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畫名滿天下,詩卒為所掩

2021-03-03 中國詩歌網

1957年9月16日,我國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在北京病逝。

世人都知道齊白石的畫好,而不知齊白石的詩好,這是因為齊白石的畫名太響,畫名壓倒了詩名。

白石老人於其詩頗為自負,嘗有「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之語,而畫名滿天下,詩卒為所掩,實則老人之詩,脫胎宋人,幽默詼諧,饒有真趣,亦近代詩壇一異軍,賞心者正不在少。


墨蝦


粽子黃蜂


齊白石的詩之所以寫得好,這決不是偶然的,是因為他對寫詩曾經下過一番苦功夫的。齊白石8歲跟隨外公入蒙學,外公除教他《三字經》《百家姓》外,還教他學《千家詩》。齊白石對《千家詩》很感興趣,而且每一首詩都能背得滾瓜爛熟,琅琅吟誦,不絕於口,簡直是個「小詩迷」。

齊白石27歲時認識了湘潭名士胡沁園、陳少蕃,他跟陳學詩,跟胡學畫。陳對齊說,你先讀《唐詩三百首》吧。俗話說,念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你鑽下去,定會成功。胡對齊說,光會畫,不會詩,這是美中不足。又說,畫是詩之魂,詩是畫之神,二者相得益彰。

齊白石讀懂了《唐詩三百首》後,又熟讀了《聊齋志異》《漢書》《史記》等書,還熟讀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這樣就開闊了齊白石寫詩的視野,並為他寫好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稻穀螳螂

齊白石經過一個階段的讀書學詩之後,為了檢驗他學詩的成果,胡沁園約集詩友,賞花賦詩,比試高低。齊白石在一首《詠牡丹》詩中有兩句說:

莫羨牡丹稱富貴,都輸梨橘有餘甘。

這兩句詩令胡沁園老師刮目相看,讚揚說:「這兩句詩不但意思好,十三譚的甘字韻押得也好。」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寫詩能力,齊白石在家鄉成立了一個「龍山詩社」,經常聚友討論《詩經》、唐宋詩詞,討論詩的演變發展、名家的長短,進而論及詩與人生、與社會、與其他藝術的關係。

齊白石在「龍山詩社」一年多的時間裡,讀書學詩,寫的詩竟達幾百首之多。實踐出真知,他的詩越寫越精,並逐漸掌握了寫詩的決竅。


「 夏雨開花,東風長藤。可怨西風,莫忘春恩。」


「若教點上佳人口,言事言情總斷魂。」——《櫻桃》

齊白石寫詩的範圍很廣,有寫親情愛情的,有寫花草樹木的,有寫鳥獸蟲魚的,有寫政事的,等等。齊白石的詩有祭祀詩、鄉土詩、政事詩三種,但以鄉土詩為主。

齊白石表現親情的一首詩是:

星塘一帶杏花風,黃犢出欄西復東,

身上鈴聲慈母意,為今已作聽鈴翁。

讀了此詩,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嫗,每當夕陽西下,倚門而立,渴望孫子放牛、砍柴歸來,聽到鈴聲,方才放下心來。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既寫生又寫意的疼愛孫子的國畫啊!

齊白石表現鄉土生活的詩,以田園野炊的一首詩最為突出。詩云:

一丘香芋暮秋涼,當得貧家一穀倉。

到老莫嫌風味薄,自煨牛糞火爐香。

這首詩散發出醇厚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新鮮草木莊稼般沁人心脾的芬芳。使人讀之,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年掘山芋、挖地洞,用牛糞煨著山芋,歡娛野炊的生活畫面歷歷如在眼前。


柳蔭牛憩

耕牛


齊白石

奔馳南北復東西,一粥經營老不飢。

從此收將誇舊畫,倦遊歸去再扶犁。

憶少年

齊白石

百梅祠外塘頭眺,十字坡前牛背眠。

往事重尋難再夢,心隨鴻雁渡煙湘。

齊白石生長在農村,熱愛農村,他對農村的一草一木,一果一蔬,都懷有十分濃厚的感情,甚至達到偏愛。他曾經說,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王,獨不論白菜為菜之王,大有對白菜抱有不平之氣,顯示出他對白菜疼愛有加的思想感情。不僅如此,他對棉花更是獨有鍾情,如他讚揚棉花說:「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這兩句詩是齊白石的大手筆,寥寥數語,卻意味無窮。



齊白石不僅善於觀察生活,而且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小鏡頭。如他觀察小兒怕上學,從家裡出發時裹足不前,放學返家時奔跑如飛,依此情景寫了下面這首詩:

當真苦事要兒為,日日提蘿阿母催;

學得人間夫婿步,出為繭足返為飛。

詩中把小兒畏上學的形象寫得維妙維肖,趣味盎然,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齊白石不只把寫詩的視野放在生活中的瑣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放在當時暗無天日的官場上。他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用粗獷、直率的語言痛斥道:「群鼠群鼠,何多為許!何鬧如許!既齧我果,又剝我黍。」

讀罷此詩,一位俠肝義膽、秉性剛烈、敢為人民講話的文人形象,仿佛就站在我們的眼前。

齊白石極端痛恨日寇,當他看到日寇已經日暮途窮時,心中振奮,便在一幅《螃蟹圖》上題了一首諷刺詩,用以憧憬勝利光明的前景:

處處草泥鄉,行到何處好;

昨歲見君多,今歲見君少。

全國解放後,齊白石的寫詩和繪畫藝術獲得了新生,他歡欣鼓舞,作詩抒懷:「暮年逢盛世,報國志千裡。」

寫詩不求工,無忌唐宋,師法自然,書寫靈性,別具一格。

喜蛛


群芳吐豔

群芳吐豔


蘭花蝴蝶圖

齊白石

一春谷口雨如麻,水洗風吹葉倒斜。

移入室中須坐久,自聞香氣勝群花。

樊之山是當時一位著名的學者,是齊白石的好友,他對齊白石關懷備至,幫助齊白石搜集整理詩稿,付印成冊,書名是《供小吟館詩草》。並為此書寫序,在序中稱讚齊白石的詩是「忌中有忌」,「味外有味」,給了很高評價。

齊白石寫詩不求工,無忌唐宋,師法自然,書寫靈性,別具一格。這是齊白石詩作的一大特色。對於這個問題,他晚年在《自述》中,總結自己寫詩成功的原因時,說得最清楚。他說,朋友的文化比我高,但他們的心為科舉功名,學作的是試帖詩,雖然工穩妥貼,用典用韻講究,但畢竟拘泥板滯,不見生氣。我作詩不為功利,反對死板無生氣的東西,講究靈性,陶冶性情,歌詠自然。所以,他們不見得比我寫得好。


荷蓬蜻蜓


梅花八哥(局部)

齊白石寫詩反對模仿他人,學這學那,搔首弄姿。正如胡適所說,齊白石「沒有做過八股文,也沒有做過古文駢文」,所以他的詩「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舊式古文駢文的作為不敢做或不能做的」,完全是自己的語言。

齊白石是地地道道的鄉土詩人,像他這樣有草根性和人民性的詩人,在中國詩史上找不到太多。他從構思、運筆、飾句、定義一改唐詩宋詞的舊習,大膽吸收民間詩歌的各種優點,推陳出新,別開一番新的局面。也正是他的這種雅俗共賞的特點,使得他的詩樂於被一般老百姓接受,廣泛地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摘自《黨史文匯》2013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齊白石名滿天下的7位弟子,誰的成就最高?
    齊白石名滿天下的7位弟子,誰的成就最高?齊白石是全才,賦予了文人畫新的生命力和現代性。作為一個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長達一個世紀的奮鬥中所顯示的創造精神極具楷模性。作為我國近現代的一代宗師,治藝立論之外,栽培後學也是其人生的燦爛亮點,人稱「弟子三千」。
  • 藝苑雜談丨齊白石也罵人?來看看齊白石的諷世畫
    考慮到中國文人常常有「笑罵」二字連用的習慣,又有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一說;再考慮到齊白石雖然出身貧苦,向學甚晚,卻一直以舊式文人的行為標準期許自己,中國下層市民叉手罵街的做法是他所甚為鄙視的,如此,則所謂罵者,並不一定就是如那幅小品上所畫的那樣怒氣衝衝,惡語相向,而很可能是採用諷刺、隱喻、冷嘲、挖苦或者是指桑罵槐,甚至是皮裡陽秋之類頗有文學意味的方式。
  • 畫吾自畫:從齊白石的京華生活與梅、菊作品談衰年變法(下)
    酒後嘗為盡情語,何須趨步尹和翁。可見此時齊白石還是在臨摹伊和伯的梅花,正是在這一年陳師曾還曾贈詩於齊白石「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勸他勇於走出前人的影響,開創屬於自己的風格。正是此時他開始決意衰年變法,這張天津博物館藏1919年的《梅花軸》(圖二)中題寫了一首年前1918年的舊詩:小驛孤城舊夢荒,花開花落事尋常。蹇驢殘雪寒吹笛,只有梅花解我狂。
  • 羅元欣:齊白石畫呆萌小鳥所藏的真意
    磚紋若鳥稿 29cmx21cm 託片 北京畫院藏釋文:己未六月十八日與門人張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間話,忽見地上磚紋有磨石印之,石漿其色白正似此鳥,餘以此紙就地上畫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案頭舊稿一張小稿,齊白石當年順手而為,為何我們會如此愛它?讓我們從展廳穿越至己未年六月十八日的法源寺。
  • 齊白石最傷心的畫:漂亮貼身丫鬟被嬌妻逼走,含淚作畫送別
    齊白石劇照相信一個畫家自己一生所作的畫作裡面,必定有自己最為滿意的作品,也一定會有自己最開心的作品,自然會有自己最傷心的作品。而齊白石老人就有一幅最傷心的畫,飽含真情含淚而作,這幅畫是為一次離別而特意準備的。
  • 繪畫大師齊白石:他的畫作得益於書法,好友求畫不給錢就絕交
    齊白石的畫之所以技藝精湛,主要是受到了書法的影響。另外,齊白石在生活中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他不僅十分吝嗇,而且曾經有個好友求畫不給錢,他馬上就與之絕交。不得不說,齊白石是半文盲,但是他很快就用自己的方法熟讀了《唐詩三百首》,從此以後便開始嘗試作詩。令人吃驚的是,齊白石還在短時間內創作了數百首詩,可惜很多都沒有保存下來。
  • 齊白石書畫院-少白湯發周談2020年上海天衡都拍賣了齊白石那些畫
    紫色葡萄的描繪則是全畫的點睛之筆,用筆飽含水分,用筆輕鬆自然,用色則純淨明麗,畫中的葡萄讓人看著種垂涎欲滴。畫中還點綴著一隻草蟲,齊白石的草蟲也絕對是小中見大的。印鑑:老木鑑藏印:漱平藏畫收錄於:《齊白石全集(普及版)》2019版《齊白石全集(普及版)》裡詳細記載了齊白石為了畫蝦,還曾專門在水盂中置水蓄蝦,對蝦的生活習性和形狀動態瞭然於胸,進而恰當地取捨提煉如畫。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分享:齊白石與佛門弟子瑞光
    他的畫,一生專摹大滌子,拜我為師後,常來和我談畫,自稱學我的筆法,才能畫出大滌子的精意。我題他的畫,有句說:「畫水勾山用意同,老僧自道學萍翁。」我對於大滌子,本也生平最所欽服的,曾有詩說:「下筆誰教泣鬼神,二千餘載只斯僧。焚香願下師生拜,昨夜揮毫夢見君。」我們兩人的見解,原是並不相背的。他死了,我覺得可惜得很,到蓮花寺裡去哭了他一場,回來仍是鬱鬱不樂。
  • 齊白石畫6隻雞賣690萬,不過癮又畫22隻,結果僅賣162萬
    無論是自唐代出現的鞍馬題材,如擅長畫馬的曹霸、韓幹,畫牛的韓滉,以及擅長畫鶴的薛稷等,直到現代我國出現的國畫大家,如擅長畫馬的徐悲鴻,擅長畫蝦的齊白石,等等。其中,以畫蝦、蟹聞名的齊白石,實際上,其在其他物象的表現中也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績,只不過為他的畫蝦、蟹方面的畫名所掩而已。
  • 他既是齊白石的徒弟更是義子,畫小鴨子一絕-婁師白的故事
    少懷"、"師白"之名都是齊白石為他取的,婁師白曾在文章中記錄了起名的經過。婁師白生前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副會長,燕京書畫社顧問,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名譽教授,北京人民對外友協理事等。
  • 為齊白石背書的「省部級」高官:慈禧太后紅人、文壇領袖樊樊山
    齊白石 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冊頁比如在1905年7月,43歲的齊白石開始「二出二歸」,應時任廣西提學使的汪頌年邀請,達到桂林後以賣畫刻印為生。他便用樊樊山在西安所定的刻印潤格,招攬了很多生意。除了為其撰寫筆單之外,樊樊山還曾經對齊白石表露過,慈禧太后很喜歡繪畫,可以推薦他進宮為慈禧太后代筆,做一個可食六品俸祿的宮廷畫家,但這一提議被齊白石婉拒了。樊樊山為齊白石所設計的標的對象,是繆嘉蕙。在1889年前後,慈禧太后突然喜歡上了畫畫,經常寫些字畫賞賜給大臣。但自己一來很忙,二來也不善畫,於是讓各地為她物色代筆之人。
  • 齊白石畫蝦欣賞
    62歲時,齊白石在案頭水碗裡,長期養著數隻活蝦。
  • 南京大屠殺不久,日本人求畫,齊白石畫「一竿長龍」,有何含義?
    南京大屠殺不久之後的三月某天,齊白石府上來了一位叫「一竿先生」的東瀛客戶,這個日本人是慕名前來求畫的,他想要齊白石為自己畫一幅墨竹。在此之前,齊白石對於東瀛朋友是非常重視的,因為眾所周知的是,齊白石的「發家」始於二十年代的東瀛畫展,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的作品是靠東瀛市場炒起來,他賣畫的第一桶金也是源自於日本收藏家的捧場。
  • 齊白石畫蝦全過程,難得一見!
    他對蝦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與它們對話,為它們寫照,透明、遊動、栩栩如生,洋溢著無限的生命力。然而,齊白石畫蝦卻經過一番艱苦的歷練,從科學的角度講,是越來越不像的過程,從藝術的角度講,卻是越來越像的過程。
  • 齊白石畫作完成,女徒弟覺得沒畫完加了幾筆,結果賣價差700萬
    在19世紀就有一位畫家憑藉著他獨特的風格和高超的技藝脫穎而出,他的作品樸素生動,正因為造詣的高尚,所以已經自成一派,這個有名的畫家便是齊白石,他最出名的便是擅長於畫蝦,不過他在很多繪畫領悟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如果真要說起來,恐怕幾天幾夜也說不完。
  • 人們請齊白石畫《招財圖》,他別出心裁,畫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畫
    人們請齊白石畫《招財圖》,他別出心裁,畫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畫文/文涓和現在那些自稱大師的畫家不同,齊白石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大師,憑藉的是自己那無比高超的技藝。齊白石的作品也同樣如此,他主張作畫要在似與不似之間,說的就是作畫要注重表現出意境和神似,而非單純的形似。曾經有很多人請齊白石畫招財圖,不過,他畫的招財圖卻頗為有趣,讓那些求畫之人啼笑皆非。
  • 齊白石與佛門弟子瑞光:翁似高僧僧似翁
    他的畫,一生專摹大滌子,拜我為師後,常來和我談畫,自稱學我的筆法,才能畫出大滌子的精意。我題他的畫,有句說:「畫水勾山用意同,老僧自道學萍翁。」我對於大滌子,本也生平最所欽服的,曾有詩說:「下筆誰教泣鬼神,二千餘載只斯僧。焚香願下師生拜,昨夜揮毫夢見君。」我們兩人的見解,原是並不相背的。他死了,我覺得可惜得很,到蓮花寺裡去哭了他一場,回來仍是鬱鬱不樂。
  • 女弟子以為齊白石沒有畫完,臨摹時添了幾筆,結果賣價少了700萬
    文人的圈子流行以詩會友,一年舉辦一次詩會,這一次齊白石也參加了,他全程都在聽別人是怎麼作的詩,一直很沉默,胡沁園以為他是第一次來不好意思,就悄悄走到他身邊鼓勵他。圖為齊白石的畫齊白石答應試試吧,於是關於他的第一首詩出現了:"盛名之下豈無慚,國色天香細品香。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餘甘。
  • 93歲齊白石手抖不停,畫出一幅漏洞百出的畫,卻被專家譽為神作
    畫家所作出來的畫並不是每一幅都是精美無暇的。他們總有缺乏靈感的時候,那麼他們缺乏靈感時作的畫就會成為廢稿了。廢稿多半是要扔掉的,但是有一位畫畫名家手抖時畫的畫成為了典藏的名畫。這個人就是齊白石。齊白石的一生其實是非常豐富的,他本人是正直愛國的一位畫家。曾熬夜刻苦學習作畫齊白石1894年生於一個小村莊,他體弱多病,但是家境貧寒導致他小小年紀就擔起生活的重任。
  • 為什麼同樣是畫蟬,齊白石畫的蟬能拍出8億高價?
    蟬的幼蟲一般生活在土裡面,在土中待上三年、五年甚至十七年,而幼蟲一旦羽化為成蟲,它的壽命只有六十到七十天。科學家們觀察蟬,是想要了解大自然;藝術家觀察蟬,則是為了更好地創作,正如齊白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