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斷供」進行時,團長求生1元也送貨上門

2020-12-27 界面新聞

文|IT時報  錢奕昀  徐曉倩

編輯|挨踢妹

30秒快讀

1、2020年的「最後一把火」也許是社區團購。巨頭手捧巨額補貼,動了菜販、超市老闆的生意,打破了傳統的經銷體系,隨即多家供應商宣布向社區團購「斷供」。

2、「團購大戰」不斷吸引團長加入,這就不再是一個躺賺的工作,1元錢也要送貨上門。社區團購到底會走向壟斷還是驅動競爭?會創造價值還是自我毀滅?

6月,滴滴旗下品牌「橙心優選」上線,7月,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8月,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上線,它們與老牌社區團購平臺「興盛優選」一起,成了圍剿居民菜籃子的「新四國大戰」。這條賽道依然不斷有巨頭湧入,10月,蘇寧菜場社區團購平臺在北京上線,11月,阿里投資十薈團,12月11日,京東表示將向興盛優選投資7億美元。

然而,一盆冷水突然澆下來。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布的評論指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多家供應商隨即宣布禁止經銷商未經授權或低於零售價向社區團購平臺供貨,「社區團購會被抵制嗎」成了平臺、團長、依賴社區團購居民最大的隱憂。

好在事情出現了轉機。「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這些新職業中,有的已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社區團購團長、版權購買師等新職業仍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布《壯大新業態,就業路更寬》,該文被中央政府網站全文轉載。

看來,社區團購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但它的矛盾與衝突仍深深存在。

01、供應商:「我們不幹了」

圖源/Pixabay

社區團購到底動了誰的蛋糕?

傳統的食品供應鏈需要流經供應商、經銷商、批發市場、菜場商超終端等環節,而社區團購由平臺直接向供應商採購,再由團長在各自門店分銷,省去了中間環節,壓低了成本,再加上平臺「燒錢」補貼,自然衝破了原有的市場體系。

細數發布此次「禁令」的供應商: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是全國大型商超糧油供應商;漯河市衛龍商貿有限公司是全國著名辣條品牌;山西紫林醋業股份有限公司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它們都是龍頭品牌,在全國有著完整的經銷體系。

《IT時報》記者在幾大社區團購平臺上搜索「華海順達」「衛龍」「紫林」等關鍵詞,發現仍有平臺在銷售0.99元/包的衛龍大辣棒、4.9元/瓶的紫林陳醋,相比3.99元/包和9.9元/瓶的零售價,分別打了2.5折和5折。

「近期,我們接到許多投訴,社區團購的低價嚴重損害了客戶利益。社區團購平臺以補貼賣低價,後期肯定會向供應商壓價。」華海順達董事長錢清華告訴《IT時報》記者,為此,他痛下決心,向社區團購平臺「斷供」。

如果大型供應商還可以「棄車保帥」,那麼在線下市場不具優勢、又擠不進社區團購門檻的中小型供應商,只能眼看著傳統渠道收入被一點點蠶食。

「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放價太低,超市零售價根本沒法賣。」某河北粉條廠銷售蘭心(化名)向《IT時報》記者抱怨。蘭心的粉條主要供貨到中小型超市,在社區團購打入當地前,每個月能保證5萬斤左右的銷量。社區團購打入消費市場後,最先被收編的正是她的客戶群體。

「平臺賣的價格比超市拿貨價還低,遇到補貼旺季,甚至低於超市拿貨價的一半。」蘭心說,「現在每個月減少的量有一成,不知道還能做多久。」

對於像蘭心這樣的中小供應商,大批小超市轉向社區團購,自然而然會減少對傳統渠道的依賴;中小型供應商缺乏品牌效應,也很難成為平臺青睞的對象。「平臺的供應商篩選很嚴格,即便是提交了申請的商家也很難加入。」李可(化名)所在的某貴州飲料公司能實現自產自銷,也有電商直營店鋪和各級經銷商,但電商部門仍在嘗試拿到幾大平臺的入場券。

不僅供應商壓力大,經銷商們同樣叫苦不迭。有不止一位經銷商曾向媒體表示,補貼後,終端價比從經銷商手中進貨價都要低,生意差了許多。紫林醋業一位縣級經銷商曾接到下遊店鋪質問,為何批發價格比線上終端價還貴,有的下遊老闆不再從他這裡拿貨,當了團長。

圖源/IT時報

疫情期間,武漢曾創造了社區團菜的奇蹟,只不過那時「團購」沒有平臺介入,菜場、超市通過微信群直接向社區聯繫人供貨。現在依靠強大的社區流量,社區團購在武漢迅速發酵,彼時冒著高風險向居民送菜的菜場、超市成了社區團購的「受害者」。

「菜場的客流量明顯減少,有的攤販以前每天大約能賺300元,現在只能賺100~200元。」武漢一家菜場管理人員告訴《IT時報》記者,「白菜進貨價1元/斤,賣1.5元/斤,扣除每月1000元左右的攤位費,每斤只賺兩三角。」而在社區團購平臺,3.99元/5斤、7.99元/10斤的白菜比比皆是,終端價格不到8角,傷害的還是菜販利益。

疫情期間向社區提供打包菜的武漢大型連鎖超市中百倉儲銷售人員同樣表示,儘管中百有自己的App「多點」,但相比社區團購平臺價格仍要貴,比如2公斤白菜7.92元。

02、團長:1元錢也會送貨上門

圖源/IT時報

各方壓力之下,不少人選擇進入社區團購平臺,其中包括入局門檻較高的供應商,也包括入局門檻較低、以菜鳥驛站、社區便利店、全職媽媽為主力的團長。

好不容易入了局,就沒有煩惱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湖北某啤酒廠家是橙心優選的供應商,加入團購平臺以來,負責人王輝(化名)將10%~20%的銷量放在團購平臺上。「不能把重心放在團購上,利潤太薄了,而且平臺不給我們補貼。」王輝發現,自己接觸過的一些中間渠道商怨氣很重,「對中下遊實體經營店的打擊是顯而易見的,多多少少有牴觸情緒。」

激烈競爭背後,團長的收益也在攤薄。剛入場的時候,大多數社區消費者都會到團長處提貨,後來連住在單元樓內的居民都加入團長陣營,讓經營小賣鋪的團長高鳴(化名)一夜之間有了緊迫感。「一個小區十多個團長,就算開通多個平臺,一個月的收入也要比原先少1000元,有的用戶發現離家更近的取貨點,會就近選擇,想留住用戶得拼服務」。即便是客單價不超過1元的訂單,如果消費者有需求,高鳴都會上門送貨。

楊林(化名)是一位有著本職工作的團長,曾在疫情期間擔任武漢社區志願者的他,應居民強烈要求,繼續擔任社區團購平臺團長。在楊林看來,團長的工作並不複雜,但收入低、耗時多,他曾想過放棄,因為居民習慣了,他才堅持下來。「每天下午,我只能委託社區便利店幫忙收貨、分貨,我主要負責宣傳引流、處理售後事宜。社區團購售後都需要通過團長,居民反饋菜品不好,我要將照片發給客服溝通。我最多時曾同時擔任5家平臺的團長,後來淘汰了售後率較高的2家。」

03、是「不講武德」還是順應潮流

圖源/Pixabay

雖然不少人認為社區團購「不講武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迎合了當下市場需求。「最重要的獲客因素就是價格,我每天將3家平臺同時發群,哪家最便宜哪家就賣得最好。」楊林一針見血地指出,社區團購就像非典時期的淘寶,儘管飽受擾亂線下零售市場的非議,但卻擋不住網際網路時代的需求。

根據《2020社區團購白皮書》,2020年社區團購行業的市場規模預計達到890億元。十薈團副董事長劉凱曾預測,未來社區團購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元級別。

圖源/赤焰信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社區團購殺到生鮮品類,小商販直呼年輕人『不講武德』。但其實不僅僅是小商販,可能供應鏈模式未來也將有所改變。更多大型農業生產企業將通過團購大宗貿易獲得好處,未來渠道趨於規模經濟的情況下,零散型供應鏈模式空間會被壓縮。無論如何阻斷,最終各個領域還是會滲透進網際網路思維。」

他還表示,隨著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社區團購,市場會朝著集中度方向發展,形成幾家競爭的局面:「社區團購大戰註定會率先走一波補貼大戰,但最後還是要拼殺出個你死我活,最終全國範圍內剩下1-3家,一線城市飽和就向二線城市,二線城市飽和去三線。一個規模壟斷,一個下沉拓展。」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稱,目前看來,社區團購是網際網路電商的升級,服務更便捷,性價比更突出,客戶黏性越來越高,肯定是未來風口,「但一定是網際網路巨頭的遊戲,中小型企業玩不了」。

社區團購想要完全撼動傳統供應鏈的地位,可能性很小。從地域看,社區團購主要分布在二、三線省市,還沒有入駐上海等一線城市。「上海的供應鏈體系非常龐大和成熟,想要進入這個體系很難。」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我還是喜歡在傳統菜場看得見菜、挑菜的感覺。」多位消費者告訴記者,社區團購最大的劣勢是當天下單,第二天才能送到。對於快節奏的上班族,或是習慣了即刻到手的買菜群體,傳統菜場、商超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著名財經評論員譚浩俊認為,社區團購的未來發展需要解決兩個重要問題:一是社區團購的降價主要是建立大量資本和補貼之上,一旦補貼取消,它的優勢是否還存在;二是社區團購的產品質量能否保證。總體來講,社區團購是平臺經濟的一種新的競爭模式,但不是居民生活、社區發展的趨勢,想要長久發展,就必須和實體經濟、實體店相結合。

一切,交由市場來決定。

排版/馮誠傑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相關焦點

  • 社區團購,僅僅是價格的較量嗎?
    [圖片]文/錢奕昀徐曉倩來源:IT 時報戴上「緊箍咒」 供應商斷供團長拼命留客菜場商超「賣慘」2020 年的「最後一把火」也許是社區團購。「菜場的客流量明顯減少,有的攤販以前每天大約能賺 300 元,現在只能賺 100~200 元。」武漢一家菜場管理人員告訴《IT 時報》記者,「白菜進貨價 1 元/斤,賣 1.5 元/斤,扣除每月 1000 元左右的攤位費,每斤只賺兩三角。」而在社區團購平臺,3.99 元/5 斤、7.99 元/10 斤的白菜比比皆是,終端價格不到 8 角,傷害的還是菜販利益。
  • 社區團購浪潮裡的「團長」們
    後面她又申請了多多買菜的團長。「一開始拼多多的工作人員找到我時,我沒加入,後來聽說他們平臺上的菜便宜,有一些外來單子,還有人頭獎,所以我就申請加入了」。最近她又開通了十薈團,「因為每天都有其他團長找過來,團長發展團長,別人找到你頭上了也沒辦法了,就直接開了。」有的團長做社區團購是為了給門店引流。在武漢大學附近一個城中村經營酒坊的李新就是這樣打算的。
  • 巨頭俯身,被社區團購壓垮的團長
    一位投資機構人士在武漢、成都等地調研後認為,目前公眾關注社區團購時存在誤區,誤認為社區團購的業務核心是買菜。團購業務中包括了買菜,不代表團購業務的重心就是買菜。在豹變近期接觸的來自武漢、成都、廣州、天津等地共15名團長中,11月僅有1名全職團長月收入達到了7100元,讓她脫穎而出的是之前做微商的群運營經驗,以及為小區內中老年人代下單和送貨上門服務,每天從早上八點忙到晚上十點。
  • 社區團購,大部分團長沒有掙到錢
    目前,除了賽道頭號玩家興盛優選公布其團長數(超過30萬+,每周新增1萬左右)以外,新入局的網際網路巨頭,對其發展的團長數量都閉口不談,而將數據重點放在訂單量上。但我們不難推測出三大網際網路巨頭(美團優選、拼多多、滴滴)在各省市的布點狀況。
  • 社區團購燒錢不靈了?1人身兼4個團,錢燒了團長沒留住
    1、巨頭燒錢「搶菜」,是跟風盲從嗎?巨頭燒錢搶菜是盲從嗎?顯然不是。有人評論,眼下社區團購是學霸們的新一輪競賽。僅從巨頭切入的時機和戰場來看,學霸們的用力無比巧妙。巨頭選的時機足夠好,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已經完全跑通。
  • 社區團購的蔬菜水果為何1分錢1斤,是福利還是大坑,一探究竟
    最近社區團購這4個字徹底火了一把,好多消費者都在這個平臺上享受到了各種福利,一斤芹菜1分錢、1斤蘋果1分錢、一斤雞蛋1分錢、五花肉9.9元1斤等等的誘惑促銷讓人眼花繚亂,電商平臺這種賠本換吆喝的營銷方式目的是什麼?社區團購的蔬菜水果為何1分錢1斤,是福利還是大坑,一探究竟!
  • 揭秘社區團購的「團長」們:誰來做怎麼做 收入如何?
    後面她又申請了多多買菜的團長。「一開始拼多多的工作人員找到我時,我沒加入,後來聽說他們平臺上的菜便宜,有一些外來單子,還有人頭獎,所以我就申請加入了」。最近她又開通了十薈團,「因為每天都有其他團長找過來,團長發展團長,別人找到你頭上了也沒辦法了,就直接開了。」有的團長做社區團購是為了給門店引流。在武漢大學附近一個城中村經營酒坊的李新就是這樣打算的。
  • 進價1.6元的土豆賣0.9元一斤,一條路上4天冒出28位團長,針對社區...
    每個訂單,團長能提成10%。銷售最多的那一天,這位全職團長獲得了1500元的提成。  自共享單車、外賣、網約車後,社區團購成了新一輪「價格戰」的戰場。除了價格外,善於經營人際關係的團長是網際網路公司必爭的「武器」。  山東省濟南市有一棟居民樓,出現了10個團長,業主調侃,「都能按照樓層區分進行團購了」。
  • 悅厚:社區團購系統如何實現團長裂變?管理團長?
    但是社區團購平臺對於團長的管理並不是那麼的簡單,基本上都需要專業的社區團購系統進行支持,就好比擁有一個安全穩定的系統後,在運營社區團購時,可以靈活幫助團長快速營銷推廣、增加用戶量,幫助供應商完善供應鏈,提供司機導航、團長分銷等眾多有特色功能。並且需要做好管理和協調工作。 社區團購系統如何實現團長裂變?
  • 社區團購中的團長是什麼角色?成為團長應該怎麼做?
    團長這個角色在社區團購中起到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許多社區團購平臺為了保持團長的積極性,讓團長們所能獲得的報酬數目也非常可觀。所以市面很多團購平臺會把銷售金額按百分比抽取作為佣金分配給團長,以保證社區團長的宣傳積極性,然後團長通過用戶下單量來獲得利潤,下單量越多團長收入就越高。
  • 社區團購浪潮裡的「團長」們:誰在做、怎麼做、未來會如何?
    後面她又申請了多多買菜的團長。「一開始拼多多的工作人員找到我時,我沒加入,後來聽說他們平臺上的菜便宜,有一些外來單子,還有人頭獎,所以我就申請加入了」。最近她又開通了十薈團,「因為每天都有其他團長找過來,團長發展團長,別人找到你頭上了也沒辦法了,就直接開了。」有的團長做社區團購是為了給門店引流。在武漢大學附近一個城中村經營酒坊的李新就是這樣打算的。
  • 「1分錢」「1元錢」貨品減少,爭議浪尖的社區團購要「退燒」?
    0.99元能買1斤蘿蔔或買400g南豐蜜橘,新人專享貨品區10隻口罩只需1分錢此前以價格戰爭搶用戶正把社區團購從資本風口推到爭議浪尖。12月17日,新京報記者在美團優選等部分社區團購平臺查詢,發現諸如「1分錢」貨品已悄然下線,不見蹤影。同時,一些主要的社區團購平臺目前也難見1元以下商品了。
  • 「團長」尷尬又無奈,社區團購千億風口「不香了」
    ——人民日報「北京的團長特別少,大多數平臺都不敢進上海和北京,成本太高了。」當社區團購被洶湧的群論詬病「不講武德」且基本佔領低線級城市之時,上海北京兩地的社區團購卻如黎明般靜悄悄。十薈團是為數不多的在北京開展業務的社區團購平臺。
  • 風口浪尖上的社區團購該走向何方
    在此之前,河北省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河南漯河市衛龍商貿有限公司、山西紫林醋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供貨商,都被曝出曾下發通知要求經銷商禁止給「嚴重低價」的社區團購平臺供貨。  社區團購又突然躥紅的原因是什麼?為何北京、上海沒有大規模開展此項業務?「幾捆白菜」的生意前景究竟如何?中國城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跟蹤報導。
  • 菜市場開在手機裡 社區團購何去何從
    每個訂單,團長能提成10%。銷售最多的那一天,這位全職團長獲得了1500元的提成。  自共享單車、外賣、網約車後,社區團購成了新一輪「價格戰」的戰場。除了價格外,善於經營人際關係的團長是網際網路公司必爭的「武器」。  山東省濟南市有一棟居民樓,出現了10個團長,業主調侃,「都能按照樓層區分進行團購了」。
  • 社區團購的鐮刀,已經悄悄地伸向團長
    事情是這樣的,他是這個月中旬剛剛加入到社區團購平臺,因為店面位置好,而且店內空間大,所以平臺的工作人員三番幾次的上門拜訪,邀請他加入團長行列,說辭就是既能引流又能多一筆不菲的佣金收入,並拿出其他做得好的門店成績給他看。
  • 當我們討論社區團購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這可能是社區團購戰局最大的變數,也是最不容易得到解答的問題。(對著窗外一直看,但是什麼也沒看見)社區團購到底能不能完全脫離微信群去運作?「團長」和「微信群」是社區團購在現階段的兩大支柱。沒有社區團購服務能脫離本地的「團長」而運營,絕大部分團長則高度依賴微信群。
  • 社區團購的團長們,現在怎麼樣了?
    編輯導讀:社群團購作為「橫空出世」的黑馬,它的發展一直備受矚目。而團長在社區團購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呢?現在情況如何?未來會如何發展?本文作者與一位資深分析師進行詳談後,總結出了一些觀點,與你分享。
  • 網際網路巨頭開始進軍社區團購:菜市場開在手機裡
    每個訂單,團長能提成10%。銷售最多的那一天,這位全職團長獲得了1500元的提成。  自共享單車、外賣、網約車後,社區團購成了新一輪「價格戰」的戰場。除了價格外,善於經營人際關係的團長是網際網路公司必爭的「武器」。  山東省濟南市有一棟居民樓,出現了10個團長,業主調侃,「都能按照樓層區分進行團購了」。
  • 當社區團購團長,能月入數萬元?這位團長說:是真的,但是錢不好掙…
    「素鴨好吃,啥時再團?」「豬排已到貨架,需冷凍,各位趕緊去拿。」徐匯G小區,業主們一個「美食生活分享群」日出而作,日落也不息,熱議的團購商品從水果、麵包到軟水鹽、吸塵器,近期最大一筆訂單1.5萬元,買的是溫州魚餅。和G小區一樣,上海大量社區業主群的生活日常及社交姿勢,正被團購這一新興商業模式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