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湖北小夥因疫情滯留,住帳篷釣魚野居一個多月|蛙類養殖委被...

2020-12-28 上遊新聞

【荒野求生】

湖北小夥因疫情滯留,住帳篷釣魚野居一個多月

@北京時間消息,近日,湖北荊門,因疫情爆發當地實施交通管控,一恩施小夥滯留農村,住帳篷,靠釣魚過野居生活。民警接到村民報警後前往了解情況,小夥稱自己是元旦左右到此地來旅遊,帳篷中還有不少生活用品,鍋、油、米都在,並且備有太陽能充電器。檢測完體溫,民警建議小夥去賓館居住,但小夥堅持選擇在原地暫住,等待疫情結束封鎖解除後再回家。

「禁蛙」討論

蛙類養殖委被撤銷引發「禁蛙」討論 以後還能不能吃牛蛙了?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消息,2月16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保護繁育與利用委員會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微信公眾號發表了一篇《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的原創文章。文章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

此言一出,輿論譁然。疫情發生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三部門於1月26日聯合發布公告,嚴厲打擊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違規交易行為,加大執法力度和強度,並倡導文明飲食文化。此後,北京大學呂植教授牽頭並徵集了19名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學者聯名倡議,全面杜絕對野生動物的非法食用。

2月18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就《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一文發布聲明稱,在當前全國展開抗擊疫情阻擊戰、公眾普遍要求禁止濫食野生動物的情況下,該文章給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對此深表歉意,並已決定撤銷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

▲2月18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就《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一文發布聲明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官網顯示,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於2019年3月29日成立,旨在為中國蛙類繁育利用行業和廣大養蛙人提供一個規範、專業的服務支持平臺和信息交流平臺。如此算來,到2月18日宣布被撤銷,該組織成立不足一年。

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的撤銷引發社會關注,網友們隨即紛紛陷入牛蛙是否為野生動物、是否可食用的討論中。截至2月20日下午6時,有關「牛蛙」的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3億。

▲資料圖:牛蛙人工養殖

一名行業專家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牛蛙雖為外來物種,但在中國基本都為人工養殖,「可歸為一類養殖的水產品」,即便野外確實存在養殖牛蛙逃逸入侵後的歸化種群,但規模不大,也沒有大量捕捉到市場上出售,因此在市場管理方面,與普通淡水產品沒有太大差異。「疾病上的風險就是一般淡水水產都有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問題,徹底燒熟再食用就可以保證安全。」該專家表示。

中漁協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委會主任委員周卓誠認為,由於野味概念的相對模糊,且管制野生動物與合規養殖物種有一定的重合,部分地區採取「一刀切」,甲魚、牛蛙甚至泥鰍都禁止出售。在當前,這樣的管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屬於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建議疫情結束後,各部門需要更明確標準,推廣白名單制度並不定期更新,可以將人工飼養多年且成熟的甲魚、蛙類、娃娃魚、鱷魚等產品進一步合規化。

▲廣東信宜市禁止銷售包括牛蛙、龜、泥鰍在內的水產品

「一般認為魚類及低等無脊椎動物與感染人類冠狀病毒牽連較遠,絕大多數跟人相關的冠狀病毒都由野生哺乳動物傳播。」周卓誠表示,牛蛙為合法養殖的非保護動物,但落實到基層職能部門,目前對水陸共存的兩棲爬行類非保護動物的管轄權並不是特別清晰。

對於合法養殖的非保護動物的相關問題,2月20日下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針對蛙類等人工繁殖的動物的交易等問題,相關法律法規還在修訂中。「不僅是蛙類,還有梅花鹿等野生物種,在人工繁殖方面的技術同樣較為成熟,現在關鍵問題是人工繁殖的野生動物與純野生動物之間如何界定和管控,有關這方面的法律法規還在修訂中。」

【雞湯】

真正的英雄,就在你我身邊

前幾天,一段名為《我們最好的時光就是現在》的視頻登上熱搜,短短幾分鐘的內容為什麼會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說,「因為能看見每一個中國人不放棄的樣子。」

視頻裡,已經7天沒有回家的一線護士與9歲女兒隔空擁抱,孩子早已泣不成聲。親愛的孩子,不是不想抱抱你,可是現在這種時候媽媽還有更重要的使命。南京地鐵站,一個小姑娘走向正在執勤的民警,把隨身攜帶的口罩送給他。民警向小姑娘敬了一個禮,所有的溫暖與感謝,此刻都無法言語。

那麼多平凡崗位的普通人,都在儘自己最大的能量做著並不平凡的事。

一位網友留言:「我們生在了一個好的時代,為什麼5000年文明能依然屹立世界之巔?或許就是因為中國人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任何時候,我們都相信我們有共同的祖先,我們都是中華民族,我們都是中國人。」

從三級風到八級風,才是自然界,有幸福也有苦難,才是人生。

每一個繁花似錦,都經歷了暗濤洶湧;每一個鮮豔奪目,都經歷了風雨無阻;每一個風光無限,都經歷了黯然傷神。看得到的美好,看不到的傷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更懂得背後的力量!

一場疫情,看似無情的災難背後,更多的是令人動容的溫情。

一封封印著紅色指印的請戰書,除夕夜馳援武漢的解放軍,還有那些奮戰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

他們可以不怕病毒,在緊急危難中挺身而出;他們可以不分晝夜,在死神的魔爪裡搶救病人;他們可以不厭其煩地在治療特殊患者時細緻入微,救死扶傷,他們用每個瞬間把握生命大關,勇敢又果斷。

可是想一想,他們也是父母牽掛的孩子,也是年幼孩童的依靠,如今卻堅定地站在了與死亡直面的戰「疫」一線,只為他們要堅守更多人的生命與希望。

還在堅持工作的外賣員、快遞員,他們穿梭在城市的每個角落,他們是隱形的超人,默默地守護著自己生活的城市。

那些為守護生命而拼盡全力的人,讓我們看到,沒有被禁錮的城,只有離不開的愛,再艱難,愛不會離開!在這些平凡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閃光的人性。

有人曾如此評價:「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何其有幸,我們都是其中一員。

很多時候,挫折是人生的常態,在我們遭遇疫情挫折時,不應一味放大痛苦讓其充塞心靈。從現在起,我們要收起埋怨生活的目光,學會調適心弦,坦然面對。

行進中可以沒有道路,但不能沒有前進的腳步。要相信,沒有一味的苦,沒有永遠的痛;沒有邁不過的坎,沒有闖不過的關。困難只是暫時的,遲早會過去。

總有人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每一個在危情中逆行的身影,都值得我們銘記。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英雄,真正的英雄,一直都在你我的身邊。

相關焦點

  • 湖北什麼時候解封?關於疫情下滯留在湖北的健康人
    我來自廣西南寧,目前在深圳,在武漢上的大學,是一名產品經理,一個普通人。先說明,是希望有一少部分人可以先理智看完,客觀看待問題。疫情期間,也就是過年在家的時候組隊主導了一個防疫信息共享平臺的迭代,所以也做了一些調研,為此加入了不少群和關注微博信息。平臺迭代完也沒有退出,仍然呆在很多由湖北人組成的群裡,以及一些外省人組成的群裡,所以也因此了解到了不少關於湖北關於武漢的情況。
  • 小夥滯留蘇丹3月,大使館通過紅星新聞聯繫上他,今日搭包機回國
    33歲的高超是重慶人,2019年12月31日出境旅行,先後去了印度、衣索比亞、塞席爾,今年3月11日到達蘇丹,因為疫情「困在」蘇丹3個月。5月下旬,中國駐蘇丹大使館工作人員通過紅星新聞聯繫上高超,提供了包機回國的信息。
  • 疫情陰影下的異鄉湖北人:難回家鄉、住不進酒店
    然而,對一些因疫情滯留異地的武漢人、湖北人來說,可能就很難做到這麼淡定自若。隨著疫情防控升級,一些武漢、湖北返鄉人員的個人信息被大量洩漏,針對湖北人的歧視性言論也大量出現。不僅一些地方的酒店、賓館拒絕武漢人、湖北人入住,個別地方還對入境的湖北人員、車輛「一律勸返」。回不去的家鄉,住不進的酒店,成了疫情陰影籠罩下的武漢人、湖北人的真實遭際。
  • 24歲恩施小夥在湖北武漢釣魚不幸觸電身亡
    據報導,近日,在湖北武漢新洲區陽邏一處魚塘裡發生一起悲劇。24歲恩施小夥去魚塘釣魚,不幸觸電身亡。圖片來源於網絡小夥叫張方(化名)來自恩施,在新洲區陽邏某物流公司做司機。於中午12時30分左右,張方去附近的魚塘釣魚,並且在親友群裡說了這事。
  • 因疫情滯留石家莊的他們,「回家」了!
    1月6日,河北石家莊採取交通管制,部分學生由於準備參加考試、培訓、實習,或者中轉換乘等原因,未能及時返鄉,滯留在石家莊。當天,河北地質大學有65名學生返校居住,學校對返校學生進行了核酸檢測並實施校內隔離。1月15日至16日,河北地質大學又陸續接23名學生「回家」。疫情期間,出行受到限制,各個區域隔離政策不同,學校通過多方協調才讓學生順利返校。
  • 湖北滯留雲南蒙自遊客: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
    1350公裡,是蒙自市和武漢市之間的距離;100米,是雲南省蒙自市為滯留的湖北籍人員指定的接待酒店與蒙自市人民醫院的距離;5釐米,是酒店房門的厚度;零釐米,是蒙自市指定接待酒店工作人員與入住者的距離。
  • 重慶一家4口因疫情滯留塞席爾3個月 怎麼度過的?
    原標題:重慶一家4口因疫情滯留塞席爾3個月 怎麼度過的? 「夕陽自帶濾鏡,潮水如綢緞鋪展,沒有遊人的小島安靜得可以聽到樹的呼吸、風的對話。歡實的魚群蹦騰依舊,小娃在沙灘上追逐浪花和螃蟹,歸鳥和蝙蝠划過長空,合著月亮拉開夜的小夜曲……」這一段優美的文字出自一位因疫情被滯留在塞席爾的重慶人。
  • 滯留湖北臺胞現身說法:「是民進黨不讓我們回家!」
    自2月3日深夜首批約200名滯留武漢臺胞乘坐民航包機返臺之後,臺當局以種種藉口阻擾、拖延,使得後續批次都未能成行,致使近千名需返鄉臺胞被迫繼續滯留在湖北各地,至今已10天。阻擾武漢臺胞包機返臺,民進黨當局有一百種理由。
  • 大連小夥演繹現實版漢囧:搭錯車滯留武漢,為食宿應聘志願者
    大連小夥演繹現實版漢囧:搭錯車滯留武漢,為食宿應聘志願者 2020-03-11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新消息:朝陽區新設湖北返京人員轉運中心!就在這兒!
    疫情突如其來,因各種原因,部分人員滯留湖北2個多月,終於等到回家的日子。來吧,歡迎回家!朝陽區在朝陽公園東側設置區級轉運中心,轉運點核心區域設置有22個藍色帳篷,帳篷內分別設置2個或1個街鄉分流點,包括雙井、望京、小紅門等共計43個分流點。首批湖北返京人員已於3月25日下午抵京。抵京後,返京人員跟隨工作人員返回各個區級轉運中心。
  • 湖北高校教師滯留蒙自:感受到家的溫暖
    1月21日從武漢來到蒙自的戴先生一家三口,原計劃在蒙自旅遊幾天,看望一下這裡的親戚,再帶上在蒙自省親幾個月的母親回家。計劃最終被疫情發展徹底改變。武漢封城,回家的道路被切斷了。酒店裡執勤的公安民警「住進來的有一家是湖北過來的遊客,有一家是從湖北旅遊回來的蒙自人,目前,他們的身體狀況都很好,沒有發熱症狀。」徐雲傑說。戴先生一家一直生活在武漢,他在武漢的一所高校任職,女兒在武漢讀高一。「1月20日,我從武昌上高速,一路來到新安所,沒下過高速。」
  • 滯留黃岡76天!誤入武漢的成都夫妻,終於順利自駕回川
    因為疫情被困湖北,嘗試返川卻一度誤入武漢,返回黃岡卻遭遇四處設卡受限,只得棄車徒步,一路遭遇曲折……從大年初一到現在,直到武漢「解封」,滯留湖北黃岡整整76天的夫妻倆才終得回川。↑王超和老伴王安孝‖盼望‖4月8日守著電視看新聞終於可取回滯留武漢70多天的車4月7
  • 回家權利被剝奪,滯留湖北臺灣人要控告蔡當局「違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自2月3日首班湖北臺商返臺包機抵達臺灣後,滯留湖北的逾千名臺灣同胞仍未等到其他包機返臺,反而被臺灣「移民署」列入「禁止管制入境名單」。據臺灣「東森新聞雲」3日報導,已有上百名在湖北的臺灣民眾決定自費請臺灣律師幫忙打官司,控訴蔡英文當局違反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限制人身自由,剝奪他們回家的權利。臺灣陸委會2月27日表示,「基於防疫考慮,滯留湖北1235人的名單交給『移民署』,針對滯留湖北的民眾入境臺灣多方掌握,同時要求『民航局』發函給各航空公司把關。」
  • 中國派包機從曼谷接回滯留泰國的湖北籍旅客
    人民網曼谷1月31日電(記者孫廣勇)應外交部的要求,1月31日,民航局派出兩架民航加班航班,由廈門航空執飛,分別從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哥打基納巴盧運送滯留在當地的湖北籍旅客返回武漢。在泰國曼谷素萬納普機場,當地時間下午16點56分,廈門航空MF8676班機順利起飛前往武漢,此班包機共載湖北籍旅客76名。工作人員在機場以及飛機上採取了防範措施,所有旅客都經過體檢,體溫正常,並佩戴口罩。飛行過程中,還有醫務人員對乘客進行健康監測。
  • 滯留湖北臺胞:太辛苦的回家路
    據臺灣媒體報導,231位滯留湖北臺胞搭乘華航上海浦東定期航班,於4月20日晚間抵達臺灣桃園機場。返臺後,他們依前例被送至檢疫所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一位花4000塊錢包車的媽媽表示,她們19日下午4點半從湖北老家出發,一路上顛簸,路途下雨多霧,路況不佳,強烈暈車的她嘔吐到胃都空了,但是為了回去只能忍耐撐下去。這一忍,就是14個小時。
  • 感受「家書」溫度:南農213位滯留湖北學子收到輔導員手寫書信
    中國江蘇網3月16日訊(記者 郭蓓 通訊員 盛馨 許天穎)「親愛的同學,見字如面。這個特殊的寒假一定很難忘吧」,「同學,身在湖北的你讓老師牽腸掛肚,總是忍不住的每天問問你過的怎麼樣,是否康健無恙」,「親愛的同學,我想跟你分享一個關於『加油』的故事,這個故事與武漢有著很大的關係喲」,「滯留湖北的同學,請一定相信老師,相信母校,相信國家,戰疫即將勝利,待春光明媚重逢的日子,真想抱抱你,道一句『別來無恙』」……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滯留湖北的213位衛崗校區本科生,每人都收到了一封由學校輔導員寄來的手寫書信
  • 因疫情滯留阿根廷兩個月 昆明遊客:中國護照帶我們回家
    2019年底,昆明人張渝清和5位朋友結伴而行,開啟了原計劃半年的南美之旅,沒想到卻在今年年初因疫情原因旅行中斷,他們被困在阿根廷長達2個月。在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雲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昆明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的幫助下,他們終於在今年5月安全回家。時隔半年多,張渝清和友人回想起這趟特殊的旅程,眼裡依然閃著光。「這一切,都要感謝我們偉大、強盛的祖國。
  • 疫後| 「毛腳女婿」小吳:滯留湖北,期待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原本小吳的這個新年應該充滿了歡喜和甜蜜,或許多少也帶有一點忐忑。作為一名在上海打拼多年的「滬漂」,終於憑藉自己多年的努力,在周邊城市買了房,準備過年和女朋友一起回湖北老家見見未來丈人丈母娘——用上海話來講,是「毛腳女婿要上門」了。但是沒想到,這一上門,就住了快2個月。
  • 一家五口因疫情滯留斐濟三個月:打漁、吃椰子同時「雲辦公」
    長居中國香港的湖南妹子謝成思原本打算和丈夫還有一歲的寶寶一起進行一場全球旅居的計劃,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他們的節奏。於是,一家人在非常時期去到太平洋島國斐濟,又一起被迫滯留長達三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