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三天可見》:三天,可以怎樣了解一個人?

2020-10-04 來福觀影

我很樂意看到,姜思達工作室新做出來的,帶有姜思達個人風格節目——《僅三天可見》。

百度百科對這個節目的概念是「明星社交實驗節目」。以姜思達作為第一視角,記錄與八位明星嘉賓為期三天的相處過程,並在相處結束後完成一次「走心對話」。


熟悉《奇葩說》的人一定也知道姜思達,我對他的喜歡綜藝開始,在《透明人》中採訪春夏裡得到延續,他是一個很難去界定和形容的人,但你不得不承認他可太有吸引力了。


一群姜思達,是訪問者、觀察者、提問者,但又不是理中客一樣的訪談。因為他像一個坐標系,在有自己底色的情況下,通過自己對世界和嘉賓的理解,去挖掘、展現嘉賓的內心世界。

以下僅僅是一期節目的感想,因為有一些生活中的投射,便想多囉嗦兩句。

第三期裡,姜思達和於正,這兩個看起來差異非常大的人碰到一起,有了預告時姜思達私下對著導演說「我可以煩他嗎」的不爽對話。


前兩天的相處中,能主觀上感受到了於正作為「過來人」,直接卻又冒犯到別人的一面。當眾評論外貌,並以資歷作為衡量理由,表示「我見過好看的太多了,也許你在普通人裡也還可以」;第一天兩人晚飯的時候,源源不斷地說教,把「過來人」和「年輕人」兩個標籤貼得格外明顯;沉浸在自我世界裡,無視身邊人的提問和對話,姜思達是微妙表情的名場面,確實是自我意識強的年輕人,對這種姿態的不喜歡。


片子裡呈現出的另一個點,是姜思達在分析自己和於正最大的不同:

「他是理性驅動型的人」

「我是感性和不知所謂在驅動的一個人」

他的小妙招裡,包含把情緒當成工具,用大吼生氣的態度,去讓和他有分歧的人聽得進去他的想法。

他也會去從爆款的影視劇當中,去總結規律與技巧,去製造出另一個爆款


(via.虎嗅app)


姜思達說:"他一直在重複提一個詞,邏輯,他會比較相信他現在的所有工作都是可以被方法論化的。我跟他是有多不一樣呢,我對自己就四個字,生而為人。我就沒有想過說要控制,要戰勝,要尋求某一層面的偌大的存在感。」


咦,這些話聽起來真好熟悉?像不像網際網路公司和新媒體行業的「方法論」、「數據驅動」、「目標導向」這樣的理念。


在這樣理念體系裡工作,追求的最終成績,本質上都是以數據來衡量的:小到個人KPI、文章閱讀量與轉化率、某個業務的日活月活銷量,大到公司的融資成績、上市股價,數據是最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指標。相應地,對於如何達到數據,人們傾向於分析各種case,帶著各種維度,復盤,總結,把它們由零零散散的體驗,上升為成系統的方法論,並以此指導工作。



無論是在求職還是工作,很明顯看到大家對於「工作數據」的重視和「方法論」的推崇。面試時必須問「從以往的工作中,你有總結出自己的方法論嗎?」


而唯一一次讓我感到有點詫異的是,我問過某個10w+大號的小姐姐:「你們寫稿的時候,會遵循一些方法論嗎?」她回:「沒有。」


那一刻我有些震驚,並意識到自己沉淪於方法論思維太久。


從達到目的和解決問題的角度看,這種思維固然是具有可行性和效率為上的。一個文章標題的修改,便能提升可觀的閱讀量;一些觀點的植入和恰到好處的金句,便能貢獻相當不錯的轉發;明確知道讀者的G點在哪,明確知道哪種類型更有成為爆文的潛力,一切都顯得恰到好處。


長此以往,這好像變成了是工業化的產出方式。一切高數據都有規律可循,總結規律、底層邏輯——上升成為方法論——指導工作——優化方法論——數據再創新高。


這有問題嗎?好像沒有。比如,一篇文章可觀的數據足以證明它得到了受眾群(市場)的認可。

我是讀者,可看多了這些文章,我覺得它們永遠得體,永遠表現貼心,永遠有看起來不會出錯的觀點,永遠在幫我說出我最想說的那些話。

它們好像缺了,那些特立獨行的性格,那些鮮明的風格和「我之所以為我並不是因為我數據高,是因為「我就是我」的底氣。

從工作角度來看,這似乎無可厚非,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藝術創作,「戴著鐐銬跳舞」是常態。但是,用「方法論」的思維沿用到生活,是不是程式化地有點可怕?

人生目標不是KPI,人生不是不斷糾錯的過程,人生體驗的濃縮也不是方法論的外化。過於崇尚理論的殘酷在於,工具人的屬性被不斷放大,千篇一律的背後,是審美式和個性化的存在被一點點侵吞。

生命中有另一種東西存在,那就是感受力。它調動起你的感官、情緒,經驗,讓你覺得,此時此刻,自己確實沉浸在奇妙的個體體驗中,並讓你覺得,你就是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看完這一期,我恰好想到的「感受力」一詞,又恰巧在之後和袁弘的聊天中被提及。袁弘問姜思達怎麼還有設計花束的能耐,姜思達回答自己具有感受力。


「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來自楊麗萍老師)生命的活法有那麼多樣,這種最浪漫的活法真的不可企及,但是格子間之外,996之外,真的別忘記了,那些被侵佔和放逐的感受力,它們存在過,暗淡過,但一直在等你啊。


註:

本文是作者「法克來福」原創文章,歡迎轉發,並註明出處。

查看我的更多文章,歡迎點擊——

相關焦點

  • 僅三天可見
    《僅三天可見》是姜思達主持的一檔明星社交實驗類綜藝。有人說,這是姜思達版的《十三邀》。「僅三天可見」這五個字,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因為很多人的朋友圈正在使用這項功能。有時候它讓我懊惱,因為有意或者無意錯過朋友的那條動態,或者等有一天想起來那誰那天發了條「帶有我想要的東西」的朋友圈,但因為「僅三天可見」,我沒法回頭去查看了。我是個分享欲望很強的人,樓下的貓繞在我的腳邊,路遇一條很醜的狗,吃了一頓好吃的,見到了好玩的,聽到了有意思的......我都想分享。
  • 僅三天可見的明星朋友圈,被這檔國產真人秀徹底看穿
    不知從何時起,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已成為一種常態。三天時間,去了解和認識一個人,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恭喜那些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
    隨便點開一個好友的頭像,都顯示著僅三天可見,或者只剩下一條冰冷的橫線。 一開始,我覺得這種做法挺冷漠的,因為一下子就將想要了解你的人拒之門外了。但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越來越能夠理解這種行為了。 畢竟大家有著不同的社交觀,在朋友圈想要獲取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 《僅三天可見》:最吸引我的是姜思達的真誠
    但是在你看過那麼套路、不帶感情的人物採訪後,我就是因為這些真實的情緒、有情緒的語言,以及在情緒背後人性的展示,而直擊內心,被其完全俘獲內心——這就是姜思達策劃製作的《僅三天可見》的節目最為精彩之處——有主觀客觀多重面的對自我對他人的剖析,在旁觀被採訪人並相處後,一沒有套路的,一層層遞進地去展示與剖開人與人性。
  • 你的朋友圈為什麼僅三天可見?
    關於這些種種思考,它告訴了我們點不一樣的東西——《僅三天可見》2019.10.29謝娜在《僅三天可見》的節目裡,直言「看不懂」姜思達的朋友圈。倆人對著姜思達以前發的那些孤獨絮語,一起放聲大笑。姜思達開始覺得難為情,後也就作罷。毫不意外,謝娜在節目中「奪姜思達手機」這個片段為她眾多槽點又添一個有力證據。
  • 朋友圈三天可見,透露了怎樣的社交觀?
    文 | 掌柜來源 | 多贏(ID:iduoying)自從微信開啟可以設置朋友圈展示時間的功能,許多人紛紛把朋友圈設定為「僅
  • 朋友圈「三天可見」=自我封閉的傾向很嚴重?網友炸了…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越來越依靠朋友圈去了解一個人,朋友圈已然成為了我們主要的社交陣地。三天前的自己,我都不想認識,更不要說以前。我們都有沮喪、衝動、意氣用事的時候。也都發過矯情的雞湯;轉發些集贊活動;曬些修過頭的自拍;俗氣的風景;模稜兩可的情話…但幾天後,等到情緒穩定,又偷偷地刪掉動態。這種情況多起來之後,把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以減少別人回看的機會,仿佛三天後,過往也能隨之消失殆盡。
  • 千萬不要把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我有定期清理朋友圈的習慣,可上個月太懶了,不想清理,就隨手設置了個朋友圈三天可見。就在昨天,我的姐姐打了個電話給我,電話一接起來就聽到她很兇地說道:「趕緊把你朋友圈三天可見的那個設置關了!」我一臉懵逼,我就問她:「我設置三天可見,招你惹你了?」本以為她是閒著沒事幹,來找我嘮嗑順便找找茬的。
  • 千萬不要把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等小路找到那位朋友,點開她的朋友圈,卻只看到一條橫線,底下寫著一行字,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就在那一瞬間,我看到小路的眼睛裡滿是失望。我問小路怎麼了?她搖搖頭笑著跟我說,沒事。那天晚上準備睡覺的時候,刷了一下朋友圈,看到了小路發的:「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發現有些人,已經不能夠深入的去了解了,甚至連朋友圈都只能看到最近三天,唉。」
  • 訪談節目的創新實踐——以《僅三天可見》為例
    一《僅三天可見》節目類型的界定 (三)節目內容:延伸對話以外的信息 從已播出的八期節目來看,《僅三天可見》每期節目總時長 約為 80 分鐘左右。訪談雖然是節目的最終落腳點,但整體時長 僅佔到了節目總時長的三分之一。
  • 《豫見後來》VS《僅三天可見》:找「破碎」的魯豫與姜思達
    作為一檔「明星社交體驗」型的訪談節目,《僅三天可見》展示著時下最熱明星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與時下流行的訪談節目相似,《僅三天可見》不滿足於明星們光彩照人的表象,試圖尋找反差,挖掘他們內心的「破碎」。採訪完謝娜後的自我陳述中,姜思達說:「並沒有存在特別多讓我覺得頗感意外的回答,是我這個人很『變態』,我喜歡在情感上或者在人生上有一定程度破碎的人。」
  • 用英文說朋友圈僅三天可見,Vi...visible?
    這個「3 days」是哪三天?用戶可以任選三天的朋友圈進行展示嗎?微信目前並沒這個功能。那麼,這句英文到底指的是「過去三天」還是「可任選三天」,或是其他意思?這麼一想,單單說「Only 3 days」,語義並不清晰。第二,黃底的「are」。為什麼不用「can be」呢?這裡需要簡單回顧「be」和「can be」的語用。
  • 學會真實《僅三天可見》和妥協柳巖
    最新一期的《僅三天可見》,接近柳巖。標籤化的柳巖承受了太多自從她的處女作標籤化柳巖以來,她的身體似乎總是比她的能力更有趣。上次伴娘事件,讓她一度被推上風口浪尖。正因為如此,她左右為難。周圍的「過度關心」和辱罵從未停止,她不知道如何面對邀請自己做伴娘的朋友。她發了一段道歉視頻,但辱罵和討論仍然沒有讓她走。
  • 朋友圈三天可見,透露了你的性格特點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越來越依賴朋友圈去了解一個人、猜測一個人的喜好、查看一個人的近況、揣摩一個人的品味.. 朋友圈已然成為了我們主要的社交陣地。自從微信開啟可以設置朋友圈展示時間,許多人紛紛把朋友圈設定為僅展示三天或者半年。一年或全部可見的朋友圈幾乎沒有,除非是原本就不愛發圈的人。
  • 朋友圈三天可見,透露了你的社交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叔,ID:yeshuvipyeshuvip】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自從微信開啟可以設置朋友圈展示時間,許多人紛紛把朋友圈設定為僅展示三天或者半年。一年或全部可見的朋友圈幾乎沒有,除非是原本就不愛發圈的人。
  • 明白自己要什麼 雷諾科雷繽《僅三天可見》感知「周一圍式」表達
    在12月24日播出的雷諾科雷繽《僅三天可見》節目中,嘉賓周一圍與姜思達在西雙版納美麗的熱帶叢林,通過一次次「抽絲剝繭」式的談話,探討「表達」的意義。說起嘉賓周一圍,出道近二十年,他與流量、與公眾的關係,一直是人們樂此不疲的話題。
  • 別和朋友圈三天可見的談戀愛
    ,朋友圈是了解雙方的一個重要窗口。最近Vego開了一個戀愛課堂,教漢子怎麼聊天,第一點就說到了漢子不要查戶口,要先研究對方的興趣愛好,朋友圈就是一個好地方,看她分享了什麼文章、看了電影、聽了什麼音樂、去了哪兒、吃過什麼、發表過怎樣的言論,可以初步了解其人,找到共同話題,從而更好聊天。然而,現實很殘酷,不少漢子反饋,加上妹子後,卻發現對方三天可見,如果不怎麼發朋友圈的,就是一條直線,根本無法了解對方。
  • 教你怎麼破解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就是這個頁面 而除了朋友圈主頁,還有兩個地方可以查看朋友圈的內容,明白這個之後,就可以查看超時的朋友圈。 01.就是它 當你只有很少的好友的時候,你的朋友圈頁就只會剩下某個人的內容,並且就算已經超時了「僅三天可見」你也能繼看到這些內容。
  • 說實話,你為什麼要在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於是,很多人為了保持私密性,除了屏蔽和分組之外,將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這似乎正在成為一股新的潮流。認識一下可以,但我不願意你了解我太多過去;如果你不持續關注我,那就別想看到有關我更多的東西……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的種種心態可謂不一而足。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有本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名叫《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 《僅三天可見》張藝興:演藝生活像煙花
    僅三天可見那些生活中令你遺憾,後悔,不甘,而想要隱藏在三天之前的事,是今日的不努力,是不屑於別人的努力驕傲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你焦慮嗎」「我不焦慮啊,為什麼要焦慮」你無法想像,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他,一直站在頂峰的他,謙虛和說自己正在過氣的路上是不斷自省而永遠向前衝的勇敢「你外婆需要你成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