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專篇十七:幸運的周王朱橚,數次謀反失敗,最後還能得以善終

2020-11-29 剛子聊歷史

前言導語:上篇講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兩個兒子一生荒誕不羈,最後都死在老朱前面。這篇接著聊聊老朱的另一個兒子朱橚,他的一生也是「波瀾壯闊」,雖然幾度謀反,但最終下場倒還不錯,不僅皇帝沒追究他的謀反罪名,還給他加俸祿、得以善終。他就是老朱的第五個兒子周定王朱橚。

朱橚是老朱的第五個兒子,洪武三年(1370)被封為吳王,這是老朱在登基之前的封號,可見老朱對這個兒子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大臣們覺得這很不妥,於是乎在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河南開封。他的生母已經無法考證,這倒和他本人沒什麼關係。因為他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朱棣上位後,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就號稱是馬皇后生的。改來改去弄得後人都不知道他兩到底從哪蹦出來的。

朱橚的能力還是不錯的,能寫詩能作畫,對醫學方面有頗有研究,寫了一本《救荒本草》對後世醫學界影響深遠。可他並非是個舞文弄墨的秀才,他這一輩子也時刻盯著皇帝的寶座,幾度向這位置發起衝鋒,只是「運氣」不佳均以失敗告終。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幾任皇帝都沒能殺了他,最後還給他厚賞,富貴終身。

第一次對皇位有想法是老朱還在世的時候。朱橚原來的封號是吳王,按這封號應該藩地就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一帶。可是後來大臣們不同意,老朱也就將兒子改封到開封去了,但就藩後的朱橚可不理這茬,私自跑到了大明龍興之地-安徽鳳陽。要說這龍興之地本來是虛妄之事,跑這來最多算是私出藩地。可是朱橚跑這來既不是拜謁祖先,也不是來沾什麼虛妄的「龍氣」,而是來私會他的老嶽父馮勝。馮勝可是大明威名赫赫的大將軍,曾經不可一世的藍玉都只是他手下的副將。皇子私自與大將密謀這還了得。

明太祖朱元璋聽聞這個消息後勃然大怒,將馮勝召回京師下獄處死。而對於兒子朱橚,畢竟是虎毒不食子,將他發配雲南,由世子朱有燉代理藩王事。朱橚的第一次「密謀反叛」就這麼流產了。

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後,在一幫文人的慫恿下,開始了浩大的削藩工程。而朱橚作為燕王的親弟弟,他是朱允炆重點關注的對象。就在這時候,朱橚本人也不太老實,據史料記載;「橚亦時有異謀,長史王翰數諫不納,佯狂去」。

就是說朱允炆準備對這個五叔下手的時候,朱橚本人也在積極準備著謀反。可這一次他的運氣又不好,再次被人告發,而且告發他的人正是自己的兒子汝南王朱有爋。建文帝當即派大將李景隆秘密包圍了周王府,活捉了周王朱橚。

周王的第二次謀反又失敗了,不過朱允炆也沒打算殺死叔叔,只是將他囚禁在京城內。三年後,四哥朱棣靖難成功,過了幾年牢獄生活的朱橚活蹦亂跳地從禁所裡走了出來。

朱棣繼位後,表面上對於這些藩王都禮遇有加,尤其是對朱橚這個唯一的親弟弟,不光恢復了他的爵位,還給加了俸祿。可實際上,朱棣依然在推行削藩政策,這引起了諸多藩王的不滿,紛紛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尤其是周王朱橚,曾經公開祭祀明太祖,眼下之意無非是指責朱棣違背了父皇封藩的本意。

到了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橚又因為「小動作」被人告發了。永樂十九年,成祖朱棣將朱橚召回了京城,嚴加申斥。朱棣的狠心是眾所眾知的,這一頓訓斥把朱橚嚇壞了,回到封地後趕緊交回了護衛兵權。朱棣對弟弟的「知錯能改」很滿意,於是不再追究他的謀反罪名。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給這個已經「失勢」的皇叔很是關注,把他的俸祿加到了兩萬石。朱橚於洪熙元年(1425)病逝,諡號定後世稱之為周定王,也算得以善終了。

要說朱橚的一生,運氣還真是不錯。幾次謀反都被活捉,但最終因為種種原因都能全身而退。老朱雖然殺人不眨眼,但他對兒子們還是以教導為主;後來朱橚被侄子活捉,但建文帝考慮到最大的對手朱棣未臣服,此時他也不敢對朱橚下死手;至於朱橚的最後一次謀反,作為哥哥的朱棣只是惦記朱橚手中的兵權,至於弟弟的小命估計他也沒興趣。於是乎,在朱橚交回兵權後,成祖以及仁宗都對他禮遇有佳,這才使得朱橚能安安穩穩地壽終正寢。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

相關焦點

  • 細述大明開國功臣們的最終結局——屈指可數得以善終
    明太祖朱元璋所封開國功臣(指有世襲伯爵以上爵位者)不止三十四位,而且得以善終者也不止四位,下面詳細敘述。,包括: 除爵流放抑鬱而終者一人:鄭國公常茂; 受迫自殺一人:穎國公傅友德; 疑似中毒被害一人:誠意伯劉基; 得以善終者有二十七人,包括: 公爵: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信國公湯和、衛國公鄧愈;
  • 明周定王朱橚——百科全書《救荒本草》
    成祖即位後,恢復了朱橚的爵位,加祿五千石,次年又詔他返回原來的封地。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月,有人指控朱橚謀反,朱橚在次年二月被召到京城,成祖把這件事告訴他,朱橚「頓首謝死罪」,成祖不再追究。朱橚回到封國後,主動把自己的三護衛獻還朝廷。仁宗繼位後,加周王歲祿至二萬石。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橚薨,諡號「定」。
  •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人,為何最後只有四位得以善終
    明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由漢人所建立的王朝。朱元璋,出生於現在的安徽鳳陽,小名重八,是後來加入郭子興的農民起義軍後改名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是,陪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34功臣中,到最後只有4人得以善終。當朱元璋還沒有稱帝之前,他和他手下的那幫兄弟們,不分彼此,平起平坐,還時不時放下身份,向他們請教。可是當朱元璋稱帝之後,他已經是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不會再允許手下的文臣武將,再和他以兄弟相稱。朱元璋想要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
  • 朱棣的三子朱高燧,三次與謀反擦肩而過,究竟是幸運還是智慧過人?
    朱高熾繼位後也會多次安撫朱高煦,但朱高煦仍然在宣德年間起兵謀反。  對於朱高燧,前段時間開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高燧和朱高煦兩人幾乎形影不離。實際上,在永樂十五年朱高煦就藩之前,兩人同在京城,朱高燧自幼就跟隨朱高煦,兩人關係極好。朱高煦就藩之後,朱高燧仍然留在京城,按照明朝的規定,藩王是不能隨便離開封地的。顯然兩人再無見面的機會,關係也自然會淡下來。
  • 朱元璋小肚雞腸,湯和酒後失言得罪朱元璋,失去公爵,卻得以善終
    湯和 《明史》中稱,湯和沉敏多智數。成熟、冷靜、沉著、善謀略,這是湯和清醒時的優點。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湯和還有個致命的缺點,嗜酒。其實這件事對湯和來說也算是幸運的。畢竟他提前知道了朱元璋的這種態度,不敢居功自傲,飛揚跋扈,算是躲過一劫,沒有如其他勳臣一樣被誅殺。像胡惟庸、藍玉這些都是不知收斂的文武大臣,結果都沒有好下場。
  • 金庸小說裡有幾個得以善終的高手?
    武俠世界裡怎樣算作是「善終」?第一,並非戰死,也不是中毒、墜崖、水淹、火焚、飢餓或遭暗算而死。第二,並非自殺。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二人對秦國都有著豐功偉績,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功臣,如同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但二人的結局卻是天差地別,秦將王翦最終功成身退,得以善終。而丞相李斯卻被權臣趙高誣陷謀反,最終落得一個腰斬的慘死結局。秦將王翦得以善終原因在於王翦明白秦王的為人秉性的,懂得進退,也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也不參與朝堂上的政治糾葛。
  • 海瑞幾乎把整個官場,包括皇帝都得罪了,為何他還能平安善終
    海瑞如此羞辱胡宗憲,還能不得罪胡宗憲嗎?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無論是之前的宰相嚴嵩,還是之後的徐階,以及再後面的張居正。這些宰相,不管是正直的還是奸邪的,海瑞都一個也不巴結。 別說宰相,海瑞甚至連皇帝都不巴結。當時他就給嘉靖皇帝上摺子,批評嘉靖皇帝整天迷戀長生不老,不務正業。
  • 明史故意抹去的強人,努爾哈赤痛恨他,遭清朝封禁300年
    在滿清建朝之後,有兩個人都因為「抗金」備受清廷打壓,他們一個是嶽飛,另一個就是曾數次擊敗努爾哈赤的袁可立。 他是明朝時期一位被嚴重低估的大臣,他為官剛正不阿,敢於為民請命,並且算是明朝元老級的人物,在民間更是有著「明代包青天」的稱號,但讓人意外的是,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卻少之又少,權威書籍《明史》更是將袁可立的名字直接抹去了。很顯然這是被人刻意刪除的,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耳順之年臨危受命、扶大廈於將傾、功高蓋主最終得以善終
    這個功高蓋主卻又得以善終的奇人就是郭子儀。 休整幾日後又又南攻趙郡,俘獲四千人,最後全部釋放。 後又與李光弼等人在嘉山擊潰叛軍,斬殺數萬,繳獲馬匹糧草不計其數。迫使史思明逃往博陵。
  • 劉邦封的異姓王中,為何他得以善終?
    楚王韓信功高震主,劉邦尤為忌憚,於是把他遷到長安附近,貶為淮陰侯;這激起了韓信的反意,最後被呂后和蕭何設計除掉。之後,彭越,韓王信,英布先後被形勢所迫,反的反,叛的叛,先後被劉邦各個擊破,平定了叛亂。但是其中有一位諸侯王,長沙王吳芮,劉邦始終沒動它一根毫毛,得以善終,並且王國傳續了好幾代,這是為什麼呢?
  • 劉邦封的八大異姓王或殺或廢,唯獨他得善終傳子孫
    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殺了藍玉、劉善長等開國功臣,當初拼了命地跟著他打天下的24個人,只有4個人得到了善終,其他的大部分被消滅了。劉邦也是開國皇帝,他親自給這八個不同的名字封了八大異姓王,可是在他生命最後他一共消滅七個異姓王,只有一個人倖存下來並且得善終傳五世子孫,他就是吳芮。那麼吳芮是何許人也?
  • 雖惡事做盡,但她卻得以善終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心月葵雖惡事做盡,但她卻得以善終。在《武庚紀》原著漫畫之中,心月葵是一個非常工於心計的人,她從小就表露了自己的野心,她的父親是伏羲,可是她卻並沒有念著多少父女之情,為了自己的地位和權力,果斷把自己的父親推下了大祭司之位,自己取而代之。
  • 神將王翦:滅5國擁兵60萬,為何最後能得善終?其做法值得學習
    很多將領在取得一定成績後仍不滿足,最終往往適得其反,落得一個不好的下場,而王翦雖然是替以暴政聞名天下的秦始皇做事,但最終卻全身而退,得以善終。王翦被稱為神將,據推演,王翦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從少年時代開始,他便痴迷於軍事,喜愛作戰。當他還是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之時,便開始了為秦王嬴政作戰的生活。
  •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回紇人與唐朝叛將僕固懷恩聯合作亂 但當他們聽到郭子儀的大名就立刻退兵了 郭子儀被重用後從不居功自傲 因此他功高而主不疑 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 受到劉邦如此寵信,盧綰為何還要謀反?這其中有很大的誤會
    劉邦稱帝後,追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少有人能善終,被誅殺的功臣不在少數。或許是因為劉邦的這種猜忌之心,也讓很多大臣們心生惶恐,無奈之下也只能反叛,就比如漢初三大將中的彭越、英布兩人。對於這些人的謀反,劉邦也只是憤怒的討伐,至於在情感方面,並未有太多波瀾。
  • 漂亮「女漢奸」被槍斃前,拿出一份證據,馬上無罪釋放,得以善終
    文|追歷史瞬間 漂亮「女漢奸」被槍斃前,拿出一份證據,馬上無罪釋放,得以善終。 她是日本人一手製造的偽中國演員,通過飾演宣傳日本遠東政策的影片來達到慰問日軍的目的,成為日本方面所需要的偽滿、中國的對日親善使者,但這些卻不足以抹殺她在藝術上的全部成就。
  •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在高仙芝、封常清的指揮之下,唐軍憑藉著潼關天險,得以將安史叛軍阻擋在了潼關以東,但是好景不長,監軍邊令誠因與高仙芝、封常清不合,誣告他們二人謀反,導致高仙芝、封常清被冤殺。而後,楊國忠為了打壓政敵,使得唐玄宗勒令病廢在家的老將軍哥舒翰率軍出徵,隨後又逼迫哥舒翰出關迎敵,釀成了靈寶之戰的慘敗,近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