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事情能夠證明人是否在實踐中愛上帝超過別的東西,這些事情最能考驗人內心是否真誠,因此在《聖經》裡,這些事情被描述為對宣信基督徒信仰真實性的真正考驗。《聖經》把這些事情稱為試煉或試驗,之前已經論述這兩個詞具有同樣的含義。最能考驗一個人在實踐中是否愛上帝超過其他東西的,就是那些困難的事,或導致人難以堅持信仰的事,或讓人分心的事,因為這些事情讓人面臨抉擇,上帝和別的東西擺在人面前,他們必須做出實際的選擇,並且不能二者兼得,只能選擇一個,放棄另一個。《聖經》把這些事情稱為試煉或試驗。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宣信者能借這些事情得到考驗,顯出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因為他們對上帝的愛的真實性要經受事實的考驗,因為這些事情最能幫助我們以事實判斷人對上帝的愛是否徹底:「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祂的誡命不肯。」(申8:2)「所以約書亞死的時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從他們面前趕出。為要藉此試驗以色列人,看他們肯照他們列祖謹守遵行我的道不肯。」(士2:21-22)
《聖經》把因信仰而受苦稱為試煉,並解釋其目的是驗證他們的信心:「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雅1:2-3)「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彼前1:6-7)。使徒保羅也說,慷慨捐獻是真愛心的證據(參林後8:8)。《聖經》說信仰裡的那些難事可以試驗宣信者的信心,正如火爐熬鍊金銀:「上帝啊,禰曾試驗我們,熬煉我們,如熬煉銀子一樣。禰使我們進入網羅,把重擔放在我們的身上。」(詩66:10-11)「我要使這三分之一經火,熬煉他們,如熬煉銀子;試煉他們,如試鍊金子」(亞13:9)。凡外表像金子的都要放進火裡熬煉,看它到底是不是真金。同樣道理,信仰裡的艱難被稱為試煉,因為它們能試出那些具有信仰告白和基督徒外表的人到底是不是真聖徒。
假如我們把真金放到火爐裡就能發現它的價值;同樣,真基督徒的美德經過試煉更顯寶貴:「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6-7)。出爐的純金更有分量,真聖徒被試煉之後「必如精金」(伯23:10)。基督用這個方法把真恩典從假的當中分別出來,正如火鍊金子(參啟3:17-18)。所以,《聖經》把這些難事稱為試煉,顯然主要在於它們能驗證宣信的基督徒的信仰是否真實。由此可見,它們是基督徒信仰真實性的最佳考驗。正如試煉一詞在《聖經》中通常用來指宣信者在履行責任的道路上遭遇的困難,這些難事也試驗他的信仰是否真實。既然試煉就是指宗教信仰裡的這些困難,那麼這些困難就是檢驗信仰真實性的真正試煉。因為聖靈就是這樣稱它們的,上帝按照事物的本質給它們取名。既然這些事物是檢驗信仰真實性的真正試煉、證明或實驗,那麼這些試煉和實驗的結果(人們面臨這些考驗時的行為)當然就是基督徒信仰真實性的最佳證據。因為是考慮到結果才稱它們為試煉或證明,而且因為結果是最明顯的證據。並且,它們也是給經歷試煉者的良心的最佳證明。因為當《聖經》說上帝要借這些事情苦煉人、試驗人,要知道他們「心內如何,肯守祂的誡命不肯」的時候(申8:2),我們不能以為這些事情是為了讓上帝知道什麼,或向上帝證明聖徒真誠(因為上帝不需要試煉就知道人心如何)。這些事情主要是為了讓人認識自己的心,向自己的良心顯出證據來。
所以,當上帝用曠野的困苦和迦南人的抵擋來試驗以色列人,要知道他們心內如何,肯不肯守誡命的時候,我們必須清楚,這是為了讓以色列人自己知道他們肯不肯守上帝的誡命,是為了讓以色列人知道他們自己內心如何。所以,當上帝用獻以撒這樣困難的命令試煉亞伯拉罕的時候,這不是為了讓上帝滿意,不是為了讓上帝知道亞伯拉罕是否敬畏上帝,而是為了讓亞伯拉罕得到更大的滿足和安慰,讓亞伯拉罕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對上帝的愛。當亞伯拉罕通過試煉證明信心以後,上帝對他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創22:12)。這說明:亞伯拉罕經受住了考驗,他在實踐中運用了恩典,這證明他確實有真恩典,這個證據比從前更加清楚,這也是亞伯拉罕良心得到的最佳證據,因為上帝親自把它給亞伯拉罕,讓亞伯拉罕因此得到安慰和喜樂。上帝用這句話告訴亞伯拉罕:這是給他良心的最有力的證據,證明他在上帝面前被看為正直。這證實我的觀點:在試煉中的聖潔實踐,是向宣信者自己的良心說明他們信仰真實性的最佳證明。而且,我們發現基督一再用同樣的方法,讓那些虛情假意的人知道他們內心到底如何。祂採用這個方法對待那位有錢的少年人。他顯得很尊重基督,跪在基督腳前稱祂為善良的夫子,做了一個光彩的信仰告白,說願意順服一切誡命,但基督試煉他,要他去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再來背起十字架跟從基督,並告訴他:這樣,必有財寶在天上(參太19:16-22)。基督又用這個方式試驗另一個人。他宣告自己尊重基督:「夫子,禰無論往哪裡去,我要跟從禰」(太8:19)。基督立刻用事實檢驗他的情誼,告訴他:「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8:20)。基督今天也常常這樣在祂護佑的過程中試驗宣信的門徒。種子埋在土裡,有石頭地、荊棘地,也有好土,雖然這些種子剛發芽的時候看起來都一樣,但日頭出來一曬,經過試煉,就顯出區別來。
所以,既然我們知道這些是上帝用來試驗我們的東西,那它們當然是我們用來正確判斷自己的最佳方法。上帝給我們這些試煉,不是為了讓祂自己明白,而是為了教訓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認識我們是否是真金的最佳方法就是,在上帝的火爐中檢驗它,上帝在那裡煉淨我們,好讓我們看清。如果我們想知道一個房子是否堅固,我們必須看它能否經受風吹雨打。「祂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祂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太3:12;路3:17)如果我們想知道像麥子形狀的東西到底是麥子還是糠秕,那我們必須用簸箕來簸。如果我們想知道杖是堅硬的實木還是壓傷的蘆葦,那我們必須看它能否承重。如果我們想公正地稱自己的分量,我們必須把自己放到上帝指定的天平上去。
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這些試煉,就是用來衡量我們內心的天平,也是衡量基督和世界、衡量基督和與基督相爭之事的天平。我們內心看重它們的程度都在這個天平上衡量出來:要麼這端下沉,要麼那端下沉;總有一端比另一端沉重,而那就是我們內心真正的優先選擇。當一個人面臨岔路口,一條路走向基督,另一條路走向自己的貪慾,他所選擇的路(上帝使他選擇的路)就是他在基督和世界之間的選擇。基督在右邊,世界在左邊,走這條路就必然放棄那條路,由此就看出他內心的真愛。這等於把基督和世界放在天平的兩端,選擇一條路,放棄另一條路,就相當於天平一端下沉,另一端上升。因此,人在實踐中所經歷的試煉(在上帝的護佑中)就是他內心好惡的最佳證明,正如天平的起伏最能驗證孰輕孰重。
(選自作者著《宗教情感》p.282-286,楊基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標題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