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牧函】今天的守主日運動
各位得著在基督裡的「安息日的安息」(來4:9)的弟兄姊妹,平安。
最近,看到一份華人衛理公會2011年度的報告說,他們有37.4%的會友不守主日,50%的會友沒有團契生活。我們的數據大概是20%,和30%。
2007年以來,美國幾個教會機構,致力於遊說國會通過「星期日法案」。至今,大概26個州已通過類似法案,再次確立星期天是法定休假日,在這一天營業將被處以罰款。
2009年12月1日,德國最高憲法法院做出一項裁決,柏林及其他地區都必須遵守「星期日法案」。因為星期日是「休息和靈性成長的日子,而不是工作的日子」。起因是柏林2006年通過了一項法案,允許商家一年中可以有十個主日作為「購物星期日」。但最高憲法法院的院長在裁決中寫道,「僅僅是對經濟收入利益的考慮,或僅僅是對那些潛在消費者的基本購買慾望的關注,不能成為星期天法案的例外」。
在清教徒時代,長老教會的守主日運動(1584-1603),成為教會靈性復興的重要源泉。約翰·加爾文說,什麼時候忽略了守主日,什麼時候教會就有消亡的危險。或者說,教會在多大程度上忽略了主日,教會就在多大程度上已經死了。
十七世紀末的英國,最流行的一本書叫《人當盡的本份》(The Whole Duty of Man),一位當代福音派牧師評論說,「這種書在今天是沒有人買的,因為現代人幾乎不考慮責任感這回事。自從潘恩在十八世紀高舉人的權利,人們就把責任放在了一邊」。如果一個基督徒也習慣於從權利本位去問,主日我有權如此,或憑什麼主日就不能這般;而不是從敬虔的責任去問,我要如何在主日活出一個逾越節,活出天國的生活樣式?那麼這位基督徒在靈性上,便已是將殘的燈火。如果教會充滿了這種理直氣壯的質問,這間教會也就快關停並轉了。
我關注的,不是政府立法。我關注的,是在中國這個號稱全世界福音派信徒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如果沒有一場敬虔的、激動人心的守主日運動;這些所謂的增長,就最終是草木禾秸的堆積。
主日,就是day of days。基督的誕生和復活,是歷史的焦點,是時間的中心。在某個意義上,世界的每一年、每一天和每一時刻,都包含在基督的降生與復活之內。換言之,每個主日既是救恩的「昔日重現」,又是天國的「回到未來」。如果主日的光榮不能使激動信徒的心,那就沒有任何日子能激動我們的心。
有些教會將某個布道主日,稱為「福音主日」。但每個主日的意思,都是福音主日。主日是以基督的福音為中心的日子。不要從律法問消極的問題,要從福音問積極的責任。沒有守主日運動,就沒有真正的福音運動,也沒有真正的家庭祭壇,更沒有山上之城的基督徒社區。
亞當犯罪後,上帝咒詛說,你必汗流滿面才能餬口。西奈山之約,上帝頒下十誡說,這一天,不但你和你家,而且你的牛、驢也可以歇息,「並使你婢女的兒子和寄居的都可以舒暢」(出23:12)。說到底,不守主日的人,就仍然活在咒詛中,而不是活在恩典中。
上個月開始,每周六我都寫一條關於主日的微博,摘幾條如下:
(8月6日) 在《阿甘正傳》中,阿甘從中國打桌球回來,記者問他的觀感。他只說了一句,「那裡的人不做禮拜」。馬丁·路德·金說,主日是更衣室,周一到周六有比賽。我們需要精神飽滿的,從更衣室出來,因為好戲都在賽場上。願各位為明天的禮拜預備自己,特別為第一次去教會的朋友祝福。
(8月13日)基督徒有兩種對主日的態度,一種叫"大陸式安息"(Continental Sabbath),得名於美國內戰之後的歐洲新移民。他們的口號是:「上午耶路撒冷,下午柏林,晚上巴黎」。另一種是被他們嘲笑的「清教徒式安息」(Puritan Sabbath),謹守主日,停止工作、娛樂和一切不必要的世務,為願意明天去教會的人祈禱。
(8月27日)星期天去教會,一種稱謂叫Sunday worship(主日敬拜),一種叫Sunday Service(主日侍奉)。上帝指定七日中的一日,從俗世的勞作中分別出來,安息侍奉,作為永久、普遍和道德的法則。今天不適應主日侍奉的人,就是將來嚴重不適合天國生活的人。為著明天,特別為沒有去過教會的朋友禱告。
(9月3日)有兩種基督徒,一種遵守主日,到神的兒女中去敬拜神,但六日內卻無法活出敬拜的人生。一種在六日的言行、心思上都全人敬拜神,卻不守主日,視第四誡為無物。第一種人,天使在會堂裡隨便用磚頭一砸,就能砸中一個。第二種人,天使巡遍了全地,卻連一個都找不到。
願和你們一起敬拜神的僕人王怡 寫於20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