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儀式感上身。
早在上個月,就想和大家聊聊這個國產老片了。
忍到現在,離它公映整10年,還有10天。
10年裡,前前後後也翻出來重看過五六遍,每次隔段時間重看,心裡都會確認倆事兒:
1、誰說內地演員撐不起一部大片,它就做到了;
2、這麼多年過去了,依然沒有一部國產電影能超過它的群戲表現。
10年的節點上,我很想和大家好好聊聊它:《風聲》。
找海報才發現,10年前的電影宣傳還真沒現在講究,
這海報做的,不看陣容,以為是個三流諜戰劇
不管是電影本身,還是10年的光陰積澱賦予它的附加意義,都讓《風聲》在又一個10年節點到來之時,讓我對它如此懷念。
沒錯,發自內心的,懷念。
而讓人懷念的,總是巔峰。
1
對《風聲》的第一個懷念,是10年來,再沒有人這麼拍國產主旋律了。
像拍商業大片那樣拍主旋律?當然不是。看看最近三年的幾大爆款,都是這麼個操作玩法。
我想說的,是《風聲》全方位的精緻、華麗和考究。
而它們共同指向一個詞——這或許才是對一部電影的最高稱讚——耐看。
《風聲》的耐看,首先源自它抗日主旋律外殼下的懸疑氣質。
第一遍看,你的注意力都在尋找誰是老鬼,以及那些變著花樣虐人的酷刑。
據說當年電影院有不少女生被當場嚇哭,這我是信的。
張涵予這個受刑的極致表情,一度就曾是我的心理陰影。
利用音效、攝影、剪輯和配樂,《風聲》成功營造了一種攝人心魄的現場感。
隨便找出一段,就是標準的驚悚片拍法:
伴隨著高跟鞋聲,李冰冰走入刑房,門重重地關上,她被嚇得一震,此時配樂驟停,鏡頭一個180度快速平移,黃曉明飾演的武田長官穩坐泰山。
隨著看的遍數增多,《風聲》形式上的精緻,剪輯上的華麗,和劇本的考究,會逐漸咂出更多滋味。
因為全片基本發生在一座室內建築當中,《風聲》在鏡頭運動和角度上,做到了儘可能的複雜,俯拍、搖晃、正反打,包括這樣頗有構圖講究的廣角鏡頭。
周迅身份揭露之時,光線由暗轉亮直到過曝,呈現的是人物由表及裡地即將迎來升華。
耐心的影迷,還可以比賽,猜測哪場是高群書的,哪場又是陳國富的。
開場兩場室內長鏡頭,介紹五位主要角色,乾淨利落,像高群書的大開大合。
中段的審問,不斷地跳切,剪去問題,每個人或急迫、或從容、或膽怯,人物和情緒一下子躍然銀幕,像陳國富的剪輯必殺。
劇本上,兩位導演也故意留下了一些細節和伏筆,供好事者自己去完整故事。
而藏在這個標準本格懸疑推理下的主旋律之魂,又在影片最後地下黨員捨生取義的選擇中,得到最有力的釋放。
周迅末尾念給觀眾的那段自白,殺傷力更是驚人: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愛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
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諒我此刻的決定。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
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
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
論主旋律和類型片的完美融合,10年之後回看,更能發現《風聲》的珍貴。
以上,雖被我誇得天花亂墜,但並不是《風聲》獨享。不少國產電影,都做得到。
於是,下面姍姍來遲的,才是重點。
群戲,表演。
2
有句話,雖不一定正確,但一直被我揣在懷裡當作真理:
話劇可以獨角戲出彩,電影表演要出火花,必須得靠對手戲。
如今回看,不需要我多強調,你也能看出《風聲》裡扎堆了多少實力派。
先說配角。
段奕宏一副陰損漢奸相開場,90秒的戲,幾句臺詞,奸壞形象就此揮之不去。
暗殺他的那個地下黨,是演員劉威葳。
在後來的劇版《風聲》中,她飾演了李冰冰的角色李寧玉。
司令部的清潔工是倪大紅,出場幾次,露正臉不超過10秒。
彎個腰,瘸腿走路的背影,同樣過目難忘。
那個手法毒辣的六爺是吳剛,一前一後出場兩次。
第二次,看著原來自己服務的張涵予,成了被用刑的那個,工具箱放下,注意吳剛表情的變化:
短暫的驚訝後,立刻轉回諂媚的笑容。尖刻勢力的小人形象,一下子就出來了。
甚至,就連只亮相了20秒、很多人都沒認出的鄧家佳,都活脫脫一個日本女人的模樣。
以上,是客串的五位。
再看五位主角。
軍機處處長金生火是英達,這個靠裙帶關係當上處長的傢伙,全然不像個領導,渾身一副市井氣質。
但後來舉槍自殺,那一刻,軟弱中的強硬,又讓這個人物瞬間立體了許多。
司令侍從官白小年是蘇有朋,這個陰柔傲嬌的男寵,註定是他演員生涯的重要一筆。
表演的細節,都在下面一動一靜兩段裡了。
剿匪大隊長吳志國是張涵予,說實話,在這群主角中,發揮空間最小的,其實是他。
一方面,吳志國是個暴脾氣大老粗,一來二去就是那麼幾下子;
另一方面,這個角色作為反轉的重要一環,要負責給觀眾抖出最後那個包袱,就註定在表演上更多以收和藏為主。
但在有限的空間內,吳志國身上的直、衝與反轉後的大義凜然,還是被張涵予詮釋地足夠豐富。
特務機關處處長王田香是王志文。
王志文戲好,是公認的。眼神、表情、動作,都是戲。
審問顧曉夢時,這個叼煙斜看的姿態,特務處長的狡黠和城府,一目了然。
後來,對顧曉夢動大刑,人物的慌張惶然、窮途末路,同樣傳神。
接著,是飾演日軍特務機關長武田的黃曉明。
簡單說,這就是黃曉明生涯的表演巔峰。
出彩的一大原因,當然是這個高智商中帶著自卑感的變態反派足夠豐滿,相比他的過往角色,也足夠反差。
尤其,和他搭戲的,是李冰冰、周迅和王志文,且都是給黃曉明配戲居多。
在幾大高手的輔佐下,黃曉明可謂是氣場全開。
最後,兩位女主角:譯電組組長李寧玉是李冰冰,收發專員顧曉夢是周迅。
單拿出來,兩個人都與角色融為一體。
李寧玉憂鬱、沉默、隱忍。
顧曉夢則正相反,眼神靈動、快言快語。
應該這麼說,兩人從一動一靜兩個極端,詮釋了什麼叫「渾身都是戲」。
而真正可以留名影史的,依然是對手戲。
顧曉夢身份揭露一場,精彩至極。
這精彩,首先歸功攝影。
換了電視劇,這種兩人對峙戲,一定是最簡單的來回特寫正反打拍法。
看《風聲》是怎麼拍的:
搖搖晃晃的鏡頭,始終對準李冰冰,周迅完全作為輔助背身給觀眾,即便在她一句臺詞講完,鏡頭依然直勾勾地對著她。
這是什麼?這就是在給演員留出表演空間。
這段長達四五分鐘的對峙,李冰冰的角色經歷了從真相揭露、震驚憤怒,到悲傷難過、同情理解,直到最後被周迅打動。
這裡面包含的情感,衝擊之強,轉變之快,內容之複雜,是每個演員都夢寐以求的所謂「高光時刻」。
李冰冰最終憑《風聲》拿到金馬影后,這一場戲,功不可沒。
而負責給李冰冰配戲的周迅,同樣不俗。
這一段從苦笑到哭的自然表演,也是影后級別的。
即,高段位的演員,帶來精彩的對手戲。而一段精彩的對手戲,又往往會使得演員向更高段位邁進。
《風聲》就是這樣的作品。
它被演員成全,反過來,又加倍地成全了演員。
3
10年後再回看,《風聲》的好,經過沉澱,愈發讓人愛不釋手。
不過,更讓我感慨的是:
無論對演員,還是中國電影,《風聲》都成了一次帶著點悲劇色彩的絕唱式演出。
金馬封后之後的10年,李冰冰再無任何代表作。
連續在好萊塢大片出演配角,並未給她帶來想像中的飛躍。
周迅產量頗豐,質量卻大多欠佳。
10年過去,10年間唯一豆瓣破8分的高分作品,依然只有《風聲》一部。
《風聲》之後,黃曉明在《葉問2》中,將自己剛立下的冷硬調性,很快又給「二」了回去。
同時,他與angelababy相戀並結婚,在作品選擇上也開始更加隨意。
除了遇到陳可辛,拍出《中國合伙人》,10年過去,武田依舊是黃曉明的巔峰。
王志文在《風聲》之後,出演電影的機會越來越少。
更多時候,是在《黃金時代》和《相愛相親》這樣的文藝片中客串,去年主演陳衝導演的《英格力士》,至今也無公映計劃。
蘇有朋的這10年,從演員到導演,似乎變化最大。
在主演了兩部不太成功的懸疑推理電影後,他退居幕後,做起了導演。
到現在,兩部導演作品《左耳》和《嫌疑人X的獻身》不功不過,他被人記住最多的,除了被玩壞的杜飛,還是千嬌百媚的白小年。
對比來看,張涵予或許是其中的幸運兒。
不過彼時,《風聲》才是他《集結號》後第二次主演國產大製作。
在這之後,他的硬漢形象深入人心,接著,又恰恰趕上主旋律動作片的上位。
事實上,除了蘇有朋和黃曉明的顛覆,《風聲》中的多數演員——比如李冰冰、周迅、王志文——其實就是TA們的正常發揮。
一來,我相信一句話:沒有不會演戲的演員,只有挑錯演員的導演。
二來,為什麼這些優秀的演員,沒有得到更多「正常發揮」的機會?
說白了,過去這10年,真正好的國產電影,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再回看《風聲》海報上那句「風聲之後,世間再無傳奇」的宣傳語,忽然就成了大大的諷刺。
而對這幾位生於60到70年代的主演來說,過去這10年,是TA們身為演員的黃金10年。
是被期待著從開花,到真正結出碩果的10年。
如今回看,雖不能說是全然浪費,但其中的遺憾,我們也都看在眼裡。
當越來越多聲音開始討論流量,關注偶像;
當「內地演員撐不起一部大片」的說法漸漸成為電影投資方默認的真相;
當無片可看的觀眾只能在綜藝節目中談論表演,感受演技;
當10年過去,這樣由一線演員帶來的頂級群戲,再也沒有出現哪怕一次。
在又一個10年的歡樂鐘聲即將敲響之際,我的心裡,卻隱隱地有些憋悶。
這一切,是誰的責任呢?
我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