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16日,我國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在北京病逝。
世人都知道齊白石的畫好,而不知齊白石的詩好,這是因為齊白石的畫名太響,畫名壓倒了詩名。
白石老人於其詩頗為自負,嘗有「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之語,而畫名滿天下,詩卒為所掩,實則老人之詩,脫胎宋人,幽默詼諧,饒有真趣,亦近代詩壇一異軍,賞心者正不在少。
墨蝦
粽子黃蜂
蠅
齊白石的詩之所以寫得好,這決不是偶然的,是因為他對寫詩曾經下過一番苦功夫的。齊白石8歲跟隨外公入蒙學,外公除教他《三字經》《百家姓》外,還教他學《千家詩》。齊白石對《千家詩》很感興趣,而且每一首詩都能背得滾瓜爛熟,琅琅吟誦,不絕於口,簡直是個「小詩迷」。
齊白石27歲時認識了湘潭名士胡沁園、陳少蕃,他跟陳學詩,跟胡學畫。陳對齊說,你先讀《唐詩三百首》吧。俗話說,念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你鑽下去,定會成功。胡對齊說,光會畫,不會詩,這是美中不足。又說,畫是詩之魂,詩是畫之神,二者相得益彰。
齊白石讀懂了《唐詩三百首》後,又熟讀了《聊齋志異》《漢書》《史記》等書,還熟讀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這樣就開闊了齊白石寫詩的視野,並為他寫好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稻穀螳螂
齊白石經過一個階段的讀書學詩之後,為了檢驗他學詩的成果,胡沁園約集詩友,賞花賦詩,比試高低。齊白石在一首《詠牡丹》詩中有兩句說:
莫羨牡丹稱富貴,都輸梨橘有餘甘。
這兩句詩令胡沁園老師刮目相看,讚揚說:「這兩句詩不但意思好,十三譚的甘字韻押得也好。」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寫詩能力,齊白石在家鄉成立了一個「龍山詩社」,經常聚友討論《詩經》、唐宋詩詞,討論詩的演變發展、名家的長短,進而論及詩與人生、與社會、與其他藝術的關係。
齊白石在「龍山詩社」一年多的時間裡,讀書學詩,寫的詩竟達幾百首之多。實踐出真知,他的詩越寫越精,並逐漸掌握了寫詩的決竅。
「 夏雨開花,東風長藤。可怨西風,莫忘春恩。」
「若教點上佳人口,言事言情總斷魂。」——《櫻桃》
齊白石寫詩的範圍很廣,有寫親情愛情的,有寫花草樹木的,有寫鳥獸蟲魚的,有寫政事的,等等。齊白石的詩有祭祀詩、鄉土詩、政事詩三種,但以鄉土詩為主。
齊白石表現親情的一首詩是:
星塘一帶杏花風,黃犢出欄西復東,
身上鈴聲慈母意,為今已作聽鈴翁。
讀了此詩,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嫗,每當夕陽西下,倚門而立,渴望孫子放牛、砍柴歸來,聽到鈴聲,方才放下心來。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既寫生又寫意的疼愛孫子的國畫啊!
齊白石表現鄉土生活的詩,以田園野炊的一首詩最為突出。詩云:
一丘香芋暮秋涼,當得貧家一穀倉。
到老莫嫌風味薄,自煨牛糞火爐香。
這首詩散發出醇厚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新鮮草木莊稼般沁人心脾的芬芳。使人讀之,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年掘山芋、挖地洞,用牛糞煨著山芋,歡娛野炊的生活畫面歷歷如在眼前。
柳蔭牛憩
耕牛
齊白石
奔馳南北復東西,一粥經營老不飢。
從此收將誇舊畫,倦遊歸去再扶犁。
憶少年
齊白石
百梅祠外塘頭眺,十字坡前牛背眠。
往事重尋難再夢,心隨鴻雁渡煙湘。
齊白石生長在農村,熱愛農村,他對農村的一草一木,一果一蔬,都懷有十分濃厚的感情,甚至達到偏愛。他曾經說,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王,獨不論白菜為菜之王,大有對白菜抱有不平之氣,顯示出他對白菜疼愛有加的思想感情。不僅如此,他對棉花更是獨有鍾情,如他讚揚棉花說:「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這兩句詩是齊白石的大手筆,寥寥數語,卻意味無窮。
齊白石不僅善於觀察生活,而且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小鏡頭。如他觀察小兒怕上學,從家裡出發時裹足不前,放學返家時奔跑如飛,依此情景寫了下面這首詩:
當真苦事要兒為,日日提蘿阿母催;
學得人間夫婿步,出為繭足返為飛。
詩中把小兒畏上學的形象寫得維妙維肖,趣味盎然,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齊白石不只把寫詩的視野放在生活中的瑣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放在當時暗無天日的官場上。他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用粗獷、直率的語言痛斥道:「群鼠群鼠,何多為許!何鬧如許!既齧我果,又剝我黍。」
讀罷此詩,一位俠肝義膽、秉性剛烈、敢為人民講話的文人形象,仿佛就站在我們的眼前。
齊白石極端痛恨日寇,當他看到日寇已經日暮途窮時,心中振奮,便在一幅《螃蟹圖》上題了一首諷刺詩,用以憧憬勝利光明的前景:
處處草泥鄉,行到何處好;
昨歲見君多,今歲見君少。
全國解放後,齊白石的寫詩和繪畫藝術獲得了新生,他歡欣鼓舞,作詩抒懷:「暮年逢盛世,報國志千裡。」
寫詩不求工,無忌唐宋,師法自然,書寫靈性,別具一格。
喜蛛
群芳吐豔
群芳吐豔
蘭花蝴蝶圖
蘭
齊白石
一春谷口雨如麻,水洗風吹葉倒斜。
移入室中須坐久,自聞香氣勝群花。
樊之山是當時一位著名的學者,是齊白石的好友,他對齊白石關懷備至,幫助齊白石搜集整理詩稿,付印成冊,書名是《供小吟館詩草》。並為此書寫序,在序中稱讚齊白石的詩是「忌中有忌」,「味外有味」,給了很高評價。
齊白石寫詩不求工,無忌唐宋,師法自然,書寫靈性,別具一格。這是齊白石詩作的一大特色。對於這個問題,他晚年在《自述》中,總結自己寫詩成功的原因時,說得最清楚。他說,朋友的文化比我高,但他們的心為科舉功名,學作的是試帖詩,雖然工穩妥貼,用典用韻講究,但畢竟拘泥板滯,不見生氣。我作詩不為功利,反對死板無生氣的東西,講究靈性,陶冶性情,歌詠自然。所以,他們不見得比我寫得好。
荷蓬蜻蜓
梅花八哥(局部)
齊白石寫詩反對模仿他人,學這學那,搔首弄姿。正如胡適所說,齊白石「沒有做過八股文,也沒有做過古文駢文」,所以他的詩「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舊式古文駢文的作為不敢做或不能做的」,完全是自己的語言。
齊白石是地地道道的鄉土詩人,像他這樣有草根性和人民性的詩人,在中國詩史上找不到太多。他從構思、運筆、飾句、定義一改唐詩宋詞的舊習,大膽吸收民間詩歌的各種優點,推陳出新,別開一番新的局面。也正是他的這種雅俗共賞的特點,使得他的詩樂於被一般老百姓接受,廣泛地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摘自《黨史文匯》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