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牛虧損增速達收入增速2倍 OTA燒錢添隱憂
孟利利
5月24日,途牛公布了截至2016年3月31日未經審計的2016財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途牛第一季度淨營收為人民幣20億元(折合3.151億美元),同比增長62.8%。第一季度淨虧損為5.39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0%。虧損增速達到收入增長的2倍。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虧損力度也進一步加大。
上市兩年 在線旅遊巨虧
途牛可以稱為史上最燒錢的公司之一,燒錢虧損程度超過它的股東京東。
2015年前三季度,市場費用分別為1.9億、2.3億和3.4億,在「三項費用」中的佔比高達60%以上。其2015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虧損」依然是其主基調:收入19億元,同比增長104.1%,虧損人民幣5.495億元。從全年的情況來看,收入76億元,較2014年增長116.3%,虧損14億元多。從淨利潤與收入來看,相比2014年營收35億,虧損約4.5億來說,2015年的虧損持續加劇。
根據「法治周末谷尼輿情監測中心」新媒體輿情數據平臺「新微邦」數據顯示,至6月24日,關於途牛第一季度虧損的相關新聞報導約4891篇。關注度最高的是中國經濟網、中國網、光明網等媒體。
媒體傾向性分析
紅商網報導稱,途牛將會在今年投入重金加快建設酒店開放平臺3.0版本,與1000多家供應商合作,酒店間夜數實現10倍增長。除了機票、酒店,途牛亦將打造主題遊開放平臺,與羅馬假日婚紗連鎖集團、三夫夢想旅行社、北京極之美旅行社等200多家專業主題遊產品供應商合作。
前瞻網報導認為,用產品和服務來打動顧客才是服務業良性競爭的王道。但是途牛等在線旅行企業通過靠燒錢來做大規模和建立競爭壁壘,實際上對於客戶忠誠度的維護效果並不大,相反每個客戶轉化為成交量較低,因為每個人的一年旅行次數有限,這就導致了只能不斷地通過擴大品牌的知名度來提升總體成交量。這就讓企業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必須不停地燒錢,才能維持增長,但瘋狂的營銷模式卻無法提高用戶的忠誠度。
虎嘯網報導認為,在出境遊市場這片紅海,途牛是一個攪局者,為了搶奪用戶,快速搶佔市場份額,由此陷入無休止的「燒錢」大戰,用戶不夠「燒錢」來湊的模式引發大量質疑。途牛的燒錢模式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資本寒冬之下,在線旅遊的燒錢大戰告一段落,OTA市場兩大巨頭攜程、去哪兒網開始進行差異化競爭,而途牛卻變本加厲,繼續「打價格戰」「拼補貼」等簡單粗暴的促銷手法來搶佔市場做大規模,建立競爭壁壘。這種用虧損換規模,飲鴆止渴的補貼模式讓投資人更添隱憂。
新華社報導稱,在線旅遊企業正密集布局金融領域。此舉或許是「燒錢」導致虧損的在線旅遊企業們希望藉助金融業務填補資金「窟窿」。但在行業專家看來,「在線旅遊+金融」是企業通過金融挖掘市場潛力,實現轉型發展,對於企業和旅遊者均有利好。
虎嘯網報導認為,途牛的根本問題還是商業模式缺陷。途牛的市場投放一直在增加,毛利率卻沒有上升,就已經證明一個很可悲的結論,途牛在休閒旅遊領域雖然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但既沒有形成入口,也沒有足夠的品牌粘性,最後還是得靠價格說話。所以別說攜程要全力來搶這個市場,光說模式健康和長遠發展的可能性,同程(自駕遊比較高頻)和螞蜂窩(流量相對便宜)都要優於途牛。如果途牛不調整商業模式,提高利潤率的話,說不定不久後也要步上去哪兒的後塵。
網友觀點分析
認可途牛服務,佔20%
網友@OhLi_:我覺得途牛挺好的。現在我正在旅行中,我就是報的途牛的牛人專線啊。價格性價比特別合適啊!導遊還超好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罵。現在旅遊業不都是這樣麼?就是賠錢也要讓遊客來。一開始溝通時跟客服確實不怎麼愉快,但實際旅遊時還是比較滿意的!
認為途牛營銷管理有問題,佔26%
網友@彭家小瑩:途牛花了太多錢在推廣上,不如把這些推廣的錢花一部分做一次大的廣告然後剩餘一部分投資在產品質量跟顧客服務方面。現在亂七八糟的推廣太多了,根本就不起眼,就算看到了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
指責途牛服務不到位的,佔18%
網友@阿偏偏:途牛特垃圾。用途牛定過一次,在機場和領隊發生了非常不愉快的事。打電話給途牛要求領隊道歉解決,結果途牛居然推卸責任,說一切由旅行社負責和途牛無關,從此途牛一生黑。
認為應該理性對待,佔16%。
網友@貝貝吼吼:主要是根本好多人平常沒有這個需求,一年兩年甚至五年才出去旅遊一次,也不一定用到這個網。我真的覺得這個網不賺錢的!
其他,佔10%
網友@Crystal___Lam:第一次在途牛訂機票就是在前幾天,訂了29號返程的機票,竟然告知我訂的機票提前28號飛了。今天又重新訂了返程的機票,這次希望我的旅程沒有被打亂呀。
輿情點評
途牛常年的大額度虧損,正是低利潤率和狠砸營銷費用的集中體現。然而,付出的代價和取得的成績並不成正比。
途牛除狂砸錢做營銷外,也在嘗試加速轉型直採來作出差異化定位。
首先,就是既做平臺又當運動員,和供應商之間產生了直接的競爭,這勢必會影響到途牛和旅行社供應商之間的關係。利益可以讓兩者成為朋友和盟友,也可以隨時化為對手。去年途牛就遭遇了眾信、華遠等17家旅行社供應商的集體斷貨抵制。現在也有不少合作旅行社學會了留一手,在部分產品上有所保留。這些狀況,直接打擊了途牛自身產品的豐富性。
其次,自採模式讓風險更多地轉嫁到了途牛自己身上。其實從整體上來說,旅遊產品對於消費者來說並不是高頻需求,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的頻率是非常低的,而市場上的競品卻十分豐富。因此,這種模式並不容易讓途牛走出困境,到最後,又只能回歸到目前的這種燒錢路子。
(責任編輯:殷俊紅)