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了將近180天的電影院,這個月終於復工了。
電影院太久沒開門,大家都不敢把自家的新片拿出來試水;所以第一批上映的,基本是重映的老片。
其中,就有十一年前的《風聲》。
今天去查這部電影當年的新聞,你會發現它真的應了自己當年在海報上貼的那句話:」風聲之後,再無傳奇「——它當時有拍攝三部曲的願景、但是再無下文;據說會出未刪減版,後來也沒了音信。甚至,在這之後,幾乎也沒有和它比肩的同類型電影了。
雖然《風聲》是2009年最受關注的電影之一(當年國慶檔的三大獻禮片之一),但是現在來看,它的票房和口碑,在當年還是被低估了。
在商業片領域,它的製作團隊、演員陣容、類型、情節設計和主題結合之完美,在國產電影裡很難找出第二部。
相比之下,網上流傳最廣的《風聲》裡的血腥酷刑場面,在這部電影裡反而是最淺的。
恐怖、血腥、密室和群戲
即使已經過了十年,再看《風聲》,它在視覺上給我的震撼,都不輸任何一部好萊塢視效大片。
電影裡的酷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讓人全身發麻:
這些酷刑都真實存在過。比如片中周迅扮演的顧曉夢,最後受的「繩刑」,就取材於柏楊的回憶錄。
為了配合恐怖殺戮的氛圍,它在聲音和畫面的處理上,也用了恐怖片的處理方法。比如在色彩上大面積地用暗綠色和黑色,渲染陰森和死亡。
第一次看的時候,這些細節都被忽略了,第二次看只覺得背脊發涼;如果是在全黑的影院中,效果一定更明顯。
自從顧曉夢、李寧玉、白小年、金生火、吳大隊長5個人進入裘莊之後,這個地方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密室。
從外形上看,裘莊這座城堡,活脫脫就是一口棺材:
電影中多次出現大全景的裘莊輪廓,從而產生讓人窒息的壓抑感。裘莊是7個人無法逃脫的密室,故事中每一個變故,都和它有關。
在推理小說裡,密室是故事的舞臺,也是故事的助推劑。
《風聲》也把裘莊這個舞臺用得恰到好處。這個極端封閉的環境裡,每個人根據劇情走向給出的反應,是最精彩的部分。
所以,在第一個大全景的裘莊場景之後,出現白小年擺弄崑曲手勢的片段,就是在暗示——這是這場遊戲中,第一個出局的人。
這十年來,《風聲》被反覆提及的,還有它精彩的群像戲。
這部電影裡連驚鴻一瞥的的配角,都是後來大火的「老戲骨」,吳剛老師和倪大紅老師。
吳剛老師扮演的「六爺」,陰毒又變態。
這個人和電影中其他所有角色的區別就是,沒「人味兒」。
同樣是以折磨人為樂的王田香,在電影中還些微流露出了迷戀、恐懼和不忍;但是在六爺這個人身上,人應該有的情緒,愛恨貪嗔痴,幾乎完全沒有。
而且,即使吳剛老師在電影中出場不過幾分鐘,臺詞也沒有幾句;但是這個人物的性格、行事方式,甚至是過往經歷,都在這兩段戲裡出來了。
當年風聲在上海首映時,有觀眾在現場就說:
我覺得最好看的是吳剛扮演的六爺,他對待酷刑的科學精神讓他的笑容顯得毛骨悚然,在他的眼裡,他面對的不是一個生命,而只是等待著他去摧毀的一段肢體。
雖然有網友評論說,《風聲》裡展現的酷刑,和史書上記載的酷刑相比,不算什麼;但是,在這部電影裡,有六爺這樣一個角色存在,已經足以說明「人到底可以有多惡」了。
同樣讓人驚鴻一瞥的還有倪大紅老師。他在裡面演一個跛腳清潔工,其實是傳遞信息的聯絡員。這個角色沒有臺詞,但是「面癱」的倪大紅老師,就是能夠詮釋出緊張的氛圍。
不僅演員陣容強大,而且每一位演員,都有後來很難超越的表演。尤其是黃曉明扮演的武田和蘇有朋扮演的「兔爺兒」白小年。李冰冰更是憑藉李寧玉這個角色,拿下了金馬獎影后。那一年和她一起入圍這個獎項的,是周迅、袁泉和張榕容。
這不只是一個血腥的密室逃逸故事
如果僅只於此,那麼《風聲》也只是一部尺度大膽、群戲精彩、充滿戲劇張力的好電影。
但是,《風聲》最讓人叫絕的地方,在於它把「一個人,為什麼可以為了一個信念、一個理想付出自己的所有乃至生命」這麼抽象的話題,講得精彩且讓人相信。
這很難。
一個人為了錢、為了利益做事,很好理解,它看得見摸得著,也容易形成完整的邏輯鏈條;但是信念是抽象的,理想是看不見的,把一個看不見的東西講得讓人看見並且心服口服,就需要更加嚴密的邏輯鏈條。鏈條裡一個環節斷了,這個故事就失敗了。
這不是幾句臺詞、幾個角色設定就能解決的問題,不然在《風聲》之後,不會有那麼多諜戰劇收視撲街,口碑也在及格線徘徊。
它首先需要一個令人相信的故事背景,在這部電影裡,就是歷史背景。
電影裡用了很多細節去填充這一點。比如說,電影開場的暗殺結束之後,段奕宏扮演的漢奸被一槍打死,然後,是一組介紹時局的新聞。
有了這個背景,在裘莊這個「煉獄」裡發生的所有故事,所謂「密室逃逸」的情節,才不是一個獵奇的三流故事。
電影裡有很多血腥的鏡頭,但是這些鏡頭出現的目的,不是獵奇,而是讓人膽寒。
比如說,六爺折磨吳大隊長這場戲,五針紮下去之後,連六爺這麼心狠手辣的人,也忍不住說:「一般人三針下去,該畫押畫押,該招供招供;這吳大隊長,不是凡人。」
為什麼要專門把這一點拎出來說?因為《風聲》當年就因為血腥鏡頭受到爭議。
洪晃甚至說:「這些騙老百姓可以,騙知識分子不行」。後來,這種電影更是幾乎沒有了,就算偶爾出現,它在故事的完成度和力度上也遠不及《風聲》。
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作者麥家,對自己作品的定位是:「我就是想知道,人在被逼到極限的時候,能做出什麼。」
麥家是早已獲得主流文壇肯定的作家,曾憑藉小說《暗算》獲得茅盾文學獎,作品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他也是唯一一位入選此文庫的中國當代作家。
而且,麥家的作品一直很受市場追捧。《暗算》累計發行超過200萬冊,同時被改編成2006年的同名現象級電視劇。小說《風聲》出版之後,前後有好幾家公司想找麥家買版權拍電影,其中之一就是姜文,他一度非常想拍這個故事。
相比於其他小說,麥家的小說在形式和內容上,懸疑感都很強。在密碼破譯部門的工作經歷,讓他能把這項枯燥但又神秘的工作講得非常生動。
這很難得,因為中國基本沒有偵探懸疑小說的寫作傳統,優秀的偵探小說更是鳳毛菱角。
更重要的是,他有強烈的、去寫這群從事特殊工作的人的衝動,他想要記錄下這群很難被人理解的人。這是除了懸疑和離奇之外,他的故事和其他故事不一樣的地方,也是今天極其稀缺的東西。
因為市面上流行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在講述個人的記憶、情緒和欲望,尤其是曾經風靡一時的所謂「青春疼痛文學」。不是說它們不好,而是文字可以不只是這些。
小說可以不只是一己之私,不只是講述自己的欲望,不只是黑暗、絕望和醜惡,還有溫暖、柔軟和力量。作家王安憶就稱讚他的文字:
在儘可能小的範圍內,將條件儘可能簡化,壓縮成抽象的邏輯,但並不因此而損失事物的生動性,因為邏輯自有其形象感,就看你如何認識和呈現,麥家就正向著目標一步一步走近——這是一條狹路,也是被他自己限制的,但正因為狹,於是直向縱深處,就像刀鋒。
電影版《風聲》的導演兼編劇陳國富,對小說做了大刀闊斧的改動。劇本突出類型和商業元素,改變了部分人物關係、角色設定和遊戲規則。改了「老鬼」的身份,加了「老槍」這個角色,砍掉了枝節情節。
沒有了小說中撲朔迷離的歷史,留下的是一部人物和情節集中、節奏緊張的類型電影。但是電影延續了小說最重要的精神內核:「書寫一種強悍有力的人生,塑造一種光芒萬丈的人格。」
對於非議,陳國富當年就說:
如果觀眾看到酷刑覺得很爽,那我們就錯了。但事實是觀眾反映覺得看了很不舒服。
這是《風聲》這部電影,和三流國產驚悚片的區別;這種區分類似於《色.戒.》這樣的電影中的情色片段,和三級片中的色情的區別。
人物的行為在道德上是不是立得住,觀眾有自己的判斷。
十年了,風聲還是沒有續集
《風聲》在上映之後,就傳出了要拍續集的消息,「野心勃勃」的陳國富甚至希望最後能拍出《無間道》系列的效果。但是後來再無音訊。
2011年,一部同樣是麥家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風聲傳奇》上線,但是電視劇的評分僅過及格線。
可見,不是有了一個好的故事做底稿,就能出一部好劇。
不僅如此,電影上映之後不久,周迅和黃曉明就離開了華誼。而且,對於這部電影中的演員來說,他們當中大多數之後再也沒有出過超出《風聲》評分的作品——這不是在說演員的業務能力,而是在說,也許在那之後,國產電影裡,幾乎就沒有出現過《風聲》這樣的傳奇故事。
仔細去翻2009年的國產電影,當年全年票房62.5億,《風聲》2.24億;2009年也是中國電影準備爆發之年。前一年,2008年新聞裡還在說,今年有8部電影票房過億;後一年,2010年年初的《阿凡達》,成為第一部在國內上映超過10億票房的電影。
到了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到了642.66億,票房過億已經不是值得寫新聞的事了,但是已經沒有了像《風聲》這樣的電影,儘管也有別的好電影。
前段時間,豆瓣上流傳著一個段子——「疫情讓中國電影倒退三十年」,「我心想還有這等好事」。
原來,即使連十年前的電影,可能也不會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