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三天可見》:最吸引我的是姜思達的真誠

2021-01-07 全職媽媽育兒筆記

寫在前面:

這段時間宅在家裡大把時間,終於有時間把《僅三天可見》看完了。不得不得說,姜思達真是個寶藏男孩,從之前的《奇葩說》的成長,到這檔節目的製作與落地,閃耀著才華的光芒,也讓我們看到人物採訪裡的真實和理想。

「難道我就不能煩一個人嗎?」這是姜思達對話於正的第一天,情緒處於暴躁邊緣,對於正「好為人師」,以及不被他「尊重」的討厭已經達到頂峰時,儘量克制情緒時和導演的語言。

「我不知道如何去跟他們對話,他們就像是一群『池子』,轉換話題非常迅速」,這是對話池子相處時,和池子的朋友們一起融入不進入失落時的姜思達PART部分的自我解剖。

「有人問過很尖銳的問題,如果別人說你通過節目來洗白,你會怎麼說?我告訴他,很簡單。如果我的初衷不是洗白,但他因為我的節目洗白了,不是很更好嗎?觀眾有了看到他們的更多面」這是對話周一圍時,姜思達對節目初衷的思考。

……

這些話,你也許很難想像這些話出現在人物訪談的節目裡,因為很多人都認為記者是客觀,在所有的採訪過程中,都不應該帶入主觀色彩。但是在你看過那麼套路、不帶感情的人物採訪後,我就是因為這些真實的情緒、有情緒的語言,以及在情緒背後人性的展示,而直擊內心,被其完全俘獲內心——這就是姜思達策劃製作的《僅三天可見》的節目最為精彩之處——有主觀客觀多重面的對自我對他人的剖析,在旁觀被採訪人並相處後,一沒有套路的,一層層遞進地去展示與剖開人與人性。

我們看過太多表淺地、一點都不真誠的訪問後,無法心胸《僅三天可見》所帶給我內心的震撼,不得不說,姜思達真是一個妙人,他做了我們很多想做卻不敢做或者做不好的,真正的人物訪談類的節目。

網絡上經常會對柴靜、楊瀾和魯豫的人物訪談,有人一針見血地說:魯豫是一個普通的主持人,楊瀾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主持人,那麼柴靜則是一個優秀的主持人和有情懷有職業素養的記者。相比起來,姜思達則應該是一個有情懷有同理的記者與一個才華橫溢的製片人。

首先,這個節目環節構思非常妙,他用三天的時間與被採訪人相處,從「個人視角」出發,以「紀實+訪談」模式,最大限度地呈現被採訪人真實的一面,而作為採訪人,姜思達是採訪者、觀察者、傾聽者、感受者,也是表達者。因為姜思達自身的參與,讓對話和交流更有張力,讓被採訪者更立體化,但最關鍵,讓節目最有價值的地方,我倒覺得是姜思達的真誠。

作為採訪人,姜思達細膩敏感,內心、情緒,這些都真實地在節目中表露出來,在採訪問題推究上可以算是非常貼合採訪人物,並試圖挖掘被採訪人更多地面。採訪中,他設置的初始印象環節中,最真實地將被採訪人和及他作為旁觀者的所思所想在節目中表達出來。當然,三天紀實相處是節目最精彩的部分。我們常說,認識一個地方,你需要帶上十天半個月才能了解當地的生活,這樣的旅遊才有意義;那麼認識一個人,我需要了解他的工作、生活以及他對應生活工作的情緒,這樣的認識才顯得有意義。

當我們在節目中看到:大大咧咧的謝娜的眼淚,會看到極端自負的於正在遊樂場的認慫,會看到不發聲的周一圍的不敢言……那些我們認識、不認識的、了解的、不了解的就這樣的立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知道每個人的不同,每個人的世界觀和其行為處事之間的關聯,讓某些槽點顯得可愛起來,也讓我們看到:我們曾經以為的認識,知道不過是膚淺的表面。這樣的訪談也就有的其價值和意義,讓你的看到的不止是——他或你想看到的,於是少了偏見和傲慢。尤其是最後的思達PART,讓我們看到姜思達與被採訪人之間的情感聯結,他被採訪人打動觸動內心時的火花,如同星星的微光,散發出真實的光芒。

而這符合他的本意,他說:他有他想要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的採訪,不然他也不用接觸3天再採訪了,其次,他做這個節目本質上就是想通過他的視角去看看其他人,他有他的看法和轉變,而觀眾同時也可以通過屏幕作為第三者去了解一些東西,這個是可以獨立存在的,並不衝突,不然他大可以在視頻裡不放他主觀部分的內容出來,但他放了,儘管他也意識到放出來可能會有爭議,但他還是放了,他想要儘量還原真實,而不是虛假。

如果說姜思達創造一個人物對談的理想模式,不如說他進一步揭示了人物訪談裡最核心的關鍵詞:真誠——真正走進被採訪人的內心,用真誠、同理心去了解對方,並展現出他最接近真實的生活與心態狀態。

被理解,更真實,是一個採訪者與被採訪者最堅實的橋梁,真心希望姜思達的《僅三天可見》能堅持初心,堅實地走下去!

相關焦點

  • 《豫見後來》VS《僅三天可見》:找「破碎」的魯豫與姜思達
    作為一檔「明星社交體驗」型的訪談節目,《僅三天可見》展示著時下最熱明星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與時下流行的訪談節目相似,《僅三天可見》不滿足於明星們光彩照人的表象,試圖尋找反差,挖掘他們內心的「破碎」。採訪完謝娜後的自我陳述中,姜思達說:「並沒有存在特別多讓我覺得頗感意外的回答,是我這個人很『變態』,我喜歡在情感上或者在人生上有一定程度破碎的人。」
  • 姜思達新節目《僅三天可見》:真的是給謝娜洗白嗎?
    謝娜這個名字,對於全中國的人來說,是很熟悉的主持人了,我們從《快樂大本營》認識她,知道她是一個開心果,也知道她和張杰的愛情讓人羨慕,屏幕前後的她,都擁有好人緣,有些人愛她是因為她的真實,有些人愛她是因為她的幽默,當然她爭議也來源於此,有些人說她不會主持,有些人說她的感情並不好只是裝出來的,在我的印象裡,她一直都是嘻嘻哈哈的形象,我甚至沒看到她正兒八經的參加訪談,袒露心扉,看完姜思達的一期訪談節目
  • 僅三天可見
    《僅三天可見》是姜思達主持的一檔明星社交實驗類綜藝。有人說,這是姜思達版的《十三邀》。「僅三天可見」這五個字,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因為很多人的朋友圈正在使用這項功能。有時候它讓我懊惱,因為有意或者無意錯過朋友的那條動態,或者等有一天想起來那誰那天發了條「帶有我想要的東西」的朋友圈,但因為「僅三天可見」,我沒法回頭去查看了。我是個分享欲望很強的人,樓下的貓繞在我的腳邊,路遇一條很醜的狗,吃了一頓好吃的,見到了好玩的,聽到了有意思的......我都想分享。
  • 你的朋友圈為什麼僅三天可見?
    關於這些種種思考,它告訴了我們點不一樣的東西——《僅三天可見》2019.10.29謝娜在《僅三天可見》的節目裡,直言「看不懂」姜思達的朋友圈。倆人對著姜思達以前發的那些孤獨絮語,一起放聲大笑。姜思達開始覺得難為情,後也就作罷。毫不意外,謝娜在節目中「奪姜思達手機」這個片段為她眾多槽點又添一個有力證據。
  • 僅三天可見的明星朋友圈,被這檔國產真人秀徹底看穿
    為何《僅三天可見》能夠在口碑和熱度上獲得雙豐收?在我看來,是因為它以姜思達獨有的感受力和表達方式,將「真人秀」這三個字做出了獨一無二的風格。接下來,就來給大家好好聊聊這三個方面。而《僅三天可見》就打破了這種空間上的束縛,姜思達會跟隨訪談對象一起工作、生活,記錄其真實狀態。
  • 訪談節目的創新實踐——以《僅三天可見》為例
    反映在《僅三天可見》 中,片尾的問答可以視為姜思達和訪談對象在節目中相處的最後瞬間,而這個瞬間極有可能影響姜思達最後關於社交實驗結 果的得出,即自己究竟喜不喜歡對方,雙方未來還有沒有進一步交往的機會。因此,這個環節的設定在豐富節目內容的同時,也進一步凸顯了社交的元素。
  • 明白自己要什麼 雷諾科雷繽《僅三天可見》感知「周一圍式」表達
    都說演員這一職業,一人千面,做自己最難。面對流量和公眾,大多數藝人選擇八面玲瓏,迎合市場,但也不乏一些真性情藝人,他們完全明白自己要什麼,拒絕傳統意義上的表達,而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我。在12月24日播出的雷諾科雷繽《僅三天可見》節目中,嘉賓周一圍與姜思達在西雙版納美麗的熱帶叢林,通過一次次「抽絲剝繭」式的談話,探討「表達」的意義。
  • 學會真實《僅三天可見》和妥協柳巖
    最新一期的《僅三天可見》,接近柳巖。標籤化的柳巖承受了太多自從她的處女作標籤化柳巖以來,她的身體似乎總是比她的能力更有趣。上次伴娘事件,讓她一度被推上風口浪尖。正因為如此,她左右為難。周圍的「過度關心」和辱罵從未停止,她不知道如何面對邀請自己做伴娘的朋友。她發了一段道歉視頻,但辱罵和討論仍然沒有讓她走。
  • 上了「僅三天可見」的他們,真的「洗白」了嗎?
    「僅三天可見」的嘉賓並不會讓你看到一個判若兩人的TA,甚至會加深你對他們之前的認知或偏見,但秒就妙在,你在這些認知甚至是偏見裡,竟然能感受不一樣的訊息,這種訊息甚至帶著點未知的欣喜。看第一期的謝娜,其實並沒有跳出想像之外,工作時充滿活力,隨時隨地都能尬舞,私下也能很快地和人social,這種社交能力,不能說不真誠,但是總感覺不見底。
  • 《僅三天可見》:三天,可以怎樣了解一個人?
    我很樂意看到,姜思達工作室新做出來的,帶有姜思達個人風格節目——《僅三天可見》。百度百科對這個節目的概念是「明星社交實驗節目」。以姜思達作為第一視角,記錄與八位明星嘉賓為期三天的相處過程,並在相處結束後完成一次「走心對話」。
  • 沒有姜思達的綜藝就沒有靈魂
    《僅三天可見》我們對名人採訪節目是有刻板印象的,都是魯豫,柴靜這種類型,純粹的提問者。而姜思達卻不同,他不是一個被弱化的提問者而已,他的情緒,表情,心態種種變化也都記錄在了片子裡,真實的在嘉賓的生活中嘗試融入嘉賓的社交和生活。姜思達好像也不是那種倒背嘉賓過往榮譽,顯得自己多了解對方一樣,他融入不了池子的那群朋友,他就不說話,不表達,這樣的姜思達真實程度就夠了。
  • 恭喜那些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
    隨便點開一個好友的頭像,都顯示著僅三天可見,或者只剩下一條冰冷的橫線。 一開始,我覺得這種做法挺冷漠的,因為一下子就將想要了解你的人拒之門外了。但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越來越能夠理解這種行為了。 畢竟大家有著不同的社交觀,在朋友圈想要獲取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 或許姜思達說出了答案
    我相信只要看過《奇葩說》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姜思達,一個穿著個性、想法獨特、言辭犀利的人。其實姜思達也是一個非常有才的人,兩年前姜思達和他的團隊就製作了一個爆款訪談節目《透明人》,豆瓣8.6分,因為沒有在大平臺播出,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讓人可惜。
  • 姜思達直播又哭又笑,把自己推向風口浪尖的他會是男版崔雪莉嗎?
    不久前,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醫院如火如荼地建設起來,而網友們也只是一個接一個地雲監督工作,姜思達直接懟了起來,覺得網友的嘴裡的「某某醬」和「阿中哥哥」,很土很噁心!但是被懟的網友們才不會買帳,於是在姜思達的評論區一場互懟的風暴就這樣開始了。明星敢罵人,那可不就被網友炮轟唄!隨後姜思達的口碑一落千丈,掉了不少粉。姜思達是90後,畢業於一所985、211的院校。
  • 姜思達:軟體動物的掙扎與幸運
    MW:這一期布置的主題是「人設」,我們先走一下流程:你的各種人設標籤,最喜歡哪個,最彆扭哪個?給你幾個選項吧:美神、真誠有同理心、奇裝異服、優越感強。姜思達:那肯定是美神啊,這是自己給起的。道德層面上那些東西,沒啥好說的,就是做人的底線吧?
  • 姜思達回應紅毯造型,另類扮女裝被吐槽太辣眼
    還曾經在微博上公開支持偽娘,最開始的他,姜思達開腔「如果談戀愛都要靠手機,那送什麼鑽石,充話費就好啦!」他還說,如果我想安安靜靜看書的時候,這個時候,對方問我在不在,說自己被網絡暴力,他一直問旁邊人,我沒做錯任何事兒吧,我戴自己買的耳環和項鍊,我沒做什麼吧,要不要臉啊?
  • 姜思達既開公司又開花店,豪宅裝修帶民族特色,光客廳就有60平
    最早知道姜思達是在《奇葩說》,那時候的他剛剛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雖然參加了好幾季,但一直沒有拿到BBKing,這讓觀眾十分遺憾,不過他的辯論思路和口才一直得到觀眾的認可,離開《奇葩說》的姜思達也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 於正回應熱搜:女演員沒有演過我的女一號,截圖的人更可惡
    一直在背後做一個編劇製片人的於正,近來居然參加了兩檔綜藝節目,一部是在優酷播出的《演技派》,另一部就是在騰訊新聞播出的《僅三天可見》。於正不僅是《演技派》的製片人也是導師,在節目中將會選出16位演員成為正式學員,於正將親自為他們撰寫劇本,主角就各靠本事爭取了,用這樣的競賽形式來獲得資源,對於一些新人演員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機會。
  • 姜思達,如有騷擾並不抱歉
    馬薇薇雙腿一軟,然而姜思達悠然又疲倦:「啊啊,我知道你們想要什麼,可是我不想呢。」馬薇薇和姜思達都是細膩而又敏感的人,對周圍一切的變幻總是能第一時間感受到不對勁,怕失去,怕麻煩,怕影響生活,馬薇薇索性選擇了偽裝,扮演成別人喜歡的樣子,至少自己永遠處於安全地帶。姜思達不,他的選擇是,我能覺察到你們是怎麼想的,但我就是這麼個鳥人樣,我管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