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目標」篇——「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融入天津大學血脈裡的基因
□ 本報記者 李晉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改革創新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說,在天津大學的血液裡面,就有創新創業的基因。天津大學曾經為新中國創造過多個第一,這樣的「創新」基因一直在「天大人」身上延續,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也是天大的人才培養目標之一,也是大學一項重要的使命任務。
北洋園校區圖書館
凝塑創新基因——
肩負「興學強國」的使命
甲午戰爭的隆隆炮火擊碎了清朝近30年的洋務運動的夢,掀開了列強對中國的瓜分狂潮,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無數仁人志士開始尋求新的救國圖存的道路,也催生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誕生……
「創新精神」同第一所現代大學與生俱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初創於19世紀末晚清末期,甲午戰爭後的第二年,標誌性事件是北洋大學在天津建立,這也被認為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洋大學自建立之初就秉承著「興學強國」的使命,以哈佛、耶魯等歐美高校為藍本,與西方大學的先進教學模式相接軌,「參用西制,興學樹人」,分設律例、工程、礦務、機器4學門,開中國高等教育學科設置之先河,為後續各大學的建立提供了範式。新的辦學模式和教育理念,讓北洋大學自建校之初就保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1951年天津大學成立大會
「創新精神」緣於面向國家社會的需求。不論是初創時期的綜合性新式大學,還是專辦工科時期,肩負「興學強國」使命的北洋大學在辦學上都不拘一格,從實際出發,隨時根據社會需要,設立學門,使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要結合。學校創辦以來,一貫踐履篤實培養學生治學治事,故全校師生不尚空談,崇尚求實,學以致用。1952年,學校根據全國統一的培養目標,制定各類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按照這些計劃和大綱進行教學工作。這是把舊中國高等教育那種無統一計劃的「通才」教育制度改革為具有統一的、有計劃的、有目標的培養專業人才的中國教育制度。1961年,學校為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將培養目標調整為:具有比較寬廣深厚的理論基礎、現代化專業知識及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組織管理生產的能力。「寬廣深厚的理論」正是各類創新活動的基礎。1983年《關於制訂八三級教學計劃的意見》提出修訂教學計劃,要明確使培養目標適應全面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要求,把學生培養成高水平的基礎理論紮實、適應性強、業務上有發展的高級工程科學技術人才和高級工程管理人才。這一時期進一步明確了學生培養的方向,是適應當時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方向的。
北洋大學水利實驗室
上世紀80年代天大召開的科技大會
「創新精神」 是21世紀對人才的必然要求。新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迫切呼喚創新人才,天大適應社會需要,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案。1998年《天津大學關於修訂1998級本科綜合培養方案的意見》中提出,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需要,根據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趨勢,拓寬基礎、強化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發展學生個性,努力培養寬基礎、高素質、有創造能力的人才,明確提出了要注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2003年《天津大學關於全面修訂2003級本科綜合培養方案的原則意見》中提出,要培養和造就具有遠大理想和良好品質,寬基礎、高素質、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1998年學校的計算機房
2006年12月,天大第六次教學工作會議提出了「十一五」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理論基礎厚、專業口徑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人才,使之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棟梁。」2007年天大第八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要求。2008年,天大結合建設創新型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借鑑美、歐、日、澳等發達國家和國內兄弟院校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制定了涵蓋素質、能力、知識3維度24要素的「工程創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綱」。在此基礎上,2013年,天大瞄準國際前沿,研究國內外未來10~50年工業界發展需求,跟蹤世界一流大學的改革成果,把「工程創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綱」升級為包括「4方面28要素」的「高素質卓越人才」培養標準。
2013年天大第七次教學工作會議提出了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造就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2014年,學校又將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寫入了《天津大學章程》,並報教育部審批通過。
彰顯創新基因——
把科研成果寫在中國大地上
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天大在每一個環節中都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一直在紮實推進。120年校慶前夕,天津大學發布了「6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60個重大技術難題」。 一年之後,首屆「未來30年」顛覆性創新創想大賽開啟,強調「顛覆性」,為未來「寫劇本」:把火星改造成宜居星球、像讀取U盤一樣讀取人的意識、給潛艇穿上「鯊魚皮泳衣」……這些腦洞大開的「狂想」背後,是天大鼓勵師生共同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進行革命性的戰略創新、技術預見及科技創意,並且讓學生擔任主角,通過這一過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師。
天津大學首屆「未來30年」顛覆性創新創想大賽
「天大人」的創新精神即不斷超越。2020年7月,由天津大學和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共同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2臺萬米級「海燕-X」水下滑翔機,在為期6天的綜合科考中,最大下潛深度達1061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的最新世界紀錄。這已是「海燕」第三次刷新國產水下滑翔機連續工作時間最長和續航裡程最遠等中國紀錄。而這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就是從學生創新實驗開始的。天大機械學院教授王延輝從2002年就開始參與了這項研究,那時他還是剛剛入學的碩士研究生,研究場地就是學生用來實習的小車間,試驗場地則是衛津路校區的青年湖。從學生到老師,從下潛百米到萬米……王延輝不僅在沿著20年前寫就的劇本一步步實現,也是在不斷進行自我超越。
「海燕」水下滑翔機多次打破世界紀錄
「天大人」的創新目標即著眼國家需求。今年89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予恕已是「準90後」,仍然活躍在教學和科研一線。他在85歲高齡的時候立下 「豪言壯語」:「我始終是懷著感恩的心情來學習和工作的。現在,適逢學科發展的大好時機,我本人將繼續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後一刻。」 2017年他作為主要參與者還申請了國家專項重大研發計劃項目,2018年他以87歲高齡獲得了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每年9月份,他都要為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新生講授第一課,他告誡學生們,為人與做學問,都要有感恩之心,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從建立亞洲第一座純鹼廠,建成中國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錢塘江大橋等數十個中國工業界的「第一」,到「神舟」飛船、「天宮一號」載人飛船系統總指揮何宇20年如一日科研攻關,圓中國人「上九天攬月」的夢想;從水利水電工程師趙秀玲紮根雪域高原,在神山聖水間建設世界海拔最高的水電站……「天大人」始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把技術創新應用到國家經濟建設的第一線。
陳予恕院士
「天大人」的創新動力源自行動自覺。2018年,天津大學「atom-高速搬運機器人」項目和「博碩科技-動物疫病監測分析專家」項目分獲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主賽道金獎和銀獎。
首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金獎
這兩個項目的負責人劉松濤和杜康都是在天大期間就「體驗」了創新創業的全過程,對於他們而言,創新已經成為自身的行動自覺。這也正是天大在人才培養各個環節潛移默化賦予學生的創新精神。參加大賽後,劉松濤追求技術上的精益求精,為客戶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的目標始終不變。2020年2月,面對疫情,他快速設計開發了面向口罩生產的檢測、包裝系統;7月,劉松濤創辦的辰星(天津)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又在蘇州開辦了全資子公司。
傳承創新基因——
構建創新人才培養完整鏈條
百餘年來,「天大人」不斷傳承發展「創新精神」這一與生俱來的基因品格,在新時代的廣闊舞臺上再顯身手。
近年來,天大發揮自身優勢,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不斷深化具有天大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使創新創業教育成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應有之義,將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構建科技創新體系,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學校學科特色和歷史文化相結合,與社會創新體系和產業需求相接軌,為國家輸送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優質人才。
人才質量標準——首創精神。2011年起,學校提出了「創意-創新-創業」完整創新鏈條的全過程人才培養模式;依託全校101門創新類課程及學生科普節、北洋創新創業講壇等創新創業類學生活動,將創新意識培養教育覆蓋90%以上本科生與60%以上研究生,激發廣大學生的靈感與創意;通過實施創新創業實踐計劃,依託39個創新實驗室,推進本科生自主科研,鼓勵學生「真刀真槍」搞科研,將創意靈感轉化為現實;打造13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業體驗與實踐平臺,實現經營體驗、產品研發、加工生產功能全覆蓋。
2015年,學校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12個部門參與其中,制定了包括心身素質、品德素質、能力、知識4個維度28條要素的「天津大學卓越人才培養標準」,突出情商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宣懷學院,與國外知名商學院共建海外創新創業訓練營,定期組織創業團隊前往矽谷、特拉維夫等地參觀學習,拓展視野。目前,宣懷學院已設立創新創業方向本科雙學位,首批招收26名學生。雙學位課程分為經濟管理類基礎、創業類基礎、軟技能、創業實踐、知識整合5大模塊,細分為企業戰略管理、市場營銷學、財務管理、經濟法等若干課程,計51學分。
激發創業意識——政策保障。學校允許學生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在教育部認可的情況下,允許創業實踐學生跨一級學科轉專業到創業管理方向學習;此外,在本科生培養方案「研究與創新類」課程模塊中,增加創業教育相關內容,在專業類課程中滲透創新創業思維。學校還設置了創新創業實踐學分,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立項。
天大推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各學院的創新實驗室全部向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開放;搭建學生虛擬創業訓練平臺,鼓勵國家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和各類科研項目接納本科生參與研究,為本科生「真刀真槍搞科研」提供平臺和機會。天津市大學生創新創業獎學金特等獎獲得者莊哲明是2015級機械工程學院的本科生。從大一開始,他便開始在學院的開放實驗室「搞科研」。從開始參加學校舉辦的機器人大賽,到參加IEEE中國機器人設計大賽,再到參加創業團隊,他認為學校給予他很重要的機會和平臺。本科畢業時,他作為技術聯繫人,累計申請專利21項;曾獲得IEEE中國機器人設計大賽銀獎、全國大學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競賽一等獎等累計35次省部級以上獎項,他負責編寫的模塊化機器人應用程式也接受過市場的檢驗。
中國智慧機器人大賽獲一等獎
北洋動力車隊連續多年參加國內大賽
創新創業實踐——眾創空間。2015年,學校於衛津路校區、北洋園校區分別建設「搭夥」眾創空間,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創新創業項目研發及生活服務、創新創意類項目體驗式運營,在天大新老校區間形成相互配合、互為補充的創新創業教育諮詢服務陣地。衛津路校區眾創空間成為科技部備案的全國首批眾創空間,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管理服務體系。眾創空間總面積8500平方米,為創業團隊提供場地設備、法務諮詢、市場推廣、投融資等一站式服務。一期入駐創新創業團隊33支,10支團隊已通過空間完成企業註冊。
全國節能減排大賽獲特等獎
2019年天津市大學生年度人物王憲全,不僅是一名在讀博士生,還是善測(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本科期間,他就樹立了科技報國的理想,畢業後就註冊了公司,致力於將先進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博士期間,他致力於「仿生隱蔽水聲通信技術」的研究,同時還關注重大旋轉機械動葉片在線監測技術的成果轉化,相關研究成果打破了國外的壟斷,解決了國家的重大需求。在2019年全國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中,王憲全所在團隊一舉獲得了金獎。
125年來,北洋-天大始終秉持「興學強國」使命,傳承改革創新的基因,適應國家對人才的要求不斷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為國育才,培養了30多萬名拔尖創新人才。125年櫛風沐雨,125年薪火相傳,天津大學在新的時代必將繼續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培養更多的祖國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高層次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第一所現代大學應有的貢獻。
(本版刊登於2020年11月15日《天津大學報》第3版 責任編輯 李丹 學生編輯 劉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