片的供給制度和更多人的消費習慣還沒有形成,一切都在積累。到了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從幾年前的幾十億終於拉升到100億量級。
2010年迎來了《阿凡達》、《盜夢空間》、《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國產片還有《讓子彈飛》和《唐山大地震》這樣的神作。
《阿凡達》動輒七八十、近百元的票價,對比起當時大部分消費群體的收入而言,他撬動的是整個電影市場的信心。就這點而言,如果我們回到十年前的發展階段,很難想像還有一部如此「震撼」的影片。
2010年,內地的影城數量也就在2000家左右,銀幕數量在年底統計時不足6300塊,這也說明大部分影城影廳數量仍然非常少,這個數字在2009年底才4723塊,這一年的增長幅度可見一斑。
這一切更多是基於2008年後,北京奧運所帶給中國各個方面全新發展的機會,同時政策方面的扶持也非常重要。
2010年國產影片《唐山大地震》取得了華語影片年度票房冠軍,其背後是唐山市政府市委和當時相關負責人的支持以及鼓勵,特別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後,這部影片無論是從意識形態、國家建設和國民意志力方面都取得了難得的高度統一。
可能很多人會說2015年內地票房增長率非常高,但這更多是利用價格槓桿(暨票補開始出現)來刺激,相比而言,2010年市場的增長卻是「實打實」的,在廣泛更多使用會員卡體系的當時,最低限價和門市票價對於大部分普通觀眾並不算便宜,但真正改變大家的是電影對於影迷的吸引力,這可能市場真正意義起步的標誌。
這10年,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到了今天,還是會有很多觀眾對於十年前上映的《讓子彈飛》津津樂道,這也是姜文內地上映的影片中做到藝術性、思想性和商業性完美結合的典範。
有一位電影學者說,別看姜文拍攝的所有影片幾乎都有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人物,但姜文電影核心和主題其實一直都沒有改變。
其實這對於中國電影也是一樣適用的,十年前中國的核心思想其實也完整的沿襲下來,只不過在當下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表現。
之所以這樣說,更多原因在於當我們用今天的眼觀去看多年前的電影時,我們更多是用「上帝視角」去審視他,但卻很難設身處地的去剖析和理解這些電影,如果把這幾年所上映的一些電影放置到十年前,我們也一樣會驚嘆中國電影的尺度突破和進步性。
這可能是中國電影這十餘年真正取得的一種進步,在一種大家都要默認去遵守的既定規則內找尋一種突破,其實對於全世界範圍的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的規則相對更加隱晦和本土化。
▲婁燁影片《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比起今天更多觀眾在談論《八佰》的坎坷,十年前大家對於寧浩的《無人區》更是時時刻刻關注,更別提想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和管虎這些過審困難戶了,但在今天,只要我們努努力並時機成熟,這些導演的影片還是會和我們見面的,更何況時間的流逝,也多多少少讓他們更多學會了和自己的「中國電影」打交道。
另外,就電影拍攝資金獲得的便利性來看,十年前的大環境絕對是好的,熱錢和「煤老闆」確實比現在要多得多。
但就反觀對項目的「認真和仔細」程度上,現在反而是更優越一點,只不過一些用大數據分析所能得到的結果往往會和預期大相逕庭,這可能是很多人更懷念拍電影隨心所欲時代的原因吧。
但總歸來講,現在的電影環境是給予更多有「真才實學」的電影人真正的機會,十多年有志做中國電影的學子,也都在這幾年回歸,畢竟想完全融入到其他國家電影環境還是非常困難的,國內目前能夠留給我們的更年輕電影人機會遠比十年前更多了。
回到十年前,大部分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讓出頭是非常困難的,甚至要違心去拍攝一些自己並不情願拍攝的作品,啟用一些明顯不相干的角色和演員。
但在今天,更多是要從市場的角度來出發,更多是為了市場而服務,即便用了一些所謂的流量明星,也更多是一種「狹隘」的市場行為,這總比「違心」拍攝當金主的奴僕要好一些吧。
倒退十年,一句愛中國電影的「氣話」
中國人對「今不如古」似乎有一種執念,這不僅僅體現在電影方面,對於歷史的敬仰和崇拜似乎一直深深烙在我們心中,即便沒有疫情的重擊,還是會有很多人懷念十年前,甚至二三十年前的中國電影。
仔細一想,其實很多觀眾十年前在電影院購票的體驗多少是「痛苦」的,要麼感覺很貴,要麼感覺很麻煩。
▲觀眾在影城兌換團購電影票(年代略久 像素見諒)
即便在2008年後團購網站對票價開始形成了衝擊時,整體上大家購票的活躍性也並不高,畢竟便宜是便宜,但站排少則十分二十分多則個吧小時的經歷,想必是很多人的噩夢。
十年前我們的市場開始起步,但在終端無論是影院的設施硬體條件、還是一些相關的服務都沒有認識到位,門市票價其實一直都沒有降,制約整個市場前進仍然是觀眾的意識和市場的整體規模。
最可怕的是,在2010年《阿凡達》上映時,內地的IMAX商業銀幕屈指可數(也就十餘塊)但到今天,全國不僅僅是一二線城市會配備多塊IMAX銀幕和杜比影院,甚至在三四線城市也會有數塊IMAX及中國巨幕。
而且中國自主研發的中國巨幕和cinty影院在這幾年發展的速度以及國際化進也做得非常優秀,畢竟在中國的市場體系內,IMAX的發展給予高端影城本土化也帶來全新的啟迪。
很難在想像還會有發燒友跨省跨市去到其他地區觀看「高規格」的影片,回到十年前觀眾想一些特殊格式影片只能是望梅止渴,並不排除會有觀眾打飛的以朝聖的心態到北京看IMAX版的《變形金剛》和《阿凡達》,對於大部分影迷而言,回到十年前,僅憑這一點就會讓大家無法接受。
▲《魁拔之十萬火急》2011年青青樹出品
如果說十年前我們去拍攝《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影片,觀眾自己是不信服的,十年前便憑空構架世界觀的《魁拔》其意義並不比去年火熱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差,甚至單單在國漫屆影響力更大,十年的發展讓中國電影在各個方面都具有突破的基礎和可能性。
市場的發展是多軌和同步的,不僅僅是在院線終端,十年前從業者的數量也遠無法和今日相比,這也就使得當時服務細節和程式化是今天不能比擬的。
即便是已經出現了區域發行的前幾年,包括統計票房、排片計劃等細節都要更多依靠人工模式,這對於很多人,特別是一些基層員工可謂是一場噩夢。
回到十年前,幾乎會讓現在所有的從業者和觀眾都極度不適合,這種不適應幾乎是全方位的,雖說從各個方面來看,無論是數據的準確度、票價的親民性、服務的體貼化和內容的精品率都並沒有達成全產業和觀眾的100%滿意,但目前我們用十年所取得的進步其實已經非常的巨大。
其實到了今天,內地電影院何時復工已經沒有多少人真正在意和關心,甚至對於很多從業者也開始很清楚的看到這個事實,這也使得今年內地電影市場大倒退成為事實,至於倒退到什麼時候還要看具體的開業時間。
讓中國電影倒退十年,這可能是一句真愛中國電影的「氣話」,事實上來看,無論是大部分國民自己的收入還是生活水準都有極大幅度的提高,近幾年我們能夠看到的國內外電影也越來越多。
新冠疫情一定會讓中國和整個世界作出相應的改變,這一點毋庸置疑。對於文化產業中重要一環的電影,他幾乎不存在背離整個國民經濟的大倒退,只不過他需要一個機會來證明自己的安全以及重要性,但也必須要承認,無論還有什麼大的波動,中國電影已經不能倒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