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導語:上篇講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兩個兒子一生荒誕不羈,最後都死在老朱前面。這篇接著聊聊老朱的另一個兒子朱橚,他的一生也是「波瀾壯闊」,雖然幾度謀反,但最終下場倒還不錯,不僅皇帝沒追究他的謀反罪名,還給他加俸祿、得以善終。他就是老朱的第五個兒子周定王朱橚。
朱橚是老朱的第五個兒子,洪武三年(1370)被封為吳王,這是老朱在登基之前的封號,可見老朱對這個兒子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大臣們覺得這很不妥,於是乎在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河南開封。他的生母已經無法考證,這倒和他本人沒什麼關係。因為他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朱棣上位後,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就號稱是馬皇后生的。改來改去弄得後人都不知道他兩到底從哪蹦出來的。
朱橚的能力還是不錯的,能寫詩能作畫,對醫學方面有頗有研究,寫了一本《救荒本草》對後世醫學界影響深遠。可他並非是個舞文弄墨的秀才,他這一輩子也時刻盯著皇帝的寶座,幾度向這位置發起衝鋒,只是「運氣」不佳均以失敗告終。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幾任皇帝都沒能殺了他,最後還給他厚賞,富貴終身。
第一次對皇位有想法是老朱還在世的時候。朱橚原來的封號是吳王,按這封號應該藩地就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一帶。可是後來大臣們不同意,老朱也就將兒子改封到開封去了,但就藩後的朱橚可不理這茬,私自跑到了大明龍興之地-安徽鳳陽。要說這龍興之地本來是虛妄之事,跑這來最多算是私出藩地。可是朱橚跑這來既不是拜謁祖先,也不是來沾什麼虛妄的「龍氣」,而是來私會他的老嶽父馮勝。馮勝可是大明威名赫赫的大將軍,曾經不可一世的藍玉都只是他手下的副將。皇子私自與大將密謀這還了得。
明太祖朱元璋聽聞這個消息後勃然大怒,將馮勝召回京師下獄處死。而對於兒子朱橚,畢竟是虎毒不食子,將他發配雲南,由世子朱有燉代理藩王事。朱橚的第一次「密謀反叛」就這麼流產了。
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後,在一幫文人的慫恿下,開始了浩大的削藩工程。而朱橚作為燕王的親弟弟,他是朱允炆重點關注的對象。就在這時候,朱橚本人也不太老實,據史料記載;「橚亦時有異謀,長史王翰數諫不納,佯狂去」。
就是說朱允炆準備對這個五叔下手的時候,朱橚本人也在積極準備著謀反。可這一次他的運氣又不好,再次被人告發,而且告發他的人正是自己的兒子汝南王朱有爋。建文帝當即派大將李景隆秘密包圍了周王府,活捉了周王朱橚。
周王的第二次謀反又失敗了,不過朱允炆也沒打算殺死叔叔,只是將他囚禁在京城內。三年後,四哥朱棣靖難成功,過了幾年牢獄生活的朱橚活蹦亂跳地從禁所裡走了出來。
朱棣繼位後,表面上對於這些藩王都禮遇有加,尤其是對朱橚這個唯一的親弟弟,不光恢復了他的爵位,還給加了俸祿。可實際上,朱棣依然在推行削藩政策,這引起了諸多藩王的不滿,紛紛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尤其是周王朱橚,曾經公開祭祀明太祖,眼下之意無非是指責朱棣違背了父皇封藩的本意。
到了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橚又因為「小動作」被人告發了。永樂十九年,成祖朱棣將朱橚召回了京城,嚴加申斥。朱棣的狠心是眾所眾知的,這一頓訓斥把朱橚嚇壞了,回到封地後趕緊交回了護衛兵權。朱棣對弟弟的「知錯能改」很滿意,於是不再追究他的謀反罪名。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給這個已經「失勢」的皇叔很是關注,把他的俸祿加到了兩萬石。朱橚於洪熙元年(1425)病逝,諡號定後世稱之為周定王,也算得以善終了。
要說朱橚的一生,運氣還真是不錯。幾次謀反都被活捉,但最終因為種種原因都能全身而退。老朱雖然殺人不眨眼,但他對兒子們還是以教導為主;後來朱橚被侄子活捉,但建文帝考慮到最大的對手朱棣未臣服,此時他也不敢對朱橚下死手;至於朱橚的最後一次謀反,作為哥哥的朱棣只是惦記朱橚手中的兵權,至於弟弟的小命估計他也沒興趣。於是乎,在朱橚交回兵權後,成祖以及仁宗都對他禮遇有佳,這才使得朱橚能安安穩穩地壽終正寢。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