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上的兩座古羅馬小神廟是羅馬最古老的遺蹟之一,分別是維瑞斯神廟與維斯太神廟,一方一圓,相映成趣。
王南
看過電影《羅馬假日》的人想必對「真理之口」印象深刻。當格裡高利·派克扮演的記者把手伸入古老的「測謊儀」,假裝手被咬掉時,奧黛麗·赫本扮演的公主竟嚇得花容失色,兩人在那一刻擦出愛的火花。從此,這個神秘的圓形雕塑成為舉世聞名的愛情試金石。
這塊圓形的板可能來自一口井的蓋子,或是羅馬城下水道支渠的蓋板。從中世紀起人們就將它作為測謊儀使用,17世紀被存放於當今所在的科斯梅丁聖母教堂中。板上雕刻的是希臘神話中特裡同的臉譜。特裡同是海神波塞冬的兒子,原先以粗魯狂暴聞名,某天在海上見到美人魚,怦然心動,一改嚴肅恐怖的面容,堆出滿臉笑容,終於獲得戀愛的成功。如今的傳說是,只要把手伸入「真理之口」,默念心愛的人的名字7遍,如果手沒有被咬,就代表你對這段愛情是真誠的。
除了最受遊客歡迎的「真理之口」,教堂前隔著馬路正對著的廣場是羅馬最古老的遺蹟之一,廣場以「真理之口」命名。這裡曾是古羅馬首個港口和牲畜市場,毗鄰臺伯河,一直到中世紀都是處決犯人的地方。廣場上的兩座古羅馬小神廟則是羅馬最古老的遺蹟之一,分別是維瑞斯神廟與維斯太神廟,一方一圓,相映成趣。
在古羅馬建築中,神廟佔據著重要地位。「真理之口」廣場上的這兩座小神廟中,維斯太神廟較多受到了希臘的影響;而維瑞斯神廟則是伊特魯利亞神廟與希臘神廟藝術風格的糅合。
維斯太神廟是一座圓形神廟,以一圈20根修長纖細的科林斯柱式環繞一座圓筒形神廟主體。可惜它已經失去了整個頂線盤與美麗的屋頂波形瓦,現有的造型只是替代品,顯得屋頂部分特別簡陋。19世紀的隨筆作家威廉·哈茲裡特曾稱讚維斯太神廟:「它與計時的沙漏沒什麼不同——或者說像個傘菌;體形雖小但美麗至極。」
維斯太神廟是直接模仿希臘同類神廟的作品,由希臘工匠建成,它的重要意義在於提供了圓形柱廊圍繞圓形神殿的又一個西方宗教建築的重要原型,這一原型後來被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巨匠布拉曼特加以繼承和發展,他在羅馬的第一個重要作品就是一座圓形小神殿——坦比哀多,這成為他後來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先聲。從這一意義上來看,維斯太神廟為文藝復興的偉大建築注入了一線「希臘精神」的光輝。
在羅馬建造的大量方形神廟中,維斯太神廟旁邊的維瑞斯神廟是羅馬城中碩果僅存的一座。維瑞斯神廟興建於公元前2世紀晚期,是羅馬-伊特魯利亞神廟向希臘神廟的比例和細部學習的經典範例。它的平面簡潔,矩形平面短邊3開間,長邊6開間,長邊前部2開間為門廊,後部4開間被神廟大廳佔滿,後部的柱子在神廟大廳的側牆上呈半圓壁柱造型,柱式為纖細優美的愛奧尼柱式。這與希臘神廟的「繞柱式」不同,被稱作「仿繞柱式」,是伊特魯利亞神廟與希臘神廟的糅合,也是羅馬神廟的典型特徵。在這座神廟中,整體比例通過對愛奧尼柱式的運用,已經從伊特魯利亞神廟低矮伸展的水平造型向希臘神廟更加高峻的比例變化了。
「真理之口」所在的科斯梅丁聖母教堂建於1120至1200年,經1893至1899年修復,為羅曼風格。教堂高聳的鐘塔是羅馬最高的中世紀建築物,也是羅馬30餘處同類塔樓中最突出的一座。800年來幾乎不曾變化的古老鐘塔,下部實牆部分一直延伸到中廳的簷部,上部則分為7層,每層均有拱券和比例優雅的磚砌簷口。教堂內保存有完好的中世紀唱詩臺和精美的鋪地(由白色大理石和彩色大理石圓盤構成,邊板以金色和彩色馬賽克線條作為裝飾),也值得一看。
來源:2020年7月2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