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廣場》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感受是&34;,導演亞歷桑德羅·阿曼巴用一種極具浪漫的手法,還原了埃及哲學家、數學家以及天文學家希帕提婭的一生,讓觀眾通過觀影穿越時間之霧,回到公元4世紀的亞歷山大,見證了真理是怎樣誕生,又是如何隕落的。
亞歷桑德羅·阿曼巴不僅僅是《城市廣場》的導演,同時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而這部電影於2009年在西班牙上映後,得到很高的評價,同年獲得第24屆戈雅獎最佳原創編劇獎。
可見,《城市廣場》這部電影的迷人之處就是這個故事本身。
《城市廣場》豆瓣評分
電影一開始便迫不及待的向觀眾展示它的宏大敘事,電影的鏡頭從靜謐的太空中開始,自上而下,從左到右的移動,讓觀眾看到一個藍白色的地球,再配合宗教風格的配樂,奠定了影片的基調,而滾動的字幕則向觀眾交代了故事背景。
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城市廣場》這部電影是依據史實改編而成。
①依託史實,電影講述了一個女人的史詩
其實,歷史對希帕提婭的記載並不完整,只知道這位女性智者出生在亞歷山大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賽昂是亞歷山大圖書館的一名研究員,同時也是她的啟蒙老師。
希帕提婭很小的時候就體現出數學上的天分,她對知識有無限的熱愛和渴求,她曾經遊學歐洲,返回亞歷山大後與父親共同搜集、整理並修正了《幾何原本》等古代學術典籍。
希帕提婭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學術,終身未婚,她除了做研究,還在亞歷山大圖書館教授數學、天文學等知識。
然而,羅馬帝國岌岌可危,江河日下,宗教戰爭愈演愈烈。
這位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女子最終被瘋狂的基督教徒迫害,教徒們剝光了希帕提婭的衣服,用尖銳的蛤蜊殼殘忍地割下她的血肉,將她折磨致死,教徒們仍不滿足,他們砍去希帕提婭的四肢,把她的四肢扔到火堆裡燒成灰燼,希帕提婭身首異處,可以說死狀相當悽慘。
王小波說: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不幸的是,希帕提婭恰好好活在一個不理智的年代。
②多重敘述視角,從不同人物的視角去窺探歷史的可能
如何儘量還原歷史的真相,又能討觀眾喜歡?
這便是導演亞歷桑德羅·阿曼巴在改編這個故事的時候要考慮的,因而,亞歷桑德羅·阿曼巴在電影裡融入了浪漫的愛情元素,這顯然是典型的好萊塢式劇情模式。
要知道,希帕提婭一生未婚,歷史上並沒有關於她愛情方面的記載。
而電影在這裡做了一個浪漫式的解讀,希帕提婭的學生俄瑞斯忒斯一直愛慕著希帕提婭,他用吹笛的方式在劇場大膽地向希帕提婭示愛,而希帕提婭回贈給俄瑞斯忒斯一張帶經血的手帕,表明她醉心學術研究,委婉的拒絕俄瑞斯忒斯的求愛。
俄瑞斯忒斯不理解希帕提婭,問:&34;
希帕提婭仰望星空,回答:&34;
這裡,不管是從希帕提婭自己的視角,還是從俄瑞斯忒斯的視角,都給觀眾刻畫了一個痴迷於學術研究的女性智者角色。
更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奴隸達烏斯,他同樣愛著希帕提婭,但是,希帕提婭是他的女主人,兩人身份的懸殊,這導致達烏斯不敢像俄瑞斯忒斯那樣大膽地去追求希帕提婭。
所以,達烏斯極度地渴望平等和自由,為的是能與希帕提婭站在同一個臺階之上。
然而,影片給我們塑造的希帕提婭並非十全十美,她的瑕疵在於她仍舊保留著等級觀念,她偶爾會表達出對奴隸的蔑視,而這刺激著達烏斯自卑的心靈,同時也把達烏斯推向了基督教的暴徒。
而亞歷桑德羅·阿曼巴很巧妙地抓住這一點,通過達烏斯的眼睛,為觀眾敞開了故事的另一個視角,讓觀眾從達烏斯的視角,看到底層人對宗教的信仰不過是源於對食物的渴望。
這裡,鏡頭跟隨達烏斯在大街上遊走,他看到一個穿著黑袍的男子正在眉飛色舞地進行演講,那個人正是他要尋找的基督狂徒阿摩尼阿斯。
奴隸是愚蠢的嗎?奴隸是烏合之眾嗎?奴隸就不配擁有愛情嗎?
達烏斯帶著種種疑問跟隨阿摩尼阿斯走進基督徒的聚集地,在這裡,達烏斯聽到了主教西奧勒斯正在向信徒們進行傳教。
&34;
宗教配樂伴隨著主教西奧勒斯的宣講的緩緩響起來,把觀眾帶入某種神聖的宗教儀式之中,而宗教音樂在達烏斯向飢餓的基督教徒們分發食物時,一雙雙手向他伸過來,配樂陡然達到了高潮。
觀眾通過達烏斯的眼睛看到了一個真相,聚集在這裡的基督教徒都是一些平民,他們身著黑色衣袍,兩眼凹陷,正忍受著飢餓,他們伸出雙手向一個奴隸乞討。
要知道,在中世紀早期的歐洲,黑色是窮人們的顏色,而在電影裡,黑色也常常象徵著邪惡,或者用來用來渲染死亡、恐怖的氣氛。
電影的寓意很明顯了,在這一刻,這些教徒是可憐的弱者,而在下一秒,這些教徒將變成偏執的狂暴分子,看起來很矛盾,卻又合情合理。
觀眾或許會感嘆,這些教徒的生活比貴族們的奴隸還悽慘,他們最迫切的東西其實是食物,誰給他們食物,或者說,誰能讓他們看到活著的希望,他們就信奉誰,誰就能成為他們的主。
而影片在這裡似乎要告訴觀眾,經受漫長的壓迫,這些人迫切地需要一場救贖,而上帝就是他們的希望。
③多神教與基督教之間的對抗,實質是一場權力之爭
公元391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為了獲得更多的支持者,他頒布法令,禁止基督教之外的一切異教崇拜,而這一系列法令取代了君士坦丁時期的寬容的宗教政策,基督教也於此時正式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並且,狄奧多西一世不久就下令拆毀亞歷山大城所有異教教堂和廟宇。
狂熱的基督教徒在主教狄奧菲魯斯的帶領下衝進薩拉貝姆神廟,推到神像,焚燒書籍。
對這段歷史的講述,影片以城市廣場的一場辯論為開端,能言善辯的基督教徒阿摩尼阿斯正與多神教一名教徒進行激烈的辯論,多神教徒譏諷基督徒卑賤低下,上不了臺面,而能言善辯的阿摩尼阿斯也同樣咄咄逼人,他用巧妙的方式過火場來表達自己得到真神的庇護,讓臺下的圍觀人群嘖嘖稱奇,並將那位多神教徒投進火場,差點燒死他。
這裡給基督教和多神教不久之後的戰爭埋下一個伏筆。
鏡頭來到薩拉貝姆神廟,此時,希帕提婭在授課,而多神教領袖奧林匹斯正在教唆多教徒們去進攻在聚集在廣場的基督教徒,希帕提婭並不贊成他們這種以暴制暴的行為,但是,被激怒的多神教徒們並不會聽她的。
一個俯瞰的移動鏡頭記錄了這場由多神教發動的戰爭,多神教徒追趕著基督教徒,不分老弱地砍殺。
但是,出乎多神教意料之外的是,基督教徒之多,他們很快集結在一起,迅速做出反擊並且擊敗多神教徒,直逼薩拉貝姆神廟。
多神教徒們退回神廟,緊扣大門,門外聚集著越來越多的基督教徒,他們意識到,他們並不可能戰勝基督教徒,只能通過談判和解,求得生機。
談判的結果是,基督教徒要摧毀薩拉貝姆神廟,我們從一組俯瞰鏡頭看到,基督教徒們衝進神廟,推到神像,位於神廟裡面的讀書圖書館也遭到厄運,基督教徒瘋狂地撕毀並焚燒裡面的藏書,承載人類文明的圖書館被毀滅殆盡。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督教徒破壞圖書館時,影片用了一個顛倒的畫面,這無疑讓觀眾產生了觀影的不舒適感,而這種不舒服源於對文明慘遭毀滅的惋惜。
基督教徒打砸圖書館
這場看似沒有政府介入的宗教戰爭,實質上是一場權杖的搶奪,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為了鞏固政權,把基督教定為國教,掌權者們為了排除異己,擅於利用教義,挑唆教徒們對反對者們進行清洗。
亞歷桑德羅·阿曼巴顯然很喜歡用俯瞰鏡頭,在電影的開頭,鏡頭從靜謐的太空逐漸拉近到亞歷山大城,到神廟,透過神廟主殿那個圓形的天井,在電影的結尾又從這個圓形的天井慢慢的拉遠鏡頭,到神廟,到亞歷山大城,最後又回歸於宇宙的靜謐。
這種大圖套小圖,遠圖細化到近圖,近圖再細化到細節的往復,正是導演亞歷桑德羅·阿曼巴刻意利用用鏡頭,來表達電影的宏大敘事。
當然,這種拍攝手法,有一部分觀眾會得到暫時的抽離,緩一口氣,不至於感到過分緊張和揪心;有一部分觀眾覺得,嘿,我正看得起勁呢,怎麼就把鏡頭移開了呢?
影片常常出現逆光畫面,逆光的效果往往只能看到影片的中的人物輪廓,在《城市廣場》這部電影裡面,幾個逆光鏡頭非常值得注意,這些鏡頭或者營造了某種氣氛,或者揭示人物某種心理。
比如,希帕提婭的父親賽昂親眼目睹了基督教徒在廣場如何把一個多神教徒扔進火場,差點把那個多神教徒燒死,因此,他厭惡基督教徒這種狂傲和失智的行為,當他在家中搜到奴隸的十字架時,他十分生氣,他審問並以鞭打的方式懲罰了達烏斯,以警示家中的奴隸莫要去當基督教徒。
達烏斯被賽昂鞭打後,希帕提婭來到他得到住所,關切地給他塗抹藥膏,這裡,影片用一片柔和暈黃的燭光烘託出溫馨浪漫的畫面,逆光的效果讓我們看不清達烏斯的表情,但是卻能從朦朧的畫面中感受到他仰望希帕提婭時的深情款款。
這種美好延續到了希帕提婭與學生們被困於神廟,希帕提婭思考行星運行的奧秘,並將自己的疑惑拿出來與眾人討論,達烏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希帕提婭坐在達烏斯旁邊,親切地誇讚達烏斯。
觀眾只看到兩個人的背影,光從前方投射過來,同樣是逆光效果,看不清人物的神情,但還是能讓我們感受到達烏斯的害羞,以及場面的溫馨。
當然,鑑於導演亞歷桑德羅·阿曼巴對於奴隸達烏斯的喜愛,在被困神廟裡面時,導演給了達烏斯單獨一個中景加逆光的鏡頭。
看到這個畫面,細心的觀眾不僅會有疑問,達烏斯正在想些什麼呢?
我想,這個逆光鏡頭喻示了達烏斯的最誠實的渴求——掙脫奴隸的枷鎖,平等自由地站在希帕提婭面前。
希帕提婭作為電影唯一的大女主,如何描繪這位偉大的女性?
攝影機將觀眾置於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把觀眾帶到希帕提婭家,把畫面定格在一個沙池,用一個俯瞰鏡頭讓觀眾從上而下清晰的看到:一個橢圓。
影片裡的這個橢圓軌跡,是希帕提婭對行星運行進行無數次反覆思考和推演出來的結論,但實際上,行星運行軌道是橢圓的這個原理是在17世紀克卜勒提出來的,而且,並沒有相關史實證明希帕提婭在公元4世紀就提出過該理論。
只能說,電影《城市廣場》再一次對希帕提婭做了浪漫式的解讀,拔高希帕提婭的貢獻,突出她的智慧。
隨著鏡頭的切換,我們看到希帕提婭坐在自己家的露臺上,迎接著日出的到來。
這一幕影片利用了一個全景加逆光鏡頭,觀眾首先看到的是希帕提婭的背影,太陽升起的光輝照耀在希帕提婭身上,她仿佛變成了希臘神話中那個智慧女神。
當鏡頭轉到希帕提婭的正面,我們看到希帕提婭面帶微笑,面容沉靜安詳。
儘管世界紛亂無序,但希帕提亞追逐真理的腳步卻永不停歇。
在《城市廣場》這部電影裡,亞歷桑德羅·阿曼巴很喜歡用細膩的特寫鏡頭去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而這些特寫鏡頭大多數給了奴隸達烏斯。
前面提到了,奴隸達烏斯對希帕提婭充滿隱秘而又克制的愛戀。
影片在一開始就用了一個特寫鏡頭,讓觀眾窺探到達烏斯的這份真心,那個特寫鏡頭就在希帕提婭出浴後,或許因為希帕提婭正陷入思考,奴隸達烏斯才敢抬起頭大膽地盯著希帕提婭的臉龐,神情專注。
鏡頭來到圖書館,希帕提婭正和和俄瑞斯忒斯交談什麼,達烏斯遁著聲音,從書架的一個縫隙盯著交談的兩人,觀眾只能看清達烏斯的一邊臉,而達烏斯的神情顯然帶著一股莫名的嫉妒心理。
鏡頭再跟隨達烏斯看著基督徒們衝進神廟,達烏斯看著他們瘋狂地打砸神廟,推到神像,鏡頭穿過人群推到達烏斯面前,觀眾看到達烏斯內心的動搖,他想掙脫自己奴隸的身份,獲得自由。
關於達烏斯的最後一個特寫鏡頭是在影片的結尾處。
這時,希帕提婭被瘋狂的基督教徒抓到神廟,基督徒們討論如何殺死希帕提婭時,達烏斯提議教徒們不要沾染骯髒的血,趁著教徒們去撿石頭的空隙,達烏斯為了希帕提婭免遭更大的羞辱和痛苦,他親手殺死希帕提婭,我們清晰的看到,達烏斯雙眼含淚,神情痛苦。
這裡同樣也給希帕提婭一個大特寫,那是希帕提婭的右眼,在死亡來臨之時,希帕提婭始終保持著一個仰望的姿勢,眼睛直視上方。
在這一刻,鏡頭快速切換到希帕提婭的視角,那是神廟圓形的天井。
此刻,由於視覺角度的問題,太陽照射出一個橢圓形的光圈,這個橢圓如此完美,讓觀眾不禁聯想到希帕提亞在沙池裡畫的那個橢圓。
希帕提婭死前望向天空,看到了一個橢圓
&34;
希帕提婭的願望猶如在耳!
導演亞歷桑德羅·阿曼巴在這裡巧妙地設計了一個情節上的前後呼應。
《城市廣場》這部電影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帶給觀眾一場宏大的視聽盛宴,讓觀眾通過電影了解希帕提婭這位偉大女性的一生,同時,也帶給觀眾一些關於宗教、哲學和科學的思考。
哲學和科學都需要在懷疑中不斷探索才能得出真理,而宗教需要不容置疑的信奉。
而因為人的私慾作祟,宗教又恰恰最容易被利用。
比如繼任亞歷山大城主教的西裡爾,與其說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不如說他是一個心狠手辣的陰謀家,為了擊敗亞歷山大城的總督俄瑞斯忒斯,取得亞歷山大城的絕對領袖地位,他利用並歪曲了基督教義,詆毀希帕提亞是一個女巫。
要知道,在影片裡,希帕提亞不是多神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她信仰哲學,研究科學,追求真理,希帕提婭這種理智和不盲從被當時的基督教所不喜。
西裡爾正是利用了這點,煽動基督教徒對希帕提婭進行迫害,這種迫害是對科學和哲學的否定;而影片裡希帕提婭無疑代表了古典羅馬文化,基督教對希帕提婭的迫害,這實際上,也是基督文化對古典羅馬文化的排斥。
希帕提婭雖然為捍衛自己的信仰被迫害致死,但是,影片用一種浪漫式的解讀讓她求得了人生的圓滿,這就是我在開頭說的,希帕提婭的隕落&34;。
可惜的是,真理隨著希帕提婭的死亡而被埋沒。
不過,真理永恆存在,只要哲學和科學不滅,只待人類再一次出發,不懼反覆,翻山越嶺,就能重新找到它,而宗教也會重新得到闡釋,信仰終究會返璞歸真。
這就是《城市廣場》這部電影帶給觀眾遺憾的同時,也帶來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