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娟 通訊員 劉麗玲
如何切實提高閒置資產的利用率,如何通過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企健康發展,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立足發展,積極探索,堅持立中求變、立中求穩、立中求新、立中求效,由市法院牽頭,打通企業重整盤活、脫困重生之路,以推動構建「府院聯動」破產重整機制為切入點,為我市法治化營商環境進行有益的探索。
立中求變,樹牢優化營商環境司法理念
我市經歷了從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到全國百強縣、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的不平凡發展歷程。期間,市法院立足審判職能,樹立三個理念,切實將審判工作融入優化營商環境發展大局。
樹立「謙抑、文明、善意、審慎」的司法理念,運用法治手段為企業排除幹擾,最大限度減少司法活動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負面影響,讓企業專心搞好發展。
樹立提高審執效率就是優化營商環境的理念。加強審判管理,通過快審快結快執,儘量減少企業訴累,及時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樹立擔當破產重整就是優化營商環境的理念,推動協調解決破產案件中敏感複雜的職工安置、信訪維穩等工作,高效公正辦理破產重整案件,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市法院先後出臺了《關於在優化營商環境中進一步規範財產保全工作的規則及流程》《關於優化營商環境推進便民、利民完善退款機制的規定》等文件,實現了涉企案件審理規範高效,轉付標的款、退費三日內辦結。
立中求穩,構建「府院聯動」機制
針對我市不少企業陷入發展瓶頸的實情,在考察、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市委市政府構建破產工作聯動機制,市委書記主持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市長三次現場調研,經過反覆論證,「政府主導、法院主辦、部門聯動、企業參與」的「府院聯動」大冶模式應運而生,為破產重整工作提供三重保障。
組織保障。市政府出臺《關於推進企業破產重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辦法》,設立破產重整工作指揮部,由市長擔任指揮長,分管副市長、市法院院長等擔任副指揮長,將全市13個職能部門、單位納入成員單位。經省高院副院長李群星揭牌,市法院駐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已投入使用。
專班保障。實行破產案件「一案兩專班」,市政府工作專班進駐企業,一攬子解決職工安置、信訪維穩、證照辦理、信用修復等問題。市法院專班組建審判團隊,及時快捷辦理破產案件,做好清產核資、審計評估、債務清償等工作。
資金保障。市財政撥付200萬元設立破產專項基金,確保「無產可破」案件順利啟動;市政府提供破產「兜底」保障。僅興成公司破產案,就籌措800萬元彌補職工安置資金不足。
立中求新,創新破產重整舉措
創新推出系列實用舉措,推動破產重整工作務實高效開展。
創新聯合管理模式。由清算組與中介機構聯合擔任「殭屍企業」破產管理人,將清算組在職工安置和信訪維穩方面的優勢,與中介機構在法律實務方面的優勢相結合,提高管理人的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極大提高了破產案件的審判質效。
創新民主監督模式。聘請了8名全國、省以及黃石、大冶四級人大代表擔任營商環境民主監督員,切實發揮人大代表監督支持司法的職能作用,找準企業發展需求點和障礙點,解決阻礙企業發展的法律難題。
創新審理督導模式。建立了評價獎懲制約、通報跟蹤督辦、排名紅色預警及逐級約談機制,不斷規範辦理破產案件,做到「應清盡清,應結盡結」。
立中求效,大破大立優化營商環境
面壁十年圖破壁。近年來,市法院走出了一條以立圖破、以破促發展的優化營商環境司法路徑,實現了「零震蕩」「全盤活」「快轉型」的良好效果。
幫助航宇鑫寶公司與興成公司重建新的產業鏈,讓兩家破產企業以重整、出清的不同方式走上破繭重生之路,實現兩家企業的大融合;通過破產清算實現金鹿公司市場出清,讓閒置的土地、廠房再入市場,為新的優秀企業落戶大冶「騰籠換鳥」。
三個月「加速度」審結銅山口礦勞動服務公司破產清算案,分配處置資金84.5萬元,妥善安置職工197人。兩年來,市法院協調全市各職能部門、單位參加,召開破產重整聯席會議20餘次,審理破產案件8件,清理債務約22.49億元,盤活資產約3.01億元,釋放土地房屋面積約56.68萬平方米,幫助9家企業疫後降本減負紓困、復工復產達效。《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法院報》《湖北日報》等國家、省、市級媒體對市法院相關舉措進行了宣傳報導。
優化營商環境任重而道遠,我市將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引領,持之以恆、久久為功,著力打造營商環境高地,用實際行動、實質成效推動和保障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